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之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下面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了解。

  

  去年,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從彈幕網站上走紅了。很多年輕觀眾把讚美的話語給了它,也讓片中的王津師傅等一眾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網紅”。這一成功的案例給紀錄片製作者以啟發:要以年輕視角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而且,藉助新穎的傳播方式讓它有更大社會影響力。

  2017年5月30日開始,六集紀錄片《傳家》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每集一個主題,包括閒居、群聚、兄弟、待客、自然、人文……試圖通過中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解決透支生活的中國人“心中無根、生活無法”的焦慮和缺失。

  《傳家》也選擇在年輕人聚集的彈幕網站上同步推出,並以線上線下的互動形式,摸索傳統文化創新與傳播的多元視角。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在京獨家專訪了總導演張釗維,以及文化顧問、《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鬆。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郭珊 實習生 侯文俊

  捕捉中國的生活樣貌

  “記錄非遺”是黃永鬆始終關注的話題。身為《漢聲》雜誌的創始人,46年來,他在中國大地上不知疲倦地對傳統民間文化進行採集記錄——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把中國民間編結藝術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改善了生活,中國變成了富強康樂的國家,但文化也需慢火燉,不然變成了速食,速食是不耐嚼的。”時代的鉅變,卻讓千年歷史的生活經驗,久遠家傳的文明禮儀,漸漸被現在的中國人所遺忘,這令黃永鬆頗感憂慮。這時,《傳家》的製作團隊找到他,邀請其擔任此紀錄片的文化顧問,黃永鬆很樂意加盟,“紀錄片的形式,比我們紙面上的記錄,更為鮮活。”

  轉眼三年過去,《傳家》即將播出第二季。第二季的主旨是捕捉中國的各種民風家俗和生活樣貌。按總導演張釗維的說法,安身立命的智慧、心靈豐美的本源,它們蘊藏在中國內部每個用心經營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中,而這也許是《傳家》想告訴觀眾的東西。

  去年春天播出的第一季,曾展現過許多隱蔽於角落的文化物件,如浙江寧海的十里紅妝、貴州凱里的銀帶頭飾等,但到第二季,張釗維明確提出,要從對“物”的關注,轉向人生活層面的呈現——人的生存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

  第二季的場景,有茶館,有苗寨,有漁民的普渡儀式,故事主角方面,有像“葉師傅”那樣面臨手藝失傳的鼓匠,也有你我身邊常碰見的衚衕裡的大媽。節目選擇的主人公,不全是傳統概念裡的“匠人”。“看起來,他們中的不少人與 工匠精神 並不搭邊,但是在他們身上,或他們的生活裡,體現著某種傳統文化的精神。”張釗維如此對南方日報記者解釋。

  尋找生活中對應的文化精神

  如何把紀錄片所傳達的主旨,以生動化的方式來呈現?《傳家》的策略是拒絕說教,而是關注人,聚焦他們的生活。

  有一集發生在成都。導演組費了不少力氣,才在遊客遍地的眾茶館中找到一間真正的老茶館。一名每天固定在早上8點鐘上班前來這喝茶的中年人,引起了導演的注意。“他想要喝一杯茶,但不願在家裡喝,因為不想麻煩太太。這不但體現的是成都人休閒一面,也表現出他對別人的體諒。”張釗維說。

  事實上,“喝茶中年人”的故事背後,導演想探討的命題是“仁”。這一點不是從傳統典籍及文化物件中找到的,而是從現代人的生活中得到的體現。“不刻意討論文化的觀念,選擇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他們和傳統文化精神相對應的地方,”在張釗維看來,這是《傳家》與其他相似題材紀錄片最大不同。有故事,有生活,就不會單調,藉助電視語言表現出來,紀錄片也就變得“好看”起來。

  《傳家》第二季以地域來劃分,張釗維卻不希望太強調那個地域。在解說詞上,他會要求不要提及“閩南“”內蒙“等字眼。他想拿掉觀眾對此地所形成的固有刻板印象。

  比如,提到成都,很多人腦中浮現出的關鍵詞一定有火鍋、麻將、茶館。在《傳家》中,卻是以風景和人物來切入的。在張釗維看來,或許這能給不同的風土帶來一些新鮮空氣。“無論是否生活在這個地方,多少都顛覆對此地的固有印象,看到更深刻的東西,而更深刻的東西是和生活更為貼近的。”

  而以上種種,也傳遞出《傳家》的總基調,按張釗維所述,用鏡頭去捕捉中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靠近美好生活的,“進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更加肯定,這是一塊值得我們以及子孫繁衍生息的家園”。

  文化+科技更易吸引年輕人

  近幾年,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儘管這些紀錄片沒有強劇情也沒有大牌明星,卻引發了一系列文化現象。站在紀錄片創作者的角度,張釗維認為它們之所以撥動了觀眾的心絃,在於把握了兩點,一是觸碰了人們生活中最關切的話題,二是影片所挖掘和呈現的內在精神抓住了觀眾的內心。

  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動了網際網路的觀眾,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轉換成通俗的比喻,淺層的是我要喝水,內在的東西是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任何題材,只要具備這兩點,不管年輕的還是年長的,他們都會願意買單。”張釗維說。

  而好的內容藉助新媒體平臺能有更好的傳播效果。在“網際網路+“模式下,據統計,2016年紀實影像的全網點選量達49.4億次。《傳家》第一季去年面世後,在網路也獲得近億點選量。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除了紀錄片在央視及視訊網站播出外,還有《未來生活家》生活美學引領行動、《四季風流》妙趣生活養成計劃等配套措施。製片人朱笑豔給出的說法是,希望吸引更多有鮮明態度、新銳思想的年輕導演,參與到專案中來,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找到更多元的視角。

  黃永鬆的觀點是,傳統文化一定要和現代生活相銜接、融合,“一味跟著社會發展跑,或一味想回到古代,都是不可取的”。他希望中國人能從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創造出傳統與現代相容幷蓄的現代化生活。

  接受專訪時,黃永鬆建議,可考慮以與最新的科技如VR相結合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古典詩詞等進行創意“開發”,不但能適應當下碎片化傳播的傳媒生態,還有助於起到喚醒中國人尤其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切需求。“現在時代變了,他在玩手機,你還跟他唱反調,讓他背唐詩,他可能會比較抗拒。但通過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提起了興趣,他會用心找回自己的文化精神。”

關於家用投影儀購買挑選技巧
關於洗衣機節電小竅門大全
相關知識
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之美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端午節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剪紙作文
關於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春節作文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三年級第五單元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