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黃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
中藥大黃是一味內外皆能用的良藥。它具有怎樣的功效與作用大家知道嗎?用法用量又是多少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大黃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大黃的功效和作用
《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洩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綱目》:"主治下痢亦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攻積導滯: 味則大苦,氣則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達下焦,長於還下。入陽明,能盪滌胃腸實熱積滯。凡傷寒,溫病,熱結於中。
涼血解毒:味大苦、氣大寒既入氣分,又恤分,有瀉熱涼血之效,故《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大黃入血分,性呈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故目疼,用之皆為要藥。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療毒,尤為特效之藥。其效能降胃熱,並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讀》曰:“大黃,味苦大寒,入太陰脾,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通經脈而破癥結。”功用峻烈,推陳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黃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藥。如研末可治黃水瘡、溼疹等面板病;與陳石灰同炒至桃紅色,研細後撒佈傷口,可止創傷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調後外敷,治療燙火傷頗效。
大黃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2克;瀉下通便,宜後下,不可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塗。煎液亦可作灌腸用。炒炭常用於涼血止血。
大黃的藥用價值
積滯便祕。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祕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洩熱,故實熱便祕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裡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蔘、當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蔘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祕,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洩,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洩。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聖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溼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溼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溼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溼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溼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溼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中藥車前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