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做飯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陶鬲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炊器,陶鬲煮食是商周時期最主要的做飯方式。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下。

  

  《孔子家語·致思》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有個節儉的人,用瓦***即陶***鬲***一種炊器,形狀像鼎,三個足為空腔***煮飯,飯熟他嚐了嚐,感覺味道香美,就盛了一小瓦盆送給孔子。孔子非常高興,就好像接受饋贈的牛、羊、豬一樣。他的學生子路問道:“小瓦盆是簡陋的器具,煮飯缺少肉沒有滋味,老師為什麼還這麼高興呢?”孔子說:“喜歡提意見的人總是想著他的國君,吃到美食的人總是想著他的父母。我不看重盛食物的器具,而是因為他吃好東西的時候想到了我。”這個故事又見於《說苑·反質》。

  故事裡有兩個對應的人物,一個是魯國老百姓,另一個是魯國官員孔子,從子路的話裡可以知道,他們兩人平日吃的飯食和吃飯用的器具都不一樣。那個魯人的生活狀況,估計跟孔子學生顏回相彷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食***飯***和飲***水***是當時平民百姓的基本飲食。當時官員貴族的飲食則不同。《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飲食膳羞。”鄭玄注:“食,飯也。飲,酒漿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而《論語·鄉黨》記載的食物,包括了食、飲、膳、羞四類。其中食、飲兩類可以跟平民百姓的飲食對應,但是內容和質量應當有所區別,而膳、羞兩類則是平民百姓所沒有的。前面故事裡講的,子路認為瓦鬲煮飯缺少肉沒有滋味,孔子認為好像接受饋贈牛、羊、豬一樣,其實兩人都是拿膳***牲肉***作為參照來說話。

  魯國是周武王滅商以後,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1977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山東曲阜魯國故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在城牆內發現了大型建築基址、居住址和墓葬,出版了《曲阜魯國故城》考古報告。考古學家根據墓葬隨葬品的種類、組合以及葬俗,把墓葬分為兩類,一類是魯國遺留的商人墓葬,另一類是封到魯國的周人墓葬。孔子的祖先是商人後裔,煮飯的魯人是當地百姓,他們在飲食和飲食器具方面的差別,可以在商人墓葬裡找到類似的物化表現。

  在商人陶器墓裡,有一種墓隨葬陶鬲、陶盆***或盂***和陶罐***或罍***。根據考古學家對商周器物的功能研究,陶鬲用來煮飯食,陶盆***或盂***用來盛飯食,陶罐***或罍***用來盛飲水,這種器物組合反映出平民百姓的飲食結構。還有一種墓隨葬陶鬲、陶簋、陶豆和陶罍。按照功能分析,陶鬲煮飯食,陶簋盛飯食,陶豆盛膳羞,陶罍盛酒漿,這種器物組合反映出官員貴族的飲食結構。商人銅器墓的器物種類和組合與此種近似,也出有陶鬲。另外,周人陶器墓和銅器墓大都隨葬模仿銅器樣式的陶鬲。商人陶鬲和周人陶鬲,分別屬於兩個系統。

  進一步結合其他商周遺址、墓葬的考古發現,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陶鬲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炊器,陶鬲煮食是商周時期最主要的做飯方式。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陶鬲是中國北方種植粟穀人群的發明創造,出現於史前龍山時期,流行於商周時期,消亡於戰國時期,中外考古學家們一致認為,它是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器物。

  陶鬲的用途

  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有實用器與明器之分。實用多為夾砂陶,胎質堅硬器壁較厚;明器則多為泥質陶,火候較低,胎質疏鬆,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還用紅、白二種顏色繪出各種紋飾。器形與鼎相近,區別在鼎有實足,鬲是袋形足。從其相似的功能與形狀來看,鼎應該是由鬲發展而來。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至春秋戰國時期消失。一般來說,腿長襠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於填柴引火。後來,隨著灶臺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為鍋釜,也就是所謂“破釜沉舟”的“釜”。
 

家庭炒菜菜譜菜餚如何製作
古代沒有鐵鍋怎麼做飯呢
相關知識
古代人怎麼做飯
古代人怎麼生火做飯
古代人怎麼練武的主要方法
古代人怎麼刷牙
古代人怎麼讀書
古代沒有鐵鍋怎麼做飯呢
周公解夢夢見蒙古族人怎麼回事
本命年屬馬人怎麼做
牛字在古代是怎麼寫的
古代是怎麼檢驗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