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哪裡人?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歷史上的人物狄仁傑是哪裡人

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區)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曾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唐祚得以維繫。一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為國貢獻卓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狄仁傑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山西太原

逝世日期 700年11月11日

諡號 文惠

所處朝代 唐/周(武則天當政)

別名 狄懷英,狄樑公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 630年

職業 唐朝宰相

追贈 文昌右相,司空

主要成就輔國安邦,斷案如神

人物簡介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五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鳳閣鸞臺平章事、內史。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樑國公。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傑是什麼地方的人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封燕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以不畏權貴著稱。

中文名: 狄仁傑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 630年

逝世日期: 700年

職業: 宰相

所處朝代: 唐/周(武則天當政)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家人

史籍列傳舊唐書·狄仁傑傳

新唐書·狄仁傑傳

歷史評價

狄仁傑品行

祠堂墓碑

相關文學作品

《大唐狄公案》

《狄公案》

《狄仁傑評傳》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簡介

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劇情介紹

幕後

花絮

劇本寫足十年

電視連續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一部簡介

內容

電視連續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二部

《護國良相狄仁傑》系列三部曲

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系列簡介

領銜主演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電視連續劇《神斷狄仁傑》

電視連續劇《盛世仁杰》

電視連續劇《月上江南》

連續劇《神探狄仁傑前傳》簡介

內容提要

電影《血濺畫屏》簡介

劇情簡介

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家人

史籍列傳 舊唐書·狄仁傑傳

新唐書·狄仁傑傳

歷史評價

狄仁傑品行

祠堂墓碑

相關文學作品

《大唐狄公案》《狄公案》《狄仁傑評傳》

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簡介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劇情介紹 幕後 花絮 劇本寫足十年電視連續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一部

簡介 內容電視連續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二部《護國良相狄仁傑》系列三部曲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系列

簡介 領銜主演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電視連續劇《神斷狄仁傑》電視連續劇《盛世仁杰》電視連續劇《月上江南》連續劇《神探狄仁傑前傳》

簡介 內容提要電影《血濺畫屏》

簡介 劇情簡介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狄仁傑像

[1]狄仁傑,生於唐貞觀五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樑國公。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

狄仁傑在歷史上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

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

狄仁傑是哪裡人 古代的幷州在現在的哪裡

狄仁傑 (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白馬寺鎮白馬寺山門外。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樑公墓”8字,重立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樑國公。 山西太原古稱幷州: (1)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幷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夏仍為冀州地,周曰幷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昭餘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輿地廣記》載,周幷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2)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幷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幷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年)併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六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幷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幷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幷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幷州之名遂廢。

狄仁傑是哪個朝代的人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樑國公。

參考資料:baike.baidu.譁om/view/21940.htm

狄仁傑是哪朝人

爆笑笑話推薦: 有個村館裡每年七夕都照例設筵招待塾師。新來的這位塾師也早就聽說了這個慣例。七夕這天,塾師悄悄地往廚房探望了一番,卻不見要擺筵席的光景。他就心生一計,叫弟子到跟前來對一句對子:“客舍淒涼,恰似今宵七夕。”弟子磨蹭了半天工夫,也沒有對出下句來,只好把此事告訴了他父親。這位主人聽了塾師給出的上句,會意地一笑說:“我把這事給忘了。”他就代兒子對了下句:“寒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節這天,主人家仍然悄無聲息,不見操辦筵席的樣子。塾師又給弟子出了個對子,上句是:“綠竹本無心,遇節即時挨不過。”再次提醒主人。主人聽到兒子轉述的這個上句,就微微一笑,說了聲:“又忘了。”並馬上對出下句:“黃花如有約,重陽之後待何遲?”等捱到了重陽節這天,主人家裡仍不見擺筵動靜。塾師再也耐不住了,再次給弟子出了上句:“漢三傑:張良、韓信、狄仁傑。”主人聽出了句中的錯誤,就哈哈大笑說:“先生搞錯了!三傑是漢朝人,狄仁傑卻是唐朝人,先生難道忘了嗎?”等兒子帶著他父親的意見向先生請教時,塾師先生馬上不緊不慢地回答說:“我倒沒忘了。你父親對前唐後漢,記得滾瓜爛熟,難道竟會把一頓飯給忘了嗎?”——清·無名氏《三山笑史》

狄仁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狄仁傑(630—700)(或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區)人;隋唐武周時的著名宰相,是武則天時期宰相,唐朝傑出的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兩個時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顛峰是在武則天時期。 人物簡介  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樑國公。 人物生平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斫昭陵柏樹,仁杰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杰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杰令出,仁杰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

歷史上真有狄仁傑這個人物嗎?

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即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編輯本段【狄仁傑生平】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任命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

狄仁傑是誰?有什麼歷史功跡?哪裡人?是著名的什麼學家?急急急急急!!!!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以不畏權貴著稱。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死後埋葬於神都-洛陽東郊白馬寺。

PS:這是百度上的。

狄仁傑一生政績顯赫,剛正嚴明,其主要功績有:

1.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併為恢復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貢獻。在狄仁傑死後,張柬之發動政變,恢復了“唐”國號。

2.為唐朝舉薦了一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時人謂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一時傳為美談。

為什麼狄仁傑有關的小說作者是外國人,一個外國人怎知道中國歷史:

高羅佩(1910~1967),字芝臺,是羅伯特·漢斯·古利克的中文名。高羅佩是荷蘭漢學家、東方學家、外交家、翻譯家、小說家。作為荷蘭職業外交官,他通曉15種語言,曾派駐泗水、巴達維亞、東京、重慶、華盛頓、新德里、貝魯特、大馬士革、吉隆坡等地,職務從祕書、參事、公使到大使。儘管仕途一帆風順,但流芳後世的卻是他的業餘漢學家的成就,荷蘭人對中國的瞭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應歸功於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他的偵探小說《大唐狄公案》成功地造成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並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在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高羅佩於1910年8月9日生於荷蘭扎特芬,父親是駐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荷 蘭殖民軍隊的一位軍醫。高羅佩在印度尼西亞群島最主要的島嶼——爪哇島上度過了他的小學時光。父親退役後,高羅佩全家遷回荷蘭,定居尼曼根附近的畢克村,這是歸國僑民喜愛的定居地之一,在這裡,高羅佩就讀於吉姆納瑟姆(古典式中學)。那時,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中學時代,高羅佩已經開始了他的文學和學術生涯。在吉姆納瑟姆學生自辦的期刊上,他發表了關於熱帶生活的回憶文章;同時,他協助著名的語言學家C·C·烏蘭貝克進行黑足印第安人(Blackfoot Indians)語言的詞彙研究。烏蘭貝克的研究成果後來由荷蘭皇家科學院出版,他非常賞識高羅佩的工作,因而把他列為合作者,並繼而推薦高羅佩研究梵語和比較語言學。 1930年,高羅佩進入萊頓大學,選擇漢學作為專業,那時漢學研究在萊頓大學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傳統。1932年,高羅佩獲得中文及日文學士學位和殖民法學士學位之後,決定去烏德勒支大學繼續深造,烏德勒支大學已於20年代建立了東方學院。1934年,高羅佩以一篇論及12世紀米芾有關硯的論說的文章獲得了東方研究碩士學位。其後不久,1935年3月7日,他在烏德勒支大學進行了博士論文答辯,這篇論文探討了遠東一帶流傳的司訴訟的馬頭神的情況。 外交官生涯 1935年畢業後,高羅佩到荷蘭外交界供職,作為助理譯員被派往東京。在長達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裡,他先後供職於荷蘭駐東京、重慶、南京、華盛頓、新德里、貝魯特、吉隆坡的領事機構。 高羅佩在本職工作之餘參加各種學術團體,並與在東京的許多中日知名學者建立了聯繫,他還經常去北京,結交了不少當地學者。他並不把自己侷限 於中國文化的學術研究,還積極參與嘗試士大夫們所擅長的藝術,如書法、篆刻、繪畫、鼓琴等。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高羅佩不得不離開日本,他和其他同盟國外交官與日本駐外使節相交換。在東非和埃及,他被誤作間諜而歷盡艱險,幾個月後他被遣送到新德里。1943年,他來到中華民國的戰時首都——重慶,在那裡與荷蘭公使館人員會合,擔任荷蘭流亡政府駐重慶使館一祕。當時的重慶是抗日戰爭的大後方,重慶的生活為高羅佩提供了許多學術研究的可能,因為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化人由於躲避戰火而云集於此,使他有充分的機會接觸這些名流,為他全面瞭解中國社會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戰爭結束後,高羅佩被召回荷蘭並派往海牙。1947年,外交部又派他前往華盛頓。1948年,他被再次派往東京,為期三年。在此期間,他節譯了一部中國清代無名氏的小說,這部定名為《狄公案——狄公破解的三樁謀殺案》(東京,1949)的小說描寫了唐朝法官狄仁傑(630—700)的故事。這部書為他自己的狄公小說提供了藍本,同年他就寫出了其中兩部。 在新德里的短期工作之後,高羅佩重返荷蘭。此時,他已經晉升到外交官員的最高職銜。1956年至1959年,他擔任荷蘭駐黎巴嫩全權代表,1959......

相關問題答案
狄仁傑是哪裡人?
奧巴馬是哪裡人?
舜是哪裡人?
你是哪裡人粵語?
諸葛亮到底是哪裡人?
劉伯溫是哪裡人?
江姐老公是哪裡人?
中通老闆是哪裡人?
南海觀音是哪裡人?
羽泉是哪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