道家和儒家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在國際活動中與外國朋友來往時,常會發現他們喜歡道家勝過儒家,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與道家的區別

  儒家比較強調倫理學,重視道德修養,容易讓人覺得有壓力。每個人都清楚道德的重要,但這種要求卻一輩子也做不完,因此談到道德就會想到實踐問題,隨之引發個人的責任意識。

  道家思想則是採取另外一個角度,強調智慧的覺悟與解脫。“智慧”一詞聽起來很美,意思則需要加以說明。傳統上,當我們提到道家或老莊思想,一般人會認為是年長者***如老子***,或失意的人***如莊子***,學起來比較會有心得。如今應該打破這種觀念,並且相信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由之獲得智慧的啟發。

  儒家承先啟後,道傢俱革命性格

  先就儒家與道家的區別來談。

  儒家的“儒”,是古代的一種行業,也就是說,古代有一群叫做“儒”的人。由此可知,儒家有其一定的傳統,展現承先啟後的立場。道家則具有革命性,因為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

  任何一派哲學對於宇宙的真相或本體都必須有所論斷,從這種對於本體的解說中,我們可以判定它是屬於哪一種立場***如唯心論或唯物論、一元論或多元論等等***。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是以“天”作為宇宙的最後根源,因此《詩經·大雅》中有所謂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然而,道家顯然是把“道”當做宇宙的最後根源,就此而論,它是具有革命性的。

  春秋時代許多人批評“天”,但是越批評,越反映出“天”原本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否則根本不值得批評。古人稱帝王為“天子”,更是充分證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道家出現之後,以“道”代替“天”,而“天”則被降格為和“地”並稱。“天地”並稱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種均衡狀態,問題也遠比人類社會少。然而,自然界雖然自給自足,畢竟不是最後的根源。譬如,老子一方面說“天長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時也承認“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風不會吹一整個早上,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為也未必持久。這說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無法作為至高的存在。

  在今日學習道家,正好可以對應現代人的心理需要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沒有儒家作為指引,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出發,然後進入社會,因而我們必須設法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如果離開儒家,可能會面臨不知如何安頓自己,以及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然而,如果只靠儒家,有時又會顯得伸展不開。舉例來說,我們有時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路太過緊繃,好像無法擺脫這個時代的一般趨勢。每天開啟電視或報紙,不難發現這個時代並不可愛。對這個世界有所不滿,一方面反映個人本身具有理想性,另一方面則印證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啟發與提升自己的心靈。

  儒家是不分老少,每一個人都可以共同學習的,道家則有一個限制,就是它只適合成熟的心靈,並且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無法只靠別人的教導來覺悟。一個人如果能夠體會道家的境界,就可以變得和老莊一樣,一起品味他們的快樂。如果體會不到,也只能安於做一個平凡人了。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他所持的是一種相對的價值觀,認為世間所謂的美或善都是相對的。例如國際間選美比賽的第一名,往往不見得符合我們的審美觀,這就說明美是相對的。當所有人都認為具備某種條件才算是“美”時,所謂的“不美”就出現了。如果臺灣地區沒有選美活動,大家可能生活得比較愉快,因為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總有一點值得欣賞的地方。一旦有了選美比賽,就開始人人自危,覺得自己好像不夠標準。“善”也是如此,如果某人捐了100萬元給孤兒院,大家就說他是善人,那麼似乎沒有100萬元的人就無法成為善人了。如此一來,善豈不是與這些人隔絕了?老子的相對價值觀,意在設法化解各種不必要的執著。

  儒家以人為本位,道家超越人類本位

  道家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是一個亂世,兵荒馬亂,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的人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天下如此紛亂,如何才能化解?”儒家採取的路線是從政治上改革,但是道家認為這種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認為,在亂世裡沒有人可以倖免,想活下去,必須改變思維模式。

  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類為中心,要從人的角度來設想,所以肯定我們要尊重及幫助別人,讓人類社會可以永續發展。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來改革人類社會,永遠無法徹底成功,因為新一代不斷出生,當舊的問題獲得改善,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永無止期。並且,由少數人努力去幫助多數人,效果必然有限。譬如,儒家強調教育必須普及,讓每個人都接受適當與良好的教育,而這是很困難的事。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後,常會讓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

  道家看透這一點,他們認為以人為中心去思考人的問題,最後必定徒勞無功,不如換一個角度,那就是——超越人類本位。而要超越人類本位,首先必須順其自然,儘量避免人為的造作,因為人為造作越多,麻煩也越多。所謂“法令滋,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設計的法規越多,就有越多人會違法;相反,如果不訂法令,自然沒有所謂違法的問題,大家也可以過得更自在。這就好像前面所提到的,訂出真、善、美的標準以後,就會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現;反之,如果沒有標準,每個人都可以開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為沒有所謂的好事可做;不用擔心有沒有面子,因為所要做的只是活著而已。

  有些人以為莊子的主張是一種“植物人主義”,這其實是誤解。道家的思想是要我們設法排除人類本位的想法,敞開眼界與心胸,從整個宇宙來看一切。只有當人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拘束,心靈才可能自由逍遙。

  道家是中國極為珍貴的精神資產,他們的思想帶給人類不少啟發。舉例來說,現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環保,而因為老子所推崇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許多人就喜歡用他的思想來談論環保。

  關於這一點,我們認為:第一,只要環保對人類有益,那麼借用老子的思想來鼓勵環保,對老子而言應該也是何樂不為的事情。第二,老子本身所處的時代,問題不在環保,而在人間秩序瓦解,百姓無以維生,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自我約束,學習簡樸的生活。第三,老子主張不爭、無為、順其自然,讓一切都保持“自己如此”的狀態,而不用刻意去考慮任何人為的措施,連對環保也不例外。

  我在探討“神話與悲劇”時曾說過,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但是人類出現之後開始帶來災難。因為人類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改變自然界,改造到最後,自然界就開始反撲。老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認為,如果以人為本位,就會用人的聰明與能力去設法改造自然界,這就是人為的造作。一旦出現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會變成不自然,最後將出現災難。因此,我們必須超越人類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間的問題。

猜你喜歡

道教和佛教開光的區別
黨代表大會與黨代表會議的區別
相關知識
道家和儒家的區別和聯絡
道家和儒家的區別
商用電腦和家用電腦的區別有哪些
家裝半包和全包的區別
家裝工裝的區別
柔道和摔跤的區別
跆拳道和散打的區別是什麼
辭職和離職的區別有哪些不同
關於電腦和人腦的區別腦筋急轉彎
耳機音質和音效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