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養生視訊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理論知識
首先,養生需做到順應自然,從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任何好處,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不是好處而是苦難的惡果。而如今尤其是人類為了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的破壞自然,最終遭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當然我們也感同身受,生活中當我們一邊不斷耗竭著化石能源來作為汽車的動力和取暖的熱量來源時,另一邊我們也在呼吸著髒兮兮的空氣,尤其是身處在Pm 2.5的環境中。等到身體受不了這種惡劣的環境時,於是乎就發病了。
自然界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不僅要在珍惜它的資源的同時,也要遵循它的規律。在中醫中,尤其是提到的“氣”,所謂氣生萬物,人也是其中一物。既然萬物都屬於氣,那麼它們則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四時氣候,晝夜晨昏,日月執行,地理環境等自然界的變化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人體。人類從長期的進化中,五臟盛衰的生理變化不僅順應了天地自然的規律變化,同時也形成了幾乎同步的節律性變化。就好比我們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的生理性活動,當然也有其它的規律性起居,但是通常違反這一規律的人是最容易患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的熬夜者猝死的原因了。雖然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是任何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這個度,疾病也就自然發生了。這就好比陰陽的平衡,人體的生理活動節律穩定的進行才能維持一種陰陽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造成陰陽失調,機體適應外界的變化和抵禦能力就會降低,疾病也就應運而生了。
因此,人類只有掌握自然界的變化,順其動,養其身,才能維持人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延緩衰老、頤養天年的目的。
其次,調攝精神,鍛鍊軀體也是養生的一種方法。而中醫也強調形神合一、形與神俱的觀念以此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一方面對於調攝精神,主要是運用自我心身調攝的方法使精神內守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以適應社會環境,排遣或消弭各種精神刺激。《禮記·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人先天之性本靜,靜的本質是自調和諧,動的原因在於性的需要和外物的誘發。因此維護健康的方法就要恬靜少私,通過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調合,保持平靜的心態,減少過多的慾望。道家老子主張“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養生觀,“致虛極,守靜篤”,“歸根覆命”;莊子主張形神兼顧“抱神以靜”的養生觀,通過“坐忘”、“心齋”超越認識主體的限制,從而徹底忘掉物我彼此的差別。而歷代的醫家也都將“養靜”作為攝生首務,其中孫思邈就提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正壽”。仁者與人為善,七情中和,心情愉悅利於養生;仁者追求高尚道德,澹泊明志,心態平和易於養生。從此皆可看出調神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對於鍛鍊軀體,想必對誰來說都不陌生,中醫的運動養生有三大要領:意守,調息,動形。其關鍵是意守,精神專注才能呼吸均勻從而引導氣血周流全身。內煉精神,外煉筋骨四肢,內外和諧,經絡暢通,氣血調和,使機體達到全面的鍛鍊。同時傳統的導引術,也能活動軀體四肢以煉形,鍛鍊呼吸以煉氣,並以意導氣,氣率血行,從而使周身氣血恢復正常執行。常見的有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等這些都豐富了中醫運動鍛鍊養生的方法。
再者,就是中醫最為重要的保精護腎養生原則了。保精護腎就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也是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慾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若縱情洩慾,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而保養腎精之法甚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中醫中尤其講究精氣學說,因此精氣保護乃養生之大事。內經中所強調的天癸就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的物質,其由精氣充滿後轉化而來,所以不保精氣者則極易造成早衰。
最後,調養脾胃是最好的養生原則,它不僅僅與吃的聯絡在一起,更強調的是以吃好為主。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長壽的重要因素。其中《景嶽全書·脾胃》中有“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的說法。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的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例如少吃多餐,避免過飽或過飢。吃易消化的、含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平時飲食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膩或生冷硬的食物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鍼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方法,都可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同時,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所以調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中醫名家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