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哏的作用是什麼?
捧哏的作用與關係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相聲這門藝術確實挺邪門兒的,看著挺簡單的,但是真要想學好了真的不容易,確實需要天賦,也需要興趣,還需要後天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對口相聲中,甲在敘述時,乙常有些插話、幫腔。他對甲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或辯論、或引申,話雖簡短,十分重要。乙所講的,也是觀眾們想要說的;而甲回答的,則正是觀眾所要聽聽的。因此,乙有時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從一般慣用的語氣助詞來看,可以概括為“贊、疑、吐、驚”四個字。贊:就是肯定的語氣,如“對!”、“好。”、“當然啦。”、“就是嘛。”、“沒錯!”、“可不是麼!”等等。它的作用是鼓勵甲敘述下去,以利於故事的發展。疑:是否定的語氣,如“啊?”、“幹嗎呀?”、“怎麼啦?”、“像話嗎?”、“多令兒呀?”、“沒聽說過!”等等,能起到激化矛盾、引起爭論,推動情節進展的作用。吐:是先肯定後否定,好比吃杏,沒吃時以為是甜的,到嘴裡才感到酸,立刻吐出來,藝人叫“吞了吐”的“包袱兒”。用語常常是“哦——啊?”、“對——不對”、“樂的——哭啦?”、”是我——不是!”、“好——不怎麼樣!”。先是下意識的贊同,馬上又恍然大悟,改口反對,通過突變形成了“包袱兒”。這種手法有助於加深觀眾的印象,揭示事物的矛盾。驚:就是驚奇,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嘆詞。它不僅可以烘托氣氛,而且能強調事物的本質,使故事有起伏,多變化。 一篇相聲段落之間的連接,乙要有些”搭橋兒”的句子,為了給甲抖“包袱兒”創造條件,也還要有些關鍵性的語言,好像甲要放一掛鞭,乙遞過一根火給點響。上述情況可以概括為“連、猜、楔、支”四個字。連:就是連接上下兩個段落的一句話,也是“搭橋兒”。像《如此照相》中甲敘述完“二十個不照”後,乙有一句“嘿!那女同志只有剃禿頭啦!”它引出了甲講述兩個姑娘照光頭像的一段滑稽情節,相聲情節的斷續跳躍,就是由於有乙的這類語言的連接,才不致使人覺得突然。猜:乙對甲敘述的內容迷惑不解,作種種猜測,層層剝皮,步步深入使情節發展下去。楔:是給事物的突變製造必要的條件,是“抖”的臺詞,也叫“墊磚兒”。相聲作品中,甲說了半截話,給乙一個插話的機會,甲再接著敘述下去,這種停頓就是“楔”。支:是為了強調事物的本質,而給予的鮮明對比。”支”要支得開,把觀眾的思維引到與結局相反的境地中去。 乙不單單是“捧”,有時也要配合甲來“逗”,使包袱兒更響,更脆,猶如火上澆油,更加熾烈,從而加強了藝術效果。這種情況,可以概括為“搶、對、翻、化”四個字。搶:就是乙把甲要說的話搶先說出來。對:就是“對託”,與“搶綱”類似,它是乙爭著與甲同時說出一句話。翻:就是乙幫助甲翻“包袱兒”使藝術效果更為強烈,以加深觀眾的印象。“翻”的手法很多,有的是一語道破。化:就是演員“化”進角色中去,惟妙惟肖地表演。這不僅在“腿子活”中,甲乙二人都學擬走場,就是在其它類型的段子裡,乙有時也由第三者身份的敘事說理而突然“化”為劇中人物仿聲摹狀,以第一人稱出現。如《列車新風......
捧哏和逗哏是什麼意思啊?
ɡén
<形> 滑稽;可笑 形>
這段相聲真哏
又如:這孩子笑的樣子有點兒哏
<動> 頓,稍停頓 動>
〈方〉
⒈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捧~。逗~。
⒉好玩,使人喜愛:乖孩子,長得真~。
哏hěn 1.猶狠。凶惡;殘忍。 2.副詞。猶很。表示程度深。 3.嘆詞。表示憤怒。
這小孩er真哏。意思是整個小孩太有意思了,特別幽默,很有趣,太逗了。
你這人還挺哏的。意思是你這個人太逗了,太幽默了。
最常用的組詞就是“逗哏”。就是幽默逗樂子,一般會說為什麼天津人這麼哏。意思都差不多。
用一個字形容天津人,那就是哏。天津話哏,天津人哏,天津是座幽默之城。
捧哏的什麼意思
定義
捧哏(gén):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編輯本段]捧哏的作用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
[編輯本段]捧哏的站位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捧哏和逗哏是什麼意思啊?
捧哏的站左邊,逗哏的在右邊,捧哏負責接應,逗哏主要負責逗笑,但也有反例,像楊少華老先生
相聲中為什麼管逗人叫逗哏????
相聲最初產生在北京,由張三祿、朱劭文等祖師開創,那時是謀生的手段,並多是單口,並沒有“逗哏”和“捧哏”之分。 後來相聲發祥於天津,天津方言中“哏兒”指“滑稽、可笑”,經常那個說“這人真哏兒”,就是說“這人真逗”。相聲就是逗笑的藝術,後來出現對口相聲後,就把逗樂的稱為“逗哏兒的”,合作的另一方起襯托捧場的作用,成為“捧哏兒的”,後來,相聲有了自己的理論和社會地位,這種稱謂逐漸文言化——“逗哏”和“捧哏”。
捧哏逗哏是什麼意思啊
逗哏
傳統的相聲分為捧哏和逗哏兩個角色,兩個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說得生機勃勃。
逗哏,曲藝名詞。 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甲”。對口相聲中,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群口相聲增加“泥縫”,其作用與“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gén):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捧哏的作用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
捧哏的站位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捧逗哏的發展史
在對口相聲發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師和長輩;而逗哏的則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輩。初學乍練,老師或長輩怕學藝的年輕人說不好,出紕漏,所以站在旁邊拿手捧著點兒。捧好了,滿盤子滿碗,全接住了,皆大歡喜;捧不好,一個沒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見棒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像大相聲藝術家萬人迷給剛出師的張壽臣捧哏,張壽臣又給他的學生劉寶瑞捧哏,劉寶瑞又給唐傑忠捧哏;再有,常連安給他兒子小蘑菇捧,常寶華給他的侄子常貴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為這種原因、這種現象,相聲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說。
解放前夕,特別是解放以後,相聲圈內的捧逗關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是捧哏與逗哏越來越固定化、專業化,互為捧逗、捧逗合一的傳統逐漸淡化;再一個是,新創作的段子,以逗哏為主的所謂“一頭沉”段子越來越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在這一時期,有些逗哏演員聲譽日隆,觀眾對他們的肯定、認同和崇拜,使逗哏演員的位置和作用空前地提高增強起來。於是,論及捧逗的關係和作用時,在相聲界便又流傳了一種和“三分逗七分捧”截然相反的說法,叫“你幫我站一場”。這就是說,捧哏的作用就是給逗哏的“站”大崗,這哪裡還有一點通力合作、平等相待的成分。
近些年來,捧逗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確實是時代不同了,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相聲的要求也高了,而對捧哏的要求和逗哏的也一樣高。如果捧哏的再搭兩句下茬兒就算完成任務,觀眾真......
捧哏讀音是什麼
定義
捧哏(gén):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編輯本段]捧哏的作用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
[編輯本段]捧哏的站位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相聲中的逗哏好還是捧哏好?
過去的表演大都是師父捧,徒弟逗,所以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說。雖然在表演的時候,往往甲的話多、乙的話少,但是甲負責的是鋪墊包袱,真正的“抖”包袱這一下,一般是乙來。換句話說,乙的話雖少,卻都很關鍵,一般起到承上啟下、出其不意、放大效果等作用。
捧哏演員,尊稱為“量活”,也就是說逗哏的甲的活路好不好,全靠捧哏的乙給量著,有掌控把關的意思,也有丈量品評的意思, 捧哏演員要把自己的藝術功力和舞臺經驗,當作尺度去迎合逗哏演員的表演,通過“起、承、轉、合”幫助逗哏演員達到作品所應達到的較果。逗哏演員也能從中找到差距逐漸去提高自己。“量活”這個字眼兒,是為了突出對捧哏演員的尊重。
可以這麼說,逗哏的就是說學逗唱的賣力氣的演員,捧哏的是拿捏火候,把控分寸的指揮。你耽,誰更重要?呵呵。
當捧哏的人會不會覺得工作特沒意思?
傳統相聲《論捧逗》諷刺了一個擡高自己貶低別人的演員。甲一上場就自吹自擂,把乙的作用說成可有可無,結果,乙故意晒臺,弄得甲十分尷尬。這個節目形像地說明了對口相聲中甲乙二人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人們把”逗眼”比作使槳人,把”捧哏”比作掌舵者,是很恰當的。不蕩槳,舟難行,缺少舵手船不穩,兩人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寫作時甲乙對話要處理得當,演出時,捧逗之間要配合默契,才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談”捧哏”的作用。
一、穿針引線
對口相聲中,甲在敘述時,乙常有些插話、幫腔。他對甲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或辯論、或引申,話雖簡短,十分重要。乙所講的,也是觀眾們想要說的;而甲回答的,則正是觀眾所要聽聽的。因此,乙有時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從一般慣用的語氣助詞來看,可以概括為“贊、疑、吐、驚”四個字。
贊:就是肯定的語氣,如“對!”、“好。”、“當然啦。”、“就是嘛。”、“沒錯!”、”可不是麼!”等等。它的作用是鼓勵甲敘述下去,以利於故事的發展。
疑:是否定的語氣,如“啊?”、“幹嘛呀?”、“怎麼啦?”、“象話嗎?”、“多令兒呀?”、”沒聽說過!”等等,能起到激化矛盾、引起爭論,推動情節進展的作用。
吐:是先肯定後否定,好比吃杏,沒吃時以為是甜的,到嘴裡才感到酸,立刻吐出來,藝人叫“吞了吐”的“包袱兒”。用語常常是“哦——啊?”、“對——不對”、“樂的——哭啦?”、”是我——不是!”、“好——不怎麼樣!”。先是下意識的贊同,馬上又恍然大悟,改口反對,通過突變形成了“包袱兒”。這種手法有助於加深觀眾的印象,揭示事物的矛盾。
驚:就是驚奇,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嘆詞。它不僅可以烘托氣氛,而且能強調事物的本質,使故事有起伏,多變化。
二、遞火點鞭
一篇相聲段落之間的連接,乙要有些”搭橋兒”的句子,為了給甲抖“包袱兒”創造條件,也還要有些關鍵性的語言,好象甲要放一掛鞭,乙遞過一根火給點響。上述情況可以概括為“連、猜、楔、支”四個字。
連:就是連接上下兩個段落的一句話,也是“搭橋兒”。象《如此照相》中甲敘述完“二十個不照”後,乙有一句“嘿!那女同志只有剃禿頭啦!”它引出了甲講述兩個姑娘照光頭像的一段滑稽情節,相聲情節的斷續跳躍,就是由於有乙的這類語言的連接,才不致使人覺得突然。
猜:乙對甲敘述的內容迷惑不解.作種種猜測,層層剝皮,步步深入使情節發展下去。如《高原彩虹》中的:
甲:你說他們像不像海軍?乙:像海軍。甲:可他們又在高空作業,半懸空中掄錘打眼兒,山鷹在腳下盤旋飛轉,白雲在身邊環繞遊動。就像駕駛飛機在天空飛翔一樣。乙:那又像空軍。甲:說空軍,他們又在陸地上施工,開山放炮.築路架橋。乙:那又像陸軍。甲:說陸軍,他們又在水中戰鬥,迎激流,戰惡浪,堵決口,搭人牆。乙:又像海& #8231;& #8231;& #8231;& #8231;到底是什麼軍呀?
這種手法叫“半刨”就是邊“刨”邊“墊”。乙的一連串猜問句,都是在協助甲層層“鋪墊”,為最後抖“包袱兒”創造條件。
楔:是給事物的突變製造必要的條件,是“抖”的臺詞,也叫“墊磚兒”。相聲作品中,甲說了半截話,給乙一個插話的機會,甲再接著敘述下去,這種停頓就是“楔”。例如《找舅舅》中的:
甲:我吃的剛& #8231;& #8231; 乙:鋼能咬動呀?甲:剛炸好的大果子。
“楔”要楔得準,正好節骨眼兒上,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支:是為了強調事物的本質,而給予的鮮明對比。”支”要支得開,把觀眾的思維引到與結局相反的境地中去。例如《帽子工廠》中的:
甲:(學......
相聲的捧哏和逗哏怎麼演?
逗哏
傳統的相聲分為捧哏和逗哏兩個角色,兩個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說得生機勃勃。
逗哏,曲藝名詞。 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甲”。對口相聲中,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群口相聲增加“泥縫”,其作用與“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gén):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
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捧哏的作用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
捧哏的站位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臺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侷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捧逗哏的發展史
在對口相聲發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師和長輩;而逗哏的則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輩。初學乍練,老師或長輩怕學藝的年輕人說不好,出紕漏,所以站在旁邊拿手捧著點兒。捧好了,滿盤子滿碗,全接住了,皆大歡喜;捧不好,一個沒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見棒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像大相聲藝術家萬人迷給剛出師的張壽臣捧哏,張壽臣又給他的學生劉寶瑞捧哏,劉寶瑞又給唐傑忠捧哏;再有,常連安給他兒子小蘑菇捧,常寶華給他的侄子常貴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為這種原因、這種現象,相聲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說。
解放前夕,特別是解放以後,相聲圈內的捧逗關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是捧哏與逗哏越來越固定化、專業化,互為捧逗、捧逗合一的傳統逐漸淡化;再一個是,新創作的段子,以逗哏為主的所謂“一頭沉”段子越來越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在這一時期,有些逗哏演員聲譽日隆,觀眾對他們的肯定、認同和崇拜,使逗哏演員的位置和作用空前地提高增強起來。於是,論及捧逗的關係和作用時,在相聲界便又流傳了一種和“三分逗七分捧”截然相反的說法,叫“你幫我站一場”。這就是說,捧哏的作用就是給逗哏的“站”大崗,這哪裡還有一點通力合作、平等相待的成分。
近些年來,捧逗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確實是時代不同了,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相聲的要求也高了,而對捧哏的要求和逗哏的也一樣高。如果捧哏的再搭兩句下茬兒就算完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