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人家民族小、國家小,當然幾個人穿的衣裳好看自然別人都模仿,也就成了民族服裝了啊。開個玩笑了。

中華民族的服裝太多了,首先因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各個兄弟民族不同,其次因為各地差異太大。南方的衣服薄,北方的衣服厚,衣料不同,山區和平原不同。何況中國人民是多麼勤勞和智慧的啊!從商朝到民國,就是漢民族的服裝也在一直變化。當然這從另一方面也放映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改變。

就目前而骸,公認的漢民族服裝是唐裝和旗袍。現在也有許多人建議漢族的民族服裝應該改為漢裝(就是電視裡經常看到的那種大袖子衣服),但這種服裝臃腫不適應現代社會,因此也只是民間一些人在穿。

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它們的特色又是什麼?

唐裝

唐裝是中國服飾一種,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

一是指 西式 裁剪的裁製方法改良的 滿族服飾 ,特徵是立領、盤扣、對襟。名稱來源外國說法,字面意思是 唐人 的服裝,

旗袍

旗袍 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

右衽

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 旗袍 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漢服

我覺得最能代表中國的就是漢服

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結構上,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從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著裋褐(上短衣,下長袴)。漢服是通過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變化而來的,連裳或者深衣本來是公卿諸侯燕居的穿法,自漢朝以來作為第一禮裝。

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人的傳統服飾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佔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飾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襬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係,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襬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襬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襉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國服,旗袍。

當前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傳統服裝,是指一個民族自古傳承下來、具有本民族固有特色的一種服裝。

中國由於民族眾多,所以沒有統一的傳統服裝。所以,說到中國傳統服裝,是指56民族傳統民族服裝的統稱。

漢族

‍  漢族的民族服裝為漢服,中式服裝之一,全稱華夏衣冠(簡稱華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衣裳。主要款式有深衣、直裰、襦裙、襖裙、鶴氅、披風、短褐等等。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苗族

中式服裝之一,簡稱苗服,苗服的主要特色是其光彩奪目的銀飾。

俄羅斯族

中式服裝之一,俄服與中原服裝很不相同,具有典型的歐洲風格,在中華民族服裝文化中獨具一格,另有一番風味。

哈薩克族

中式服裝之一,哈服與中原服裝很不相同,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是中華民族服裝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滿族

中式服裝之一,滿服的主要特色是排扣,俗稱蜈蚣扣。主要款式有馬褂(又稱唐裝)、旗袍。

藏族

內衣,男穿白色綢緞襯衫,女以紫紅綢緞為多見。襯衣式樣,男女都喜歡穿大襟,袖長過手,腰身短寬,一般蓋不住肚臍。富裕藏胞家穿的綢緞襯衫,還在領口和襟邊鑲上不同色彩的錦緞。

蒙古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

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是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這種小花帽幾乎成了維族人的標誌。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 ,還多喜歡在腰間繫一條腰帶。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壯族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巖(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不管這植物纖維編織紋是如何地簡陋粗糙和幼稚,它卻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是全世界紡織工業的萌芽。

參考鏈接:‍‍傳統服裝_百度百科

......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與特點

來歷: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

特點:設計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

傳統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絝。《說文》:“絝,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絝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後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豔,給人以質樸、潔淨、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襉,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襴。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明清

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並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釦繫結。右衽大襟,圓領口。皇室的袍有前後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中國傳統藝術的服飾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繫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採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夏、商、西周時期的華夏服飾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於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在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衝破阻力,下令全國穿遊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盛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由於它比革帶的紮結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相關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遊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遊牧騎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傳統冠服制在漢朝的確立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絝。《說文》:“絝,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絝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後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魏晉南北朝時胡服的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

中國的傳統服裝到底是什麼,旗裝

女人旗袍,男人唐裝

中國傳統服飾的分類?

古代男子服飾,古代女子服飾,古代鞋履,清代服飾,近代服飾,現代服飾.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行改革開放,不論城市農村,各行各業都流行西裝、風衣、呢大衣、夾克衫、羽絨服、運動服等新式服裝。青年女子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但中年以上仍普遍穿幹部服。服裝的質料也從棉布(手工織布與機織布)向化纖、高級呢面料、毛皮、絲綢等方向發展。

2000年以來,經濟好轉,文化也開始復甦。衣著上,青年知識份子階層已經開始興起漢服熱,以深衣為代表;滿族同胞也開始興起滿服熱,以唐裝、旗袍為代表。婚禮上,中式傳統婚禮越來越受到青睞:漢式婚禮採用傳統的狀元袍、鳳冠霞帔作為婚禮服;滿式婚禮採用長衫馬褂或唐裝、傳統旗袍或改良旗袍作為婚禮服。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傳統服裝是什麼?
菲律賓傳統服裝是什麼?
中國傳統色彩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服飾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中國神話特點是什麼?
中國四大名酒是什麼?
志願者服裝是什麼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