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是什麼意思?
十二平均律什麼意思
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是指將八度的音程(二倍頻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一個大二度則是兩等份。 將一個八度分成12等份有著驚人的一些湊巧。它的純五度音程 的兩個音的頻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與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聽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別。
十二平均律是什麼意思
要介紹《十二平均律曲集》,就得先介紹什麼是“十二平均律”。而要介紹“十二平均律”,就得先介紹什麼是“律”。
“律”,即“音律”(intonation),指為了使音樂規範化,人們有意選擇的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大家都知道的do、re、mi、fa、so、la、si,這7個音符就組成了一組音律。研究音律的學問叫做“律學”。也就是研究為什麼要選擇do、re、mi……這7個音(當然也可以選擇其它音)作為規範、這些被當成“標尺”的音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的學問。
對於任何民族來說,只要他們有著豐富的音樂體驗,只要他們想積累起關於音樂的知識,遲早都會遇到關於律學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古今不同民族,雖然各自鍾愛的音樂形式可謂萬紫千紅、百花爭豔,彼此也沒有互相借鑑,但大家的律學的基礎概念卻出奇地相似。這也許是音樂本身超文化、超地域的魅力所致吧。
(BTW:現代人學習的do、re、mi、fa、so、la、si,這些好像沒有意義的單詞,其實都是中世紀時西方教會中很流行的一些拉丁文聖詠(chant)的首音節。這些聖詠是西方現代音樂的源頭。)
學過高中物理的都知道,聲音的本質是空氣的振動。而空氣的振動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也就是所謂的聲波。所有的波(包括聲波、電磁波等等)都有三個最本質的特性:頻率/波長、振幅、相位。對於聲音來說,聲波的頻率(聲學中一般不考慮波長)決定了這個聲音有多“高”,聲波的振幅決定了這個聲音有多“響”,而人耳對於聲波的相位不敏感,所以研究音樂時一般不考慮聲波的相位問題。
律學當然不考慮聲音有多“響”,所以律學研究的重點就是聲波的頻率。一般來說,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範圍是20HZ(每秒振動20次)到20000HZ(每秒振動20000次)之間。聲波的頻率越大(每秒振動的次數越多),聽起來就越“高”。頻率低於20HZ的叫“次聲波”,高於20000HZ的叫“超聲波”。
(BTW:人耳能分辨的最小頻率差是2HZ。舉例而言就是,人能聽出100HZ和102HZ的聲音是不同的,但聽不出100HZ和101HZ 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另外,人耳在高音區的分辨能力迅速下降,原因見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耳對於聲波的頻率是指數敏感的。打比方說,100HZ、200HZ、300HZ、400HZ……這些聲音,人聽起來並不覺得它們是“等距離”的,而是覺得越到後面,各個音之間的“距離”越近。100HZ、200HZ、400HZ、800HZ……這些聲音,人聽起來才覺得是“等距離”的(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清楚)。換句話說,某一組聲音,如果它們的頻率是嚴格地按照×1、×2、×4、×8……,即按2n的規律排列的話,它們聽起來才是一個“等差音高序列”。
(比如這裡有16個音,它們的頻率分別是110HZ的1倍、2倍、3倍……16倍。大家可以聽一下,感覺它們是不是音越高就“距離”越近。用音樂術語來說,這些音都是110HZ的“諧波”(harmonics),即這些聲波的頻率都是某一個頻率的整數倍。這個ogg文件可以用“暴風影音”/StormCodec軟件來試聽。)
由於人耳對於頻率的指數敏感,上面提到的“×2就意味著等距離”的關係是音樂中最基本的關係。用音樂術語來說,×2就是一個“八度音程”(octave)。前面提到的do、re、mi中的do,以及so、la、si後面的那個高音do,這兩個do之間就是八度音程的關係。也就是說,高音do的頻率是do的兩倍。同樣的,re和高音re之間也是八度音程的關係,高音re的頻......
請問音樂樂理基礎中的 十二平均律 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呢?
12平均律是為了適應鍵盤樂器的製造和調音,並適於轉調而產生的。定律法是將純八度之內的音分成均等的12個半音的音律。
除了純1、4、5、8度以外,其他的因不夠純正。12平均律在音的前後結合與同時結合上都不十分純真自然,但由於轉調方便,在樂器製造和演奏上優點極弗。因此,為近百年來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用。
12平均律用於鍵盤樂器,便於轉調。
十二平均律是什麼意思
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將八度的音程(一倍頻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一個大二度則是兩等份。 將一個八度分成12等份有著驚人的一些湊巧。它的純五度音程的兩個音的頻率比(即2 的7/12 次方)與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聽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別。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
音律中的十二平均律是什麼意思
要介紹《十二平均律曲集》,就得先介紹什麼是“十二平均律”。而要介紹“十二平均律”,就得先介紹什麼是“律”。
“律”,即“音律”(intonation),指為了使音樂規範化,人們有意選擇的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大家都知道的do、re、mi、fa、so、la、si,這7個音符就組成了一組音律。研究音律的學問叫做“律學”。也就是研究為什麼要選擇do、re、mi……這7個音(當然也可以選擇其它音)作為規範、這些被當成“標尺”的音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的學問。
對於任何民族來說,只要他們有著豐富的音樂體驗,只要他們想積累起關於音樂的知識,遲早都會遇到關於律學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古今不同民族,雖然各自鍾愛的音樂形式可謂萬紫千紅、百花爭豔,彼此也沒有互相借鑑,但大家的律學的基礎概念卻出奇地相似。這也許是音樂本身超文化、超地域的魅力所致吧。
(BTW:現代人學習的do、re、mi、fa、so、la、si,這些好像沒有意義的單詞,其實都是中世紀時西方教會中很流行的一些拉丁文聖詠(chant)的首音節。這些聖詠是西方現代音樂的源頭。)
學過高中物理的都知道,聲音的本質是空氣的振動。而空氣的振動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也就是所謂的聲波。所有的波(包括聲波、電磁波等等)都有三個最本質的特性:頻率/波長、振幅、相位。對於聲音來說,聲波的頻率(聲學中一般不考慮波長)決定了這個聲音有多“高”,聲波的振幅決定了這個聲音有多“響”,而人耳對於聲波的相位不敏感,所以研究音樂時一般不考慮聲波的相位問題。
律學當然不考慮聲音有多“響”,所以律學研究的重點就是聲波的頻率。一般來說,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範圍是20HZ(每秒振動20次)到20000HZ(每秒振動20000次)之間。聲波的頻率越大(每秒振動的次數越多),聽起來就越“高”。頻率低於20HZ的叫“次聲波”,高於20000HZ的叫“超聲波”。
(BTW:人耳能分辨的最小頻率差是2HZ。舉例而言就是,人能聽出100HZ和102HZ的聲音是不同的,但聽不出100HZ和101HZ 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另外,人耳在高音區的分辨能力迅速下降,原因見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耳對於聲波的頻率是指數敏感的。打比方說,100HZ、200HZ、300HZ、400HZ……這些聲音,人聽起來並不覺得它們是“等距離”的,而是覺得越到後面,各個音之間的“距離”越近。100HZ、200HZ、400HZ、800HZ……這些聲音,人聽起來才覺得是“等距離”的(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清楚)。換句話說,某一組聲音,如果它們的頻率是嚴格地按照×1、×2、×4、×8……,即按2n的規律排列的話,它們聽起來才是一個“等差音高序列”。
(比如這裡有16個音,它們的頻率分別是110HZ的1倍、2倍、3倍……16倍。大家可以聽一下,感覺它們是不是音越高就“距離”越近。用音樂術語來說,這些音都是110HZ的“諧波”(harmonics),即這些聲波的頻率都是某一個頻率的整數倍。這個ogg文件可以用“暴風影音”/StormCodec軟件來試聽。)
由於人耳對於頻率的指數敏感,上面提到的“×2就意味著等距離”的關係是音樂中最基本的關係。用音樂術語來說,×2就是一個“八度音程”(octave)。前面提到的do、re、mi中的do,以及so、la、si後面的那個高音do,這兩個do之間就是八度音程的關係。也就是說,高音do的頻率是do的兩倍。同樣的,re和高音re之間也是八度音程的關係,高音re的頻率是re的兩倍。......
十二平均律是什麼
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將八度的音程(二倍頻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一個大二度則是兩等份。 將一個八度分成12等份有著驚人的一些湊巧。它的純五度音程的兩個音的頻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與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聽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別。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