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內外密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空行,她的內外密究竟含義
《噶舉金鬘上師傳承》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空行母關女性上師傳記的外、內、密傳差異,可參考拙文〈智慧的女性:試論藏傳佛教之女性上師傳記〉如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無上瑜伽部,對空行母的闡釋與觀修法便大有不同。
在無上瑜伽部的三個修行階段:生起次第(Mahayoga)、圓滿次第(Anuyoga)、大圓滿(Adiyoga),或另稱內密三乘:父密續、母密續、不二密續,及其下更為細部的教法、儀軌中,會有極細密的分說與釋義,以因應不同的修持狀態與傳承。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什麼是空行,她的內外密究竟含義
今天為每月藏曆25為空行會供日,每月的今天行者行善修持積累福德資糧並進行懺悔令自己重得清淨可得不可思理之加持。在空行母(Dakinis)是證悟的本覺空性智慧,被擬人化的當做本尊(Deities)。她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化現,有時候又被稱為“天空舞者(SkyDancers)”,因為祂們象徵著在明亮、如虛空般綿延無盡的空性中,跳著正覺、無拘束之舞。金剛瑜伽母(VajraYogini)是空行母之後。有個關於空行的故事:有一天,二位西藏的出家人,在朝聖的旅途中來到一條湍流不止的河邊。有個老醜的麻瘋病人就坐在岸邊行乞。當他們走近時,老婦要求這兩位僧人幫她渡過這條河。其中一位僧人,不自覺地感到厭惡,傲慢地撩起僧袍,自顧自地涉水而過。站到對岸後,他遲疑著不知是否該等那位慢吞吞的僧友,也不知他的朋友會棄麻瘋老婦不顧呢?或是帶她一起過河來?第二位僧人對這個無助的醜老太婆感到難過,心底很自然地升起悲憫。他把這患有麻瘋病的老婦,小心翼翼地背起來,奮力踏入漩渦激盪的河水中。在那當兒,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河中央,看來是最困難危險的地方,泥濘的濁水在他雙腿間衝蕩著,他浸溼的毛料僧袍像帳篷一樣翻騰著,這位善心的僧人突然驚覺到背後的重物消失。擡頭一看,他瞧見智慧本尊──金剛瑜伽母在他頂上優雅地飛騰,並伸手將他拉到祂所統轄的空行淨土。第一個僧人得到極大的教訓──直接體驗到慈悲和幻相的本質,只好獨自繼續他未竟的朝聖旅途。 空行母究竟內外密含義:空行母她也擁有更為細密、廣泛的意趣,更趨近於抽象、內在的象徵層次的女性形體,雖然常以女性的樣貌示現,因為“在密續的象徵系統中,為了表示殊勝的開悟特質,空行母大多顯現女性形體。事實上密乘中的空行母,象徵的是一個具足的整體,而不能以世俗化約定的性別差異概念,來看待其所代表的陰性本質。同樣地,也表示上師與空行母是內在形上的實體,基本上每個人的精神層面都兼具了男性與女性本質...即便空行母表示的空性,也不能與隱現的方便分離開來。智慧與方便的不二,就如同陰性與陽性本質的兼備,難以男女性別做為標準判別,男性行者的內在也具備了空行母的陰性特質──也就是智慧的本性。因此,瑜伽士在修行時,其女性特質便會以四種手印的方式顯現,四種手印分別是:三昧耶手印、智慧羯摩手印、法印和大手印。而手印的意義,則包含了封緘、誓言、象徵、手勢、姿態、以及空行母或法侶等六種。指超越一切概念、非戲論,清淨無染汙的證悟狀態。與其將空行母定義為人類(指女性),不如理解她是在完美顯現與方便結合時,清淨一切染汙之空性本質的展現。而到了密乘修持的最上層境界,也就是四印最高成就的大手印境界時,空行母已臻化境而不可思議,此時她是空性與光明同體的示現,即是在轉變中、如夢如幻、清淨、含攝一切的明覺在此的上師與空行母定義,已超乎平常、字典中所描述的精神導師其次,從勝義諦的觀點看來,空行母所代表的是一種最高的證悟智慧,她是對空性直接、不假他物、非概念的了悟,此狀態是無法落於言詮的。此外,在密乘的修行中,上師、本尊、空行是缺一不可的三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法之一,行者必須淨觀其上師等同於本尊與空行──即三根本總集的化現;而在更高階的密續儀軌中,則有觀想空行母為三根本總集的修持法,此時的空行母更兼具了法、報、化三身的證悟特質,是無形色的真理之身,亦即法身。就溝通與帶來啟發、證悟能力的層面而言,她是絕妙、莊嚴的受用身,也就是本尊和報身;而在無盡化現以破除我們執著的輪迴習性上,她則展現了難以計數的化身成就。在空性的狀態中,空行母是三身的俱現。對應於三根本、三身,在密乘有關空行母的修行上,更進一步地分為外、內、密三......
什麼是空行,她的內外密究竟含義?
今天為每月藏曆25為空行會供日,每月的今天行者行善修持積累福德資糧並進行懺悔令自己重得清淨可得不可思理之加持。在空行母(Dakinis)是證悟的本覺空性智慧,被擬人化的當做本尊(Deities)。她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化現,有時候又被稱為“天空舞者(SkyDancers)”,因為祂們象徵著在明亮、如虛空般綿延無盡的空性中,跳著正覺、無拘束之舞。金剛瑜伽母(VajraYogini)是空行母之後。有個關於空行的故事:有一天,二位西藏的出家人,在朝聖的旅途中來到一條湍流不止的河邊。有個老醜的麻瘋病人就坐在岸邊行乞。當他們走近時,老婦要求這兩位僧人幫她渡過這條河。其中一位僧人,不自覺地感到厭惡,傲慢地撩起僧袍,自顧自地涉水而過。站到對岸後,他遲疑著不知是否該等那位慢吞吞的僧友,也不知他的朋友會棄麻瘋老婦不顧呢?或是帶她一起過河來?第二位僧人對這個無助的醜老太婆感到難過,心底很自然地升起悲憫。他把這患有麻瘋病的老婦,小心翼翼地背起來,奮力踏入漩渦激盪的河水中。在那當兒,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河中央,看來是最困難危險的地方,泥濘的濁水在他雙腿間衝蕩著,他浸溼的毛料僧袍像帳篷一樣翻騰著,這位善心的僧人突然驚覺到背後的重物消失。擡頭一看,他瞧見智慧本尊──金剛瑜伽母在他頂上優雅地飛騰,並伸手將他拉到祂所統轄的空行淨土。第一個僧人得到極大的教訓──直接體驗到慈悲和幻相的本質,只好獨自繼續他未竟的朝聖旅途。 空行母究竟內外密含義:空行母她也擁有更為細密、廣泛的意趣,更趨近於抽象、內在的象徵層次的女性形體,雖然常以女性的樣貌示現,因為“在密續的象徵系統中,為了表示殊勝的開悟特質,空行母大多顯現女性形體。事實上密乘中的空行母,象徵的是一個具足的整體,而不能以世俗化約定的性別差異概念,來看待其所代表的陰性本質。同樣地,也表示上師與空行母是內在形上的實體,基本上每個人的精神層面都兼具了男性與女性本質...即便空行母表示的空性,也不能與隱現的方便分離開來。智慧與方便的不二,就如同陰性與陽性本質的兼備,難以男女性別做為標準判別,男性行者的內在也具備了空行母的陰性特質──也就是智慧的本性。因此,瑜伽士在修行時,其女性特質便會以四種手印的方式顯現,四種手印分別是:三昧耶手印、智慧羯摩手印、法印和大手印。而手印的意義,則包含了封緘、誓言、象徵、手勢、姿態、以及空行母或法侶等六種。指超越一切概念、非戲論,清淨無染汙的證悟狀態。與其將空行母定義為人類(指女性),不如理解她是在完美顯現與方便結合時,清淨一切染汙之空性本質的展現。而到了密乘修持的最上層境界,也就是四印最高成就的大手印境界時,空行母已臻化境而不可思議,此時她是空性與光明同體的示現,即是在轉變中、如夢如幻、清淨、含攝一切的明覺在此的上師與空行母定義,已超乎平常、字典中所描述的精神導師其次,從勝義諦的觀點看來,空行母所代表的是一種最高的證悟智慧,她是對空性直接、不假他物、非概念的了悟,此狀態是無法落於言詮的。此外,在密乘的修行中,上師、本尊、空行是缺一不可的三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法之一,行者必須淨觀其上師等同於本尊與空行──即三根本總集的化現;而在更高階的密續儀軌中,則有觀想空行母為三根本總集的修持法,此時的空行母更兼具了法、報、化三身的證悟特質,是無形色的真理之身,亦即法身。就溝通與帶來啟發、證悟能力的層面而言,她是絕妙、莊嚴的受用身,也就是本尊和報身;而在無盡化現以破除我們執著的輪迴習性上,她則展現了難以計數的化身成就。在空性的狀態中,空行母是三身的俱現。對應於三根本、三身,在密乘有關空行母的修行上,更進一步地分為外、內、密三......
橫筆不波,內外皆收,神采沉密是什麼安體
。
我查百科說哈佛管是內外環骨板層之間的圓筒狀結構,但是骨密質內外板之間的不是板障嗎?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你的理解基本正確,至於血管壁應該是哈佛管中有血管通過,故存在血管壁
吉美林巴尊者: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藏傳非佛教,這是千年來最大之騙局!
因為藏傳密宗教義,是受後期印度教性力派諸外道的影響而產生(參見藏傳雙身“佛”),已是變質後的假佛教,根本不是純正的佛教。
無上密續全然是滲入後期佛教中的外道所編造的,根本不是什麼“佛菩薩經典”,全都是密宗祖師集體編造出來的,內容荒腔走板;
密教化以後的假佛教傳入西藏以後,又有許多西藏密宗祖師寫作了一些密續,先埋藏在巖堆中幾年以後,再假稱佛菩薩告訴他,某處巖堆中有密續伏藏,然後再找幾個人一起去挖出來,成為神聖的密續。其實,都是密宗凡夫祖師們創造出來的,所以,內容與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經典教義全然無關,甚至於是完全相互違背的。
藏密喇嘛教善於迎合眾生深重之貪慾,及求速效、神通、感應之心理,而廣為宣傳;
又善於穿鑿附會佛經種種果位名相,欺騙初機學人,令人信以為真,不敢生疑。
又因施設三昧耶戒,令諸弟子不敢洩漏密教之法義,以致外人不能窺知其謬,以此擴大其勢力,不斷竊取佛教資源,終至漸漸取而代之,滅亡真正之佛教。
請遠離藏密是幸!
更多請見地藏論壇所載
怎樣的人才能稱為空行母
空行母,梵音譯為“荼吉尼”(DAKINI),意為在空中行走之人。空行母是一種女性神祇,她有大力,可於空中飛行,故名。在藏傳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是代表智慧與慈悲的女神。
空行母有很多種類,分類不一,有俱生、剎生、業生“三身”之說。根據其形貌,通常可分為人形與獸面空行母兩大類;
根據其願力和特質,有些可作本尊,有些可作護法。也有根據其證悟空性與否,可簡單分為出世間空行母和世間空行母,也即勝義層次的智慧空行母,和世間供贊護法類的女性神祇兩大類別。佛母、度母、本尊明妃、金剛瑜伽母等均為出世間的智慧空行母,在“三身空行”中屬於俱生空行大佛母。但必須注意的是,在此的智慧空行母並非一般所世俗認定的“女性”概念,而是所有眾生都具有的空性智慧的表詮。因為在密乘,尤其是無上瑜伽中,行者修習一個法門去開展其潛能,尤其是淨光根本心,從每個人都擁有根本心的觀點看,是沒有男女之別的。
【佛教 藏傳佛教】”藏巴拉護身卦佳瑪”唸的時候怎麼停頓?是“ 藏巴拉 護身卦 佳瑪 ”嗎?什麼
藏巴拉 護身 卦佳瑪壇城
藏巴拉是黃財神的名字
此護身壇城殊勝功德之處,可具足長壽,祛除疾病,財運亨通,與眾和睦,聲名遠播,具足內外密一切甘露,增加福報資糧,得享世出世間一切利樂,恆常得本尊、護法、空行的護持,猶如恆常修持財神法一般具足加持力。
如將其佩戴在身上,猶如系解脫,可清淨罪業往生淨土,並令其財運福報增上,亦具有懷業的殊勝功德,能令他人敬愛,具大威德,消除一切違緣障道,調和改善,所願吉祥。如將其放置於日常修誦之經文中,能令己法緣成熟,得諸佛菩薩智慧加持。如將此壇城裝藏於佛像內,可獲得如面見本尊之加持,如法供奉,將具有供養佛陀一般之功德。如將其密供或者敬供於佛堂、住宅、託巴、寶庫、寶瓶中,可速疾增倍生財、得財、聚財、護財,如同供奉一枚世間稀有,能滿足一切心願的如意寶一般,速積福報。如將其放大裝裱敬掛於家中,能令運道興隆、家人和睦、鄰朋歡喜,所見耽人迅速成熟信根佛緣。興盛佛法。
最近一個女同事因為工作和我走得比較近,女朋友知道後哭了,最後解釋清楚女朋友也理解但是這幾天我因為... 30分
佛眼看“愛情”
——索達吉堪布
〄 愛的謳歌
世間對愛情頗多溢美之辭,如“只羨鴛鴦不羨仙”。 意思是,只羨慕像鴛鴦一樣,與愛人攜手同老,相 伴終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給我,我也不羨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愛,有一首詞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幷州應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人。捕雁人告訴元好問,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飛,豈料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盤旋,最後竟從空中直衝而下,墜地而死。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將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名“雁丘”,並作了流傳至今的《雁丘詞》。
不僅世間之人都期望值遇這樣一位知音:與他(她)生死與共。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國王恩扎佈德也是如此。當釋迦牟尼佛告訴恩扎佈德:“國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捨棄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學,行持六度。”
國王回答說: “贍部花園極愜意,寧可我成為狐狸,釋迦佛位永不欲,願具妙欲共解脫。”
除了國王恩扎佈德,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也扮演著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於世間。
經常有一些大學老師和學生問我:“你讀過倉央嘉措的情歌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回答:“還未出家之時,我在讀甘孜師範學校時讀過,出家以後也看過。原因是,倉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詩學家,深諳詩學的精髓,用詞非常之美,一般人無法效仿。
我理解他的詩有內外密三層意義。從外義而言,它闡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內義和密義,多數人卻無從瞭解。比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白色的仙鶴啊
不會去遠方
有一天
它會從理塘歸來
當時,人們不知道白色仙鶴之義,以為又是一首情歌。後來才發現,第七世達賴喇嘛降生於理塘。所以,倉央嘉措在寺院時,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遠方的情人,實際上,他的每一首詩,都隱含著對當時藏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預言,並對未來的變異作了授記。
他在一首流傳甚廣的詩中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人們可能奇怪,這樣的詩怎麼會出自一位藏傳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實上,他的這種特殊的顯現,對世人具有一定的意義:欲界中人,都難免對異性的貪戀,通過他的情詩,人們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緣,緩緩種下解脫的善根。”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多少人讚美愛情!為之謳歌,為之傷懷。尤其在人們年輕時,會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為之深深嚮往。
〄 愛的分類
愛有幾種,在一切有部的經典中,愛分為貪愛和敬愛。貪愛是以煩惱染汙的心、以貪慾和渴望來愛一個人;敬愛是對佛菩薩、對法寶、四諦與解脫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經》也說:“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愛有凡夫的愛,又叫餓鬼愛,是充滿欲求、永無饜足的愛;還有一種叫法愛,法愛和敬愛相同,是清淨、沒有煩惱染汙的、通往解脫的愛,它是完全的付出,沒有絲毫的佔有慾,又稱之為大愛。
古人說:“愛的感覺,是溫暖;愛的語言,是正直;愛的心地,是無私;愛的行為,是成全。”但事實上,愛,究竟是否正直無私?在經歷了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後,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
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歸根結底,它不是無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它不是正直、溫暖的,而是有條件的、痛苦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