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怎麼算?

General 更新 2024-09-18

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是什麼意思怎樣計算的

不對,應該是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增長率+1)*100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計算公式?

(某年生產總值-上年生產總值)/上年生產總值 *100%

地區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地區生產總值計算方法有三種:(1)生產法: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之和等於地區生產總值(2)收入法: 增加值=勞動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之和等於地區生產總值(3)支出法:地區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支出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如何計算?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口徑範圍一致的原則,為了使國內生產總值的生產、消費概念與人口相對應,完整地反映各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時,應使用“常住人口”數,即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口數。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所採用的常住人口數,可在戶籍人口數的基礎上,減流出本地加流入本地一年以上的人口數得到。如沒有流出本地和流入本地一年以上的人口數,可通過普查年份常住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之間的比例關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戶籍人口數進行調整,推算出常住人口數。部隊人口由於他們的生產和消費活動都發生在當地,也應計算在當地的常住人口中,作為城鎮人口使用。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是如何計算的?

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絕對值是按核算期的市場價格來計算的,當年價GDP是GDP的名義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要按不變價格計算,即把當年價GDP換算成按某個基攻價格計算的價值,使兩個不同時期的價值可比,真實反映其物量變化(即GDP增長速度)。在GDP三種方法中,生產法和支出法可以進行不變價格核算,收入法不能進行不變價核算。(1)生產法GDP增長率核算方法:

一是採用價格縮減法將各行業現行價格增加值換算成不變價格增加值。二是將各行業不變價增加值加總得到不變價GDP

。三是將核算期不變價GDP除以基期GDP

,得到不變價GDP發展速度。公式如下:

不變價增加值=當年價格計算的增加值÷定基價格指數不變價GDP=∑各行業不變價增加值不變價GDP增長速度={(核算期不變價GDP÷基期GDP)-1}×100%(2)支出法GDP增長率計算方法:

一是按最終支出項目,以價格縮減法分別計算出不變價的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和貨物與服務淨出口,二是彙總不變價最終支出項目得到不變價GDP

。三是將核算期不變價支出法GDP除以基期支出法GDP

,得到不變價支出法GDP發展速度。公式如下:

不變價格最終支出項目=當年價格計算的最終支出項目÷定基價格指數。

不變價格支出法GDP=∑不變價最終支出項目

不變價格支出法GDP增長速度={(核算期不變價支出法GDP÷基期支出法GDP-1)}×100%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縮寫,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常住單位是指在中國大陸的經濟領土範圍內擁有一定的活動場所(廠房或住宅),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並持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單位(包括住戶),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以及中國領土臺灣省內的單位。GDP核算與GDP不同。GDP表示的僅僅是一個總量指標,而GDP核算則是指在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下圍繞GDP這個總量指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動。GDP核算從核算時間上可以分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從核算使用的價格上可以分為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 GDP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到:分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 GDP =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彙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淨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支出法也稱使用法,顧名思義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計算,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後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核算。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如此,因為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基礎數據質量上的差異,三種方法計算的GDP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計算誤差。我國目前以生產法GDP為準。 由於GDP涵蓋了國民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所以其計算是建立在專業統計及部門統計與會計核算的基礎之上的。在統計局內部,GDP核算的資料來源於統計局內部各專業司常規統計報表,全國普查資料,各種抽樣調查資料。在統計局外部,則需要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各相關部門的統計及財務資料。除此以外,對於未能納入常規統計報表和不易取得的資料,還要到相關的系統、行業處蒐集替代指標進行補算和估算。由此可見,GDP核算是一個各方面數據全方位相互印證、相互平衡的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技術性。是一個國家在核算期內總活動成果的綜合反映。 我國的官方統計機構負責GDP核算,實行分級核算,國家和地區各自核算本轄區範圍內的數據。即,全國的GDP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地區GDP則由各省、市統計局負責核算。在這種體制下,各地區的GDP彙總之和與國家的GDP數據並不相等,這主要是資料來源方面的差異造成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中國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區核算的國家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有的國家通過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術處理人為地使國家和地區數據彙總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國則未做進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國家對地區數據進行定期的評估。 我國的GDP核算始於1985年,是統......

地方GDP怎麼算出來的

有收入法,和支出法。

GDP可以分為私人消費(C )、私人投資(I)、和政府支出(G)。即有:

GDP=C+I+G (支出法)

這種方法,通俗來說,就是說國民收入(GDP)中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於私人的投資,進行再生產,剩下的自然是政府從GDP中得到的部分,即是政府消費。

另外還可以分為:私人消費(C)、私人儲蓄(S)和政府稅收(T),則有:

GDP=C+S+T(收入法)

這種方法,通俗來說,就是國民收入依舊由由國民與政府分配,只是改叢收入端看,就有國民的私人消費(C)和私人儲蓄(S)和政府的收入稅收(T)。

如果考慮進出口的話,GDP=以上任意右邊一方+出口(X)-進口(M)。

一個地區的人均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淨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淨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

人均GDP就是GDP除以人口基數。

人均GDP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以某地區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價)除以同時期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結果,它反映了國民生活水平狀況,但在我國意義不怎麼大,人均GDP的提高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卻未必。不信,你隨便到哪個城市去問那些因為被強制拆遷而沒有房子住的普通市民,或者,你隨便到那個農村,去問問那被強制徵地而失去田地的農民,或者,你隨便問問那些沒有工作而到處奔波跑人才市場的那些男女老少們,這對他們有什麼影響沒有。再或者你去問問那些生活重汙染地區的人們,那冒著黑煙的工廠裡出來的GDP給他帶來了什麼?我們要的不是乾巴巴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 你的算法基本正確,但其中可能涉及到許多方面,比如人口穩定數量,物價水平等等。會導致計算有些不一致。

地區生產總值和地區GDP有什麼關係?

地區生產總值(GDP)是指本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地區生產總值等於各產業增加值之和。其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之和等於地區生產總值

(2)收入法: 增加值=勞動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之和等於地區生產總值

(3)支出法:地區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支出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定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在國內和國外所生產的最終成果和提供的勞務價值。它等於地區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淨要素收入。國外淨要素收入是指從國外得到的生產要素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可見,國民生產總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國外的淨要素收入。生產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國居民,有時也有外國居民,本國居民也有向外國的經濟活動提供要素的。國內經濟活動所創造的收入,作為要素收入,既分配給本國居民,也分配給外國居民,相反,國外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收入也分配給本國居民,這兩項的差額就是國外淨要素收入。

地區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都是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但它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地區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價值的總和。所謂

“常住單位”,其內涵與“常住居民”相同。一國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國的本國公民;(2)暫居(一年以內)外國的本國公民;(3)長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居民。也就是說,在一國領土範圍內,其居民無論國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國常住居民定義,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價值都可算作本地的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的價值形態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餘額。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在國內和國外所生產的最終成果和提供的勞務價值。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淨要素收入。國外淨要素收入是指從國外得到的生產要素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可見,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國外的淨要素收入。生產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國居民,有時也有外國居,本國居民也有向外國的經濟活動提供要素的。國內經濟活動所創造的收入,作為要素收入,既分配給本國居民,也分配給外國居民,相反,國外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收入也分配給本國居民,這兩項的差額就是國外淨要素收入。

由此可見,國內生產總值是“領土”概念,國民生產總值是“生產要素”概念;國內生產總值是“生產”概念,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概念。在經濟封閉的國家或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在經濟開放的國家或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國外淨要素收入。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是兩個不同但又有聯繫的指標。

希望採納

縣區怎麼計算地區生產總值環比,舉例說明

我抄來答你,哈哈;

學過統計或者經濟知識的人都知道,統計指標按其具體內容、實際作用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由於採用基期的不同,發展速度可分為同比發展速度、環比發展速度和定基發展速度。簡單地說,就是同比、環比與定基比,都可以用百分數或倍數表示。

定基比發展速度,也簡稱總速度,一般指是指報告期水平與某一固定時期水平之比,表明這種現象在較長時期內總的發展速度。同比發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本期發展水平與上年同期發展水平對比,而達到的相對發展速度。環比發展速度,一般指是指報告期水平與前一時期水平之比,表明現象逐期的發展速度。

同比和環比,這兩者所反映的,雖然變化速度,但由於採用基期的不同,其反映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環比與環比相比較,而不能拿同比與環比相比較;而對於同一個地方,考慮時間縱向上發展趨勢的反映,則往往要把同比與環比放在一起進行對照。

相關問題答案
地區生產總值怎麼算?
國民生產總值怎麼算?
工業生產總值怎麼計算?
國民生產總值什麼意思?
房產原值怎麼算?
變動非生產成本怎麼算?
產品生產成本怎麼算?
期初資產總額怎麼算?
有形資產淨值怎麼算?
生產日期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