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可以自問自答嗎?
知乎為何有很多人自問自答?
我對「自問自答」現象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一開始感覺非常不習慣,總覺得回答別人的問題才是正常的。不過隨著在知乎的時間越來越長,我覺得自問自答有時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一些開放性的,討論性的問題裡,我強烈建議提問者不要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問題補充處,而應該作為答案。我覺得這樣對於題主和其他知友都是有好處的。具體原因可以參見這裡:提問者把個人觀點放在補充說明處是否合適?其次,當我有一些知識或者心得想與知友分享時,自問自答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種事情我也幹過,比如這個問題:古人在冬天都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最後,還有一些調查類問題,答案本來就是各種各樣的,提問者自己先回答一下,一方面可以更清晰的解釋一些題目中沒有交待清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得到更多的答案。至於這樣的行為有沒有意義,我覺得不必作「自我營銷」這樣的誅心之論。應該交給大家來評判,如果提問過於自我,自然無人關注;答案沒有營養,自然無人贊同。揣測動機太累,也太麻煩。人間的事,論跡不論心,好不好看療效,大家都能輕鬆很多。.
知乎上如何不提問的情況下發表長篇大論
自問自答,
如何在知乎上實現自己匿名提問,並自己實名回答?
明白了,看來只能實名自問自答啦
知乎是如何保證答案的認真性
跟著動機兄的答案續貂,補充幾條我的意見: 1,好答案(或者你在知乎日報上看到的答案)不等於完美答案。當我們說「完美」的時候,潛臺詞是找不到破綻,面面俱到。可惜的是,很多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所謂完美答案的。與其尋求所謂的正解,倒不如直接把個人的觀點、態度、情感甚至經歷講出來。這樣一來,個性化色彩也許太濃,也未必四平八穩,但其實更可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因為從這個答案背後,可以看到你這個人。打個比方,完美答案就像無懈可擊的一本教科書,固然很好,可我們在知乎上真正想看的,是不同的人對這本教科書的解讀和闡釋。 2,寫答案的心態很重要,不要想著怎麼樣讓更多人點贊,或者上知乎日報。寫答案就是寫答案,盡我所能地把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表述清楚,完整,如果可能的話再儘量生動有趣些。這就已經足夠了。有時候能不能獲得熱烈反響,是沒法提前判斷的,你把它寫好了,你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不要讓它的評價好壞影響了你寫答案的心態。有時目的導向太明顯,反而不利於你發揮全部的才能。 3,挑一個讓你有感觸的問題,這個動機老師已經提到了。這個問題是你真正有興趣的。然後,建議認真讀一讀已有的答案,至少是高票答案,看看哪些觀點已經出現過了。有些你覺得闡之未盡的,可以思考更好的表達思路;有些觀點你不認同的,也可以想想該怎樣提出反對意見,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但不要為了回答而回答,不要因為這個問題很熱,哪怕拾人牙慧也要插兩句嘴。那隻會變成炮灰。 4,要花時間。動機老師說他只花半個小時,我認為是炫耀帖……而且恐怕也恰好因為他對這些問題已成竹在胸。就我的狀況而言,有時為了一個回答,尤其是專業性較高的回答,花上幾個鐘頭時間,查閱不少參考書和文獻,甚至還會打電話請教別人。有些數據帝和考證帝,一篇回答光是字數就幾千上萬,還連圖帶表,你想背後要花多少工夫?所以這也涉及到心態問題,你憑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如果只是為上知乎日報,那真的很不值(要知道它不但沒稿費,連個通知都不給),你需要找到答題的意義。 (動機老師,這是巧合嗎?)
人有時候為什麼會自問自答
根據你的提問,幫你推薦個,神龍百度知道,這個在我們群裡都火了。
知乎故事孤獨是什麼,總喜歡自問自答
孤獨是多愁感的表現
一片雪花飄落手心上也能感到惆悵
常常問自己為何如此,卻依然如此
知乎 可以提問嗎?怎麼問? 感覺很次啊 20分
可以。按右上角的➕就可以了。
知乎為什麼要做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是繼知乎日報之後知乎的又一重要產品,它體現了知乎企圖通過更有效率的方法積累和沉澱用戶知識的想法,是一個從知乎問答社區催生的自媒體平臺,知乎更大方向地走向媒體化的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社交網絡的媒體化成為一個熱點的話題。這個話題是從國內外一起走過來的。社交網絡媒體化社交網絡的媒體化是一個普遍化的問題,社交網絡是互聯網上的一個偉大作品,讓用戶群居心理得到釋放,更容易地找到朋友和集體,讓用戶有歸屬感。但傳統的社區發展下來似乎到達某一段時間後總有其限制,首先突破的選擇就是讓社區發展媒體化。另外,社交網絡的媒體化似乎也是社交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結果。儘管社交網絡在某一個階段只是專注於社交功能,讓用戶更方便地結交朋友,但某些社會名人的進入,或某些能力更出色的個人慢慢地在社交網絡中聚集大量的追隨者,似乎必然地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社交媒體中用戶可方便地與平時只可以仰望的名人偶像交互或者親自參與某些大事件的傳播和討論,這種參與感能給用戶帶來的道德優勢、暢快感和滿足感,這與以前閱讀傳統媒體信息只能被動接受不可同日而語。這方面新浪微博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典型,新浪微博在新浪這個媒體公司手上誕生,從一開始就是當做媒體產品來運作,時至今日成為一個消費公眾情緒的龐大的媒體產品。更為典型的是 Facebook ,Facebook 毫無疑問自誕生以來就是一個單純的社交產品,但如今在社會名人、企業賬號等進駐之後,目前有人說 Facebook 的社交屬性佔80%,媒體屬性佔20%。在目前 Facebook 用戶量逐漸走向頂峰慢慢回落的時候,偏向媒體化的發展無論是社區的自我成長或者公司的運營思路似乎都是唯一的選擇。另外,在國外而言,Twitter 本身就是更偏向媒體的產品,而且仍在激進地走媒體的道路,增加圖片服務、發佈 Twitter Card 等富媒體元素、與 NBC 合作進行奧運報道、與電視公司維亞康姆(Viacom)和 NBC 商討視頻內容合作等。現在社會化招聘網站??LinkedIn??收購新聞閱讀應用??Pulse,也在走偏向媒體的路子。知乎的媒體化知乎不算是一個單純的社交網絡,但毫無疑問其具備社交屬性,而且作為一個問答社區,經過長時間經過邀請才能註冊的機制限制,積累了大量的優質內容。當時間來到知乎誕生兩年左右的時候,知乎的用戶量壓力和內容如何增值就成為必須考量的問題。知乎畢竟也是一個創業公司而不是一個公益項目,不能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知乎在去年開放註冊,用戶量在開放註冊之後增長很快,雖然整個社區的質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許多人在感嘆劣幣驅逐良幣,但情況未必如此嚴重,許多用戶在瞭解規則之後會糾正自己在社區內的行為。當知乎積累了大量的高質量內容並用戶一定量級的用戶之後,業務的拓展成為必然,以繼續在產出的高質量內容為基礎,媒體化是很自然的思路。在知乎團隊看來,這就是把內容受眾擴大化的過程。關於知乎想要做什麼,其實知乎創始人周源已曾說過知乎不僅限於問答社區:但我想說的是,問答或許不應該是知乎的全部。一家優秀的公司不是圍繞一個定位思考,而是圍繞一種用戶場景不停思考。回到那個隨處可見的需求——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力,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們大腦裡的知識、經驗、見解搬上互聯網,讓彼此更好的連接。所以,接下來我們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設社區,我們在做問答,還會做搜索,做閱讀,和更多的事情。連接才剛剛開始。知乎先著力於建設高質量的社區,通過問答積累內容。當需要把內容推廣發放出去,就會形成媒體化過程。知乎之前推出知乎......
知乎上現在可以重名嗎?你認為應該允許重名嗎?
必須可以 因為語氣不一樣 知乎能識別語氣多好!
知乎上也可以結交朋友和聊天嗎? 20分
可以交友試試感覺,現在很多朋友喜歡在pp唔音裡面找到有緣的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