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
作為歷史學家,在錢穆看來史學研究有哪些重要意義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1]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研究歷史究竟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認為:歷史研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但《歷史也瘋狂》一書會告訴你不一樣的觀點。 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狹隘淺見,這種排斥甚至否定基礎學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謬的”,“在今天的態勢看,知識學科體系正呈現出一種多學科高度交叉的趨勢,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在一處不經意的地方被另一學科借鑑,排斥任何的知識學科都是淺薄的。任何知識都有‘用’,只要別太實用主義,那樣會把社會弄得很沒趣。 我個人認為:歷史,它肯定不如研究現代科學技術那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那樣對人類的社會進步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但再想想,音樂,體育,美術,這些的現實意義其實也不大,就拿F1賽車來說,我覺得那完全是在浪費石油,可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孜孜以求。為什麼?因為人們追求的不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而且還要精神方面的滿足。歷史,是一種藝術,是人們精神文明生活的一種追求,就像音樂體育美術給人帶來美感與樂趣一樣,只要歷史能給人帶來樂趣,那就足夠了。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有何現實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在於,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產業的合理佈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係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繫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佈規律等。
現階段,研究產業經濟學不但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從指導實踐的理論角度,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從而有利於建立其經濟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好的指導和服務經濟實踐;二是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指導和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研究產業經濟學,目的在於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從產業經濟大的結構看,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忽視實體經濟,而片面去追求虛擬經濟,產業發展必然會產生非均衡。而研究產業經濟學,可以從產業經濟學理論中,找到平衡點,使這種非均衡趨向均衡。同時,在我國東部、中西部,還存在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如何改善中西部產業結構,加快中西部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三是研究產業經濟學,有利於產業的合理佈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目前,國內經濟正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和壓力。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石化等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能源消耗浪費,環境汙染突出,產業效益卻非常底下。辨析哪些產業產能過剩,壓縮哪些領域的產能,如何淘汰落後產能,是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所在。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鑑,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遊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鑑”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係。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繫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係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闢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繫,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裡。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瞭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
民族史學對史學研究的重大意義
第一,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任務是探討中國史學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中國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沒有少數民族的歷史,中國歷史是不完整的;而缺乏民族史學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同樣是不完備的。換言之,為寫出完備的中國歷史,必須加強民族史研究;為寫出完備的中國史學史,必須加強民族史學的研究。這是光榮而崇高的使命。第二,客觀歷史研究應當包含影響與體現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各種主要因素,如-、經濟、文化、民族、軍事等等。然而,如果作為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與研究客觀歷史所必須依據的文獻資料本身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就不能不影響到客觀歷史研究的整體結構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民族特色的體現。因此,將民族史學置於中國史學發展的總相中加以系統考察,不僅對史學史學科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對於客觀歷史尤其是民族史研究而言,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史學不僅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現象,而且對客觀歷史發展會產生反作用,影響歷史進程。民族史學的這種作用,在歷史上有多種表現,消極者如華夷之辨、正統之爭,積極者如“天下一家”、“中華與夷狄同”以及對中原歷史文化認同的凝聚意識等。然而,不論是消極作用還是積極作用,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都愈來愈明顯地表現為一種民族之間相互的吸引力,對中原文化與政權的向心力,並最終通過民族心理維繫著各民族多元統一的-格局的逐步發展與穩定。在今天,這種作用則以體現、闡揚中華各民族之間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繫 民族凝聚力為主題,對維護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完整具有十分重大的精神力量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