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姓名與字是什麼意思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雖多種多樣,但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繫,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其一:取字最常見的方法是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爾雅·釋地》中解釋“廣平曰原”。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釋則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意義相同。再如毛澤東,字潤之,“澤”與“潤”含義也相近。

其二:名與字所取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相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癒、越來越好”之意;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與同”就是意義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黃損,字益之,徐退,字進之, “損”與“益”,“退”與“進”,都正好可組成反義詞,這類雖然不多,但細細品味也別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於聯想中識雅趣。如關羽,字雲長,由鳥兒的羽毛連想到天空的浮雲。賈島,字浪仙,由島想到浪花的潔白自由。陸龍,字在田,錢謙,字受益,高明,字則誠,李宗仁,字德鄰,這一種又是根據某一成語而來:此類成語分別是:“見龍在田”,“謙受益”,“明則誠”,“德不孤,必有鄰”。

還有一部分由於詞義的變遷,現在已經很難看出他們的名和字之間的聯繫了,但如果我們深入的去了解,還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奧祕。例如:孟子,名軻,字子輿《說文·車部》中解釋:軻“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由此可見孟子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於上面所說的第一中情況。再如: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馮(憑)軾而觀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從這裡來看蘇軾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第三中情況。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樣,不是簡單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們瞭解了古人名和字的關係,也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北宋詞人“秦觀”中“觀”的讀音是讀guān,還是guàn時,我們不妨通過他的字去推斷。秦觀,字少遊,從他的字我們可以斷定是讀guān。

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比如,據《論語》記載,孔子為顯示自己“聖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一般地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於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如西漢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子卿自是蘇武的字。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後,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雲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鬚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

“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麼意義?

1. 順應人心,天下和平

《周易·鹹卦·彖傳》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這種理解,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就是和平,如同人體沒有疾病並不等於就是健康一樣只有作為國家的領導者能夠感動普天之下的人心,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主義,即:國以民為本。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虞夏書·五子之歌》)。那麼,怎樣才能感動人心而做到本固邦寧呢?其一,是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起來,民富才能國強。《周易·繫辭傳下》曰:“天志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住。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以仁愛之心博施濟眾,才能保得政權穩固;使人民獲得財富,方能產生凝聚力以聚斂民心。其二,是不傷民財、不攏民安,使百姓安居樂業。所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傳上》)其三,與人民共甘苦,“吉凶與民同患”。(《周易·繫辭傳上》)平時能夠使人民衣食無憂、生活安定,戰時能夠以人民的喜悅與否為依據來做出決定。這樣,國家需要出力的時候,人民就會不辭辛勞乃至捨生忘死。所謂“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周易·兌彖傳》)其中,“說”與“悅”通。其四,執法如山,公正嚴明。所謂“明罰敕法”(《周易· 嗑·象傳》)、“刑罰清而民服”(《周易·豫·象傳》)如此等等。古人云:“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周書·酒誥》)“監”與“鑑”(鏡子)通。意思是:人不要從水中看自己,應當從民情中看自己。儒家的亞聖孟子,曾將民本主義發展到了頂峰,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一國之君,能夠順乎天時、應乎民心,可稱之為明君。否則,就是昏君。明君治國,會贏得天下太平。昏君誤國,會招致天下大亂。在君主時代,恢復天下太平的辦法,就是進行社會革命。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易·革·彖傳》)當代世界,已經進入和正在進入民主時代。中國古代所說的“民主”,如《尚書·周書·多方》中所謂“天惟時求民主”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西學東漸以來,在德莫克拉西(democracy)意義上的民主,指的是民做主。就國家領導人的歷史更替而言,前者靠的是暴力革命,後者用的是和平普選。從暴力革命到和平選舉,是社會歷史的進步。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始終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法則就世界範圍而言,也應當是如此。從以強凌弱到和平共處,從依靠戰爭開疆擴土到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從武力對抗到平等對話,從技術崇拜到人文關懷,從企圖一國稱雄稱霸於世界到學會尊重世界各國的共同組織即聯合國的民主決策和順應世界人民的民心民意,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歷史的進步,不可阻擋,現在,依靠軍事手段解決國際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力正在下降。各國政府的領導人,都以反映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代表普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己任,乃是共同贏得並保持全世界範圍內真正而持久和平的重要前提。

2.有反有仇,仇以和解

中國文化對於人世間因利益而產生的仇恨和衝突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即所謂:“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則惡,和而解則愛。”([2]第25頁)誠然,復仇也有正義與非下義之分。即便是正義的復仇,人們也不主張世代為仇。故而,民間有所謂“冤仇可解不可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說法。縱觀歷史,世代冤仇,長期爭戰,終非結局。《孫子兵法》曰:“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5]第6頁)當戰爭雙方打不下去時,總要通過和談來解決爭端。和談,就是互相讓步。只有互相讓步,才能解決爭端,故而稱作“和解”。互相讓步,是以互相諒解、......

和親的和字是什麼意思?

和親(hé qīn),是指西漢為緩和漢、匈關係,嫁宗室女與匈奴單于。秦漢之際,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勢力空前強大,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史記·劉敬傳》)。匈奴貴族為了掠奪財物和奴隸,不斷向外擴地,騷擾漢邊,給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帶來嚴重的威脅。劉邦封韓王信於代,都馬邑(今山西朔縣),以防禦匈奴的進攻。

和就是緩和的意思。

字和號是什麼意思,它們又有什麼區別?

古人的字一般由名而來,比如蘇軾,軾即車前可以站人的地方,因此字子瞻,意思是可以站在前面望到遠處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比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號一般由自己的住處、文集、也可以是人家對他的稱呼等而來。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麻煩採納,謝謝!

人名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乙......

古人的名和字分別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現在中國國學衰敗,叫你起字你能起得出來嗎?

莫之及也 及字意思是什麼

及釋義:

1.從後頭跟上:來得~。趕不~。 2.達到:~格。~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過猶不~。 3.趁著,乘:~時。~早。~鋒而試。 4.連詞,和,跟:陽光、空氣~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相關問題答案
和字是什麼意思?
大和十字是什麼意思?
雯家字是什麼意思?
群字是什麼意思?
列數字是什麼意思?
吾字是什麼意思?
春風和煦是什麼意思?
韜字是什麼意思?
辛字是什麼意思?
曦晨名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