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四交響曲賞析?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的介紹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作品第60號(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創作、完成於1806年的9、10月間,當時貝多芬正在利赫諾夫斯基親王特拉波(位於今波蘭與捷克交界處)近郊的格拉茲夏宮內作客,貝多芬在這裡認識了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伯爵要組織一支樂隊,他委託貝多芬創作了這部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這部作品充滿著明朗、富詩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豐富的細部。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名字?
《合唱》
看錯了,看個第9交響曲。
一、C大調《第一交響曲》
二、D大調《第二交響曲》也被阿貝稱作“英雄的謊言”
三、降E大調《英雄》
四、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
五、C小調《命運》
六、F大調《田園》
七、A大調《第七交響曲》
八、F大調《第八交響曲》
九、d小調《合唱》也稱作《歡樂頌》,因為阿貝將《歡樂頌》用合唱的形式寫進了《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最著名的就是(三)、(五)、(六)、(九)也就是《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知道了?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與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比較 5分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明亮的快板、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命運敲門式的動機。
這一動機發展出驚惶不安的第一主題,它貫穿著第一樂章,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第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著,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溫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
它抒發著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引出了展開部,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展開部中,轉調非常頻繁,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兩個主題再次匯合,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第二樂章
稍快的行板、雙重主題變奏曲式.第一主題抒情、安詳、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彈性的節奏和起伏的旋律,使這個主題具有內在的熱情和力量。第二主題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後由銅管樂器吹出英雄豪邁的凱旋進行曲。
在尾聲中,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現出英雄的樂觀情緒,以及從沉思中獲得進一步鬥爭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樂章 快板、詼諧曲,是決戰前夕各種力量的對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發出了躍躍欲試的音調,小提琴卻是無可奈何的嘆息。命運主題依然凶險逼人,決戰的第一階段仍由命運取勝。但是,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隨著低音絃樂奏出的舞蹈主題,引出了振奮人心的樂段,它象徵著人民群眾在黑暗勢力下的鬥爭信心和樂觀情緒。
最後,第一主題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在增大,音響在增強,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樂直接導入那光輝燦爛的終曲。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開始是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先是由樂隊全奏輝煌的第一主題,後是由絃樂拉出歡樂的第二主題,表現人民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到發展部的高潮時,狂歡突然中斷,遠遠地又響起了命運的威嚇聲,但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序奏為持續的行板,c小調,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現在第一樂章序奏中,這就是貫穿於整部交響曲的威嚴的“命運的主題”(片段1)。樂章的第一主題由絃樂奏出,充滿了苦惱的情緒(片段2),接著又由木管反覆。這一樂章通過表現沉重憂鬱的心情和轉瞬即逝的幸福夢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個人和嚴峻的命運壓力之間的衝突。
第二樂章
釘歌的行板,降b小調,2/4拍,三段體。雙簧管呈現孤寂的主旋律(片段3),緊接著是感覺興奮的副屬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悽寂的形態反覆而告一段落後,中段如農民舞蹈般優美(片段4)。整個樂章富於詩意的音調錶現了主人公暫時忘記了現實的痛苦,沉浸於對往事的回憶。
第三樂章
詼諧曲, 快板,F大調,2/4拍子。第一部分由絃樂器單獨演奏,全體絃樂器持續撥奏。主旋律顯得急促匆忙,但卻給人以夢幻茫漠的感覺(片段5)。 此部分進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樂器單獨奏出俄羅斯舞曲般的旋律(片段6)。這個樂章沒有明確的感情,只是一些虛無縹緲、錯綜複雜的音型。
第四樂章
終曲,熱情如火的快板,F大調,4/4拍子。形式為類似迴旋曲的自由形式。 強烈的第一主題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片段7)。緊接著的第二主題是根據俄羅斯民謠《野地裡的樺木》所寫成的樸素、優美的旋律(片段8),表現出人民的強大力量。最後,音樂在描繪節日歡樂景象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的創作背景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是處於戀愛時節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而其主題就正是讚美生命和愛情。1806年,當時貝多芬的戀人是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繫了4年左右,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創作熱情特別高,才思敏捷。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在這時候寫成的。此後的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筆,迅速的完成,而被譽為“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隨後,貝多芬開始醞釀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撰寫似乎非常順利,但是作曲家在這裡卻停止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轉而去寫一部全新的交響曲。當時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溫馨,狀態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見的,所以從落筆到完成,幾乎一氣呵成,順利流暢,而且旋律中充滿了生命、青春的氣息——這正是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的名稱
糾正一下樓上很多人說法:
唯一有標題的是“田園”。
至於第三,原稿上的最初寫的是“獻給偉大的拿破倫”,後來因為拿破倫稱帝而改為“獻給一位偉大的英雄”。後人稱之為英雄交響曲。
第五,按照貝多芬自己的說法,第一樂章是寫的“命運在敲門”,也是後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
第九,因為貝多芬第一次把合唱加到交響曲中,所以這部作品被稱為“合唱交響曲”,〈歡樂頌〉是合唱的歌詞,所以第九交響曲也是沒帶標題的,可以稱為“合唱交響曲”,但不能說成“合唱”或是“歡樂頌”
區別每一首沒有標題的發放是,錠式+作品號+作品形式,比如說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所以說九大交響曲一般為
C大調第一交響曲
D大調第二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降B 大調第四交響曲
C調第五交響曲 “命運”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
A大調第七交響曲
F大調第八交響曲
D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請注意符號,田園應該是《 》 另外的只能是“ ”
艾夫斯第四交響曲 10分
1、斯卡拉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風格)”這樣一種三段體式, 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2、海頓——古典交響樂是在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手上奠定基礎的,他創作了104部交響樂,有“交響樂之父”的稱號。
3、莫扎特——莫扎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對後世交響曲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4、貝多芬——貝多芬是古典交響樂的革新者,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偉人,他集中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精華,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聲。
16-17世紀,交響樂被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被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一種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風格)”這樣一種三段體式, 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這樣,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後來的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展到了顛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之後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後,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於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後,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被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交響樂發展概況
交響樂最早發端於歐洲。在古希臘語中,“交響樂”一詞解釋為“數音同時和鳴”,它的範疇在18世紀前是比較含混的,例如意大利歌劇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獨立性序奏,都可稱之為“交響曲”。我們現在所說的交響樂或交響音樂,主要指音樂會上演出的多樂章的交響曲,以及交響詩、協奏曲、組曲、音樂會序曲、歌劇序曲和舞劇音樂等。
16世紀以前,歐洲的器樂長期附從於聲樂而沒有得到獨立的發展。從16世紀開始,隨著樂器製作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歌劇的興起,17世紀的管絃樂創作有了明顯的進步,產生了古典組曲、大協奏曲、序曲、幻想曲、賦格曲等體裁。巴赫把這些還未定型的體裁加以改造,使之臻於完美,為近代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而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
18世紀下半葉,在啟蒙運動影響下,歐洲音樂發展到一個重要階段,即所謂古典主義時期。古典樂派崇尚理性,追求形式結構的嚴謹,達到純淨的美感與平衡。海頓創作了一百多首交響曲,交響曲這一音樂體裁,就是以海頓所創作的交響曲作品為標誌而逐漸形成的,他確定了四樂章交響曲的規範形式和雙管制樂隊體制,展示了多樣化的主題發展手法,從而被譽為“交響樂之父”。莫扎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對後世交響曲創作有很大的影響。貝多芬在作品中強烈地反映出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要求和願望,極大地擴展了交響曲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體裁。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偉人,他集中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精華,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聲。
浪漫主義是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文藝思潮,......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
貝多芬的重要作品
一、鋼琴奏鳴曲
1、作品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
這是貝多芬早年奏鳴曲中最重要的一闋,包括三個樂章。第一章表現青年的火焰,熱烈的衝動;第二章情潮似已安定,沐浴在寧靜氣氛中;第三章激情重又擡頭。三個樂章光與暗對照,象徵著悲歡的交替。
2、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月光奏鳴曲》
全曲充滿詩情與戲劇式的波濤,一步緊似一步,如古悲劇般表達著:心靈的力終於鎮服了痛苦。
3、作品第三十一號之二《D小調奏鳴曲》
貝多芬以此開始在樂曲的音節、形式、風格上走向新路。樂曲描繪出如羅曼?羅蘭所說,一個“仲夏夜之夢”。
4、作品第三十五號《黎明奏鳴曲》
這首樂曲沒有貝多芬悲壯的氣質,而彷彿在田野裡閒步,悠然欣賞著雲影、鳥語、水色,悵惘地出神。此曲被稱為《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的先聲。
5、作品第五十七號《熱情奏鳴曲》
壯烈的內心的悲劇,石破天驚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亞《暴風雨》式的氣息,偉大的征服,……從一個樂旨上演化出來的兩個主題:獷野而強有力的“我”,命令著、威鎮著;戰慄而怯弱的“我”,哀號著、乞求著。
6、作品第八十一號《告別奏鳴曲》
此曲印行時就刊有告別、留守、重敘三個標題。從淒涼但鎮靜的,不無甘美意味的“告別”,到彷徨、問詢、焦灼、期待的“留守”,然後是熱烈輕快、朋友互擁的“重敘”,自始至終,詩情畫意籠罩著樂曲。
7、作品第九十號《E小調奏鳴曲》
這是貝多芬題贈李希諾夫斯基伯爵的。李希諾夫斯基伯爵不顧家庭反對,娶了一名伶人。貝多芬自言在樂曲內敘述這樁故事。第一樂章題作“頭腦與心的交戰”,第二樂章題作“與愛人的談話”。
8、作品第一〇六號《降B調奏鳴曲》
貝多芬寫作此曲是為了生活所迫。他用樂曲表達境遇與心緒的艱窘,似乎要尋覓一個有力的方案來解決這堆生活亂麻,最後宣告克服患難,再次征服命運。在貝多芬全部奏鳴曲中,悲哀的抒情成分,痛苦的反抗的吼聲,從沒有像在這件作品裡表現得驚心動魄。
二、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1、作品第三十號之二《C小調奏鳴曲》
此曲題贈俄皇亞歷山大二世。這首英雄式的樂曲兼具柔媚與遒勁的氣概,充滿著力與歡暢。
2、作品第四十七號《克勒策奏鳴曲》
貝多芬對提琴與鋼琴這軟性與硬性的兩種樂器,很難覓得完善的駕馭方法,在這首樂曲中他找到一個解決途徑:它們倆既不能調和,就讓它們衝突;既不能攜手,就讓它們爭鬥。----這是一場決鬥,兩種樂器的決鬥,兩種思想的決鬥。
三、絃樂四重奏
1、作品第一三二號《A小調四重奏》第十五闋
這是有名的“病癒者的感謝曲”。
2、作品第一三五號《F大調四重奏》第十六闋
這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未完成稿不計)。其中最著名的一章Lento,原稿上註明著“甘美的休息之歌,或和平之歌”,這是貝多芬最後的祈禱、最後的頌歌,是他精神的遺囑。
四、鋼琴協奏曲
作品第七十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五協奏曲)
作於拿破崙攻入維也納的1809年。全曲以浩蕩的氣勢,雷霆萬鈞的力量,富麗的抒情成分,把作者當時的勇敢、胸襟、懷抱、騷動,全部宣洩了出來。標題的“”二字為後人所加的俗稱。
五、交響曲
1、作品第二十一號《第一交響曲》
年青的貝多芬在交響曲的引子裡就用了F的不和協弦,與成法背馳。利用樂器各別的音色而強調它們的對比,可說是從此奠定的基業。
2、作品第三十六號《第二交響曲》
製作本曲時,正是貝多芬初次的愛情失敗,耳聾的痛苦開始嚴重打擊他的時候。然而作品的精力充溢飽滿,全無頹喪之氣,先由低音樂器演出的主題,逐漸上升,過渡到高音樂器,終於由整個樂隊合奏。這種一步緊一步的手法,在以後的《第九交響曲》的開端裡簡直達到超人的偉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