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人民共和國?
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麼,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這裡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各位代表鄭重的商討和審慎的思慮。
當時,關於新中國的國體,已確定為工人階段(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確定新中國的政體,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不採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這些有關建國的基本問題,經向新政協籌備會各方面代表宣傳和解釋而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只是對於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還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與此相應,新政協籌備會提出議定和起草的組織條例中,就有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領導的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文件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潔瓊發言說,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註明是簡稱。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的意見被整理成書面報告,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發表了第三種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第四小組把關於國名的意見歸納了三種名稱,留待政府組織法起草委員會去斟酌。經8月17日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為組織法的初步草案。在這個初步草案裡,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的報告。報告對組織法草案的總綱作了幾點說明,第一點就是關於國家名稱的問題。董必武說:本來過去許多人寫文章或作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寫過一個節略,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在第四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張奚若先生以為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現在採用了最後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及愛國民主分子,它有確定的解釋,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複一次了。這個意見,為政協全體會議所接受。
向大會提交的幾個文件中,原來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均改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什麼我國也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區別
這一問好象很簡單,但能說得清的人並不多,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中華-----‘中’是中問的意思;‘華’在最早的漢文字中是‘花’字,當時的祖宗們並不知道地是個球,既不知腳下的地球是個圓的,認為天是個圓的。象個大鍋樣的扣在地面上,地是個方的,當然這是科學不發達時的一種猜測。但認為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在這片土地的正中間,這片土地又花一樣的美好可愛,於是自許為中華。意是在這片土地的中間象花一樣美麗的地方,即中華。
人民------這裡的意思是全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公民權的人。
共和------是指共和制度,既一個國家所執行的制度,是相對於如奴隸制,君主制,聯邦制等而言,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
這就是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也叫---------’這問法沒弄懂這裡也叫的意思,聽口氣好象還有叫這個各名字的國家,那就不知道了
我國為什麼起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9月25日深夜,來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都收到了由周恩來、林伯渠兩人聯名的午宴請柬:“9月26日上午11時半在東交民巷六國飯店舉行午宴,並商談重要問題,務請出席。”請柬中所說的“商談重要問題”是什麼呢?
原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人在籌備建國時,雖然將國號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同時又加上了“簡稱中華民國”的括號。在政協主席團常委會討論這一方案時,對要不要後面的括號,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該要,有人認為不應該要,雙方爭持不下。於是,主席團常委會責成周恩來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徵求意見。
26日上午11時半,會議在六國飯店準時召開。周恩來首先講話說:“今天請來赴會的,大都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老前輩。我國有句老話,叫做‘就教長者 ’。各位看見‘共同綱領’中的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有一個‘簡稱中華民國’的括弧。對這個簡稱,有兩種不同意見,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必要了。常委會特叫我來請教老前輩,看看有什麼高見。老前輩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或許還有點舊感情。”
周恩來的話剛講完,民建的黃炎培即發言說:“現在雖說解放了,但由於老百姓受的還是落後的教育,感情上習慣用‘中華民國’,一旦改掉,會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這個簡稱,我看是非常必要的。況且,政協5年召開一次,5年之後我們覺得這個簡稱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並無不可。”
聽完黃先生的發言後,何香凝說:“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個結果,是許多烈士用鮮血換來的。關於改國號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能照舊用它,也是好釘要是大家都不贊成,我也不堅持己見。”
第三個發言的是辛亥革命後“歸隱”38年、平生不寫民國國號的前清進士周致祥。他說:“我反對用‘中華民國’之類的簡稱,因為二十多年來,這一名稱已被蔣介石弄得不堪言狀了,成為一個禍國殃民,群眾對它毫無好感的名稱。所以,我主張就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兩次革命的性質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讚賞周致祥的意見,接著發言說:“我雖然是參加辛亥革命的人,我也尊敬孫中山先生,但對於‘中華民國’四個字,則絕無好感。理由是:中華民國,與民無關,22年更給蔣介石及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共產黨所領導的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認為不同,那麼我們的國號應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掉又臭又壞的中華民國的爛招牌。國號應該是極其莊嚴的,既然改就得改好,為什麼還要等到5年之後才改呢?古語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現在革命勝利了,還稱中華民國,連國號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堅決反對什麼簡稱,我主張光明正大地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司徒先生的發言,贏得熱烈的掌聲。與會者紛紛發言。
馬寅初先生說:“我擁護司徒美堂的主張,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加一個簡稱,實在不倫不類。”陳嘉庚、張瀾、陳叔通、車向忱也發言表示贊成。
車向忱還從教育群眾方面作了闡述。他說:“新國號老百姓可能一時還不能接受,但這只是個宣傳教育問題。經過宣傳,讓人認識我們這次革命政權的性質,老百姓不見得反對用新國號。”
著名法律專家沈鈞儒則從法律的觀點解釋新舊國號不能並容的原因。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加上‘簡稱中華民國’的括弧,的確是法律上的一個大漏洞,不合法律觀點,也萬萬不應該如此。世界各國的國號,只有字母上的縮寫,而沒有載之於文件上的其他簡稱。況且,將來在行文上,包括用國家名義與其他國家訂約,都有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張不用那個簡稱。可能有些群眾還會寫中華民國,但那是他們的一時之便,我們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會......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簡稱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含義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範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38]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範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5]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為什麼中國的全稱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為中國人,所以很多人都叛軍將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作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補充回答:「中國」名稱之起源(注意:中國不是毛澤東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一個政府的國名是袁世凱、孫中山同志、蔣介石同志的中華民國,也是簡稱中國)
「中國」這個名稱的出現,一般說來是晚於「華夏」或「諸夏」,因而可視為是華夏民族擴張之後的結果。
此詞的最早起源,可能就像胡厚宣所說「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之起源也」(見氏著〈論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甲骨學商史論叢》所收),意即有關中國名稱的觀念,或於商代早已產生,唯其以「中國」一詞的型態正式出現,卻是周代的事。
至於有關「中國」一詞的意義,王爾敏曾以計字法從先秦古籍之中鉤稽其原始含義,發現約有五端:
1.京師。
2.國境之內。
3.諸夏領域。
4.中等之國。
5.中央之國。
不過,其中最重要的應屬第3項,次第2項,再次第1項。由此可知,先秦使用「中國」一詞的意義,「主要在指稱諸夏之列邦,幷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領域」,甚至於是在顯示此一區域「民族文化一統觀念」(見氏著〈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五卷第八期)。
換句話說,在商代以後,秦漢統一以前的期間,「中國」一詞便已普遍成為國土的共稱,而且代表著上古文化大一統觀念的整合,為其後中國的統一奠定了一個堅強的基礎。
「中國」一詞,儘管其出現的時間較「華夏」稍晚,其字面的意義也與「華夏」有異,但是兩者的實質涵意並無不同,只是前者的範圍更為廣泛而已;一如過去我們自稱「漢族」,而今日我們改稱「中華民族」一般,兩者均為同一個指稱。
總之,「華夏」與「中國」這兩個名詞,到了周代,由於鄰近部族的強大與侵逼,使用人深感有加強內部團結的必要,因而賦與更尊崇的意義,並藉此指斥蠻夷戎狄的落後,以示區別。事實上,這也可說是最早產生的民族自尊心,所謂「民族意識」也正是由這種心理漸次發展而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字來歷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麼,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這裡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各位代表鄭重的商討和審慎的思慮。
當時,關於新中國的國體,已確定為工人階段(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確定新中國的政體,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不採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這些有關建國的基本問題,經向新政協籌備會各方面代表宣傳和解釋而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只是對於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還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與此相應,新政協籌備會提出議定和起草的組織條例中,就有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領導的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文件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潔瓊發言說,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註明是簡稱。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的意見被整理成書面報告,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發表了第三種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社會主義國家
因為古時候中國人認為中國就在世界正中,所以叫中國。中國是一種民族範疇,是由一種民族歸屬感為基礎的國家範疇 就像現在的臺灣,它承認和大陸同屬一箇中國,但是它一隻都不承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它們是中華民國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也叫中國?
中國 中國 zhōng guó 各個歷史時間段對中華民族所居住的所有區域總稱。目前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曆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中國一詞的含義 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而......
為什麼叫"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字來歷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麼,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這裡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各位代表鄭重的商討和審慎的思慮。
當時,關於新中國的國體,已確定為工人階段(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確定新中國的政體,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不採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這些有關建國的基本問題,經向新政協籌備會各方面代表宣傳和解釋而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只是對於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還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與此相應,新政協籌備會提出議定和起草的組織條例中,就有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領導的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文件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潔瓊發言說,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註明是簡稱。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的意見被整理成書面報告,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發表了第三種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第四小組把關於國名的意見歸納了三種名稱,留待政府組織法起草委員會去斟酌。經8月17日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為組織法的初步草案。在這個初步草案裡,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的報告。報告對組織法草案的總綱作了幾點說明,第一點就是關於國家名稱的問題。董必武說:本來過去許多人寫文章或作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寫過一個節略,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在第四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張奚若先生以為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現在採用了最後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及愛國民主分子,它有確定的解釋,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複一次了。這個意見,為政協全體會議所接受。
向大會提交的幾個文件中,原來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均改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什麼中國要叫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因為中國是由好多省組成的所以要叫共和國嗎?謝謝。
首先“共和”二字和民族多寡無關,
請不知道的人別亂解釋,
像朝鮮,它是一個單一民族“朝鮮族”的國家,
但其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又如何解釋?
所謂共和是有定義的,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義就是,國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國家和政府應當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應當為私人利益而奮鬥。
共和政治的另一個基本含義是,國家各級政權機關的領導人不是繼承的,
不是世襲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選舉產生的。因而,
公正而自由的選舉,是判斷稜個國家是否真正實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