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流程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歷史過程是啥意思

小時候政治課裡經常說,事物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當時只覺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話,現在明白它的涵義了。什麼叫歷史過程?就是有代價有犧牲,無法避免。

曾經見過報道,貴州某山區群眾都在搞有色金屬冶煉的家庭作坊,不僅青山綠水成了黑山汙水,而且重金屬離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現畸形和智力低下。國家三令五申要關閉,總是關而不絕。因為關了,那裡的人就沒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幹。最近幾年,有色金屬價格暴漲,中國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毀掉。可是沒有辦法,這就叫歷史過程。

同樣的,小煤礦每年死這麼多人,為什麼降不下來?就是因為眾多的縣鄉級財政都依賴採礦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決心關;而礦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淪落為流浪漢。這也叫歷史過程。

進一步說,新中國建國後的發展,就是依靠強制低收入來實現工業化積累。我們的父輩下鄉、支內、進國有工廠,不就是在用他們的一生為國家的原始積累做貢獻嘛?他們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犧牲掉的呢?這就是歷史過程。

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說過:“歷史涉及的只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極小部分。大不列顛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艱辛創業……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有文字記載。”

歷史的進程無法改變,生命無法避免痛苦。唯願我們始終記得那些為歷史做陪葬的人生

人髭的全部歷史過程

彘zhì ,豕也,即豬。人彘是指把人變成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薰聾),用喑藥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裡,有的還要割去鼻子,剃光頭髮,剃盡眉發(不只是把眉毛和頭髮剃光,還包括眼睫毛),然後抹一種藥,破壞毛囊,毛囊脫落後不再生長,永不再長毛髮,然後一根根拔掉,有的嫌累,就一起拔掉,如果有皮掉下來了,劊子手就會被人嗤之以鼻,甚至丟飯碗子,也有在行刑過程中就死了的,沒死的,就被放在廁所裡做成了人彘。最出名的是漢朝的呂太后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還安排了專人“照顧”,然後丟棄在廁所中任其痛苦死去,割掉耳朵,甚至把臉劃花。這是呂后獨家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一種酷刑。

西漢人彘事件

漢朝呂后(呂雉)一手製造的“人髭”慘案。《呂后本紀》記載了這段大漢後宮嬪妃浴血爭寵的歷史。漢高祖劉邦去世,太子劉盈(惠帝)即位,尊呂后為皇太后。呂雉當上皇太后之後,對劉邦所寵愛過的宮人皆“幽之不得出宮”。她平生所最切齒的,無過戚夫人。戚夫人因備受高祖生前寵愛並三番五次攛掇高祖廢太子而遭到呂后嫉恨,她把戚夫人罰為奴隸,令人鉗光戚夫人頭上的萬縷青絲,讓她身穿褚紅色的囚服,驅入永巷內圈禁,還讓她戴著枷鎖舂米,且每日勒限舂米一石,若少半升,即杖百下。可憐戚夫人一介嬌弱之軀,常一邊舂米一邊流淚嘆息,景況悽慘無比。

呂后如此這般虐待戚夫人還不解恨。後來竟慘無人道砍掉她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薰聾她的耳朵,再強灌下暗藥,使之不能言語,然後將她半死不活地拋入廁所,折磨至死。當時臥在地上的戚夫人,已不像一個人形,成了一段血肉模糊的“人髭”,連被特意引領前去觀看的惠帝也目不忍視,說:“人彘之事,非人所為。戚夫人隨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慘苦?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呂后將戚夫人作為“人髭”殘酷迫害,連身為太后之子的一國至尊惠帝都於心不忍,最後因此鬱郁而死,可見呂后冷酷殘忍到了何等地步。“人彘”這種令人髮指的手段,歷史上還不止出現一次。唐朝的武則天、南宋光宗的李皇后等都曾這樣殺過人。在封建的男權社會裡,在你死我活的後宮爭鬥中,女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和博取自身的地位和權利,變得日益凶狠、冷酷和殘忍,一有機會便向競爭者舉起手中的屠刀,置之死地斬盡殺絕而後快。可以說,整個古代中國的後宮史,便是一部充滿刀光劍影血淋淋的歷史。

說實話這篇文章我看罷覺得很震撼!那種狠勁真的令我不寒而慄,終於明白了“最毒婦人心”(當然不是說所有女人,也沒有歧視女人的意思)的來歷!

唐代人彘事件

蕭淑妃,南朝士族蘭陵蕭氏族人,齊樑皇室後裔。

高宗李治為太子時, 蕭氏為良娣。夫唱婦隨,甚為得寵。不久,生許王李素節、義陽公主、宣城公主。高宗登基之後,進為淑妃,相當受寵,逐漸與王皇后對立。多次請求立自己兒子為太子,未果。后王皇后迎武則天回宮,淑妃失寵,故與皇后結盟。在與武則天的宮廷鬥爭中失敗被廢為庶人,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七天後,立武氏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績奉詔臨軒冊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肅義門朝賀,三呼皇后千歲。內外命婦入謁。歷史上百官、命婦朝見皇后。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封樑王。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冊立為太子。

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廢以後,囚禁在後宮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牆,沒有門窗,只在一扇小門上開了一個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門外有武則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裡面,晝夜不見日月,終日只能以淚洗面,互訴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廢的王皇后和曾經忘情恩愛的蕭......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民族融合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衝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繫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2]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終於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臺灣。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怎麼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也像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其內容主要是:

(1)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2)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運動過程,是一個特殊的物質實體和物質運動形式,其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過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尺度.

(3)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運動和發展的歷史;人類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表現.

簡述文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人類字符或文字的演變(是指每一個最基本的原始字符,不是指後世的人們,根據字根和筆劃所造出來的文字,也不是指拼音文字領域裡直接用字母編造新詞的過程。但大多數字符在人類的原始時期已經創造出來的,故把這種思維理解為原始文明的發展過程,也不是沒有道理),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只有視覺意義的圖畫文字。這種圖畫文字或符號,通常會比較完整的描述物象。這一階段,人們根據自己所能見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質上,用十分簡單的工具,描述物象實景,以便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無論作什麼努力,這些符號的痕跡肯定是無法“考證”的。因為那時的人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當時的意思,並沒有想到給後人留下“物證”,更不可能有照相、錄相、記錄技術。如果有人非要尋找這類證據,看看幼兒塗鴉、繪畫寫生也就能夠理解了。

第二步:有視覺意義和簡單發音訊號的象形符號。它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徵,現在還能看到的納西文字,以及在美洲發現的瑪雅文字,就帶有這個特徵。比如,畫羊,只畫羊角;畫手,只畫五指;畫腳,只畫腳趾;畫房子,只畫輪廓;畫人,只畫站立張開四肢的樣子等。這時的人們,通常會用不十分確切的“讀音”稱呼這個符號,直到多數人能夠發出差不多的“音”時,這個符號便有了自己的“稱呼”了,也就具備了原始的形聲字特徵了。

第三步:同時兼有視覺效果和明確讀音的形聲字。最初是以不規則、不穩定的線條或粗糙符號,抽象描述物象,並且按照約定的發音或讀音在人群中進行交流與使用。後來,所使用的線條或符號越來越趨於規範與統一。早期的巖畫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現代還在使用的雲南麗江“納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書”等,都屬於這個階段的文字。在漢字領域,因為發展的迅速與快速,直到目前,人們能發現最早的方塊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經遠遠先進於這一階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只管拼命生活與生產,努力使自己儘量適應大自然,故沒有為後人留下可以考證的“字符記錄材料”。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有無“字符歷史材料”都不能否認這樣的史實: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為著能夠使用“規範、容易使他人辨識的符號”,肯定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努力,也展示了祖先們的偉大聰明才智。

第四步:規範字符時期的“大分裂”。即是說,在字符走向比較規範的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先後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發展方向:一個方向以原始字符為字根,繼續沿著“視覺特徵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發展,形成以漢字(方塊字)為主體的視覺文字體系;另一個方向是從原始字符中抽象出一些比較有特色、有明確代表意義的有限字符,作為基本字符,開闢出一條以讀音和聽覺為主要特徵的“字符拼寫”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曾經一些有意沿著“象形文字發展”的古老民族,因為外來勢力的徹底入侵而徹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印第安人、古美洲(中美洲的瑪雅圖畫文字,只是近現在發現了一些痕跡,其實早已滅絕了)等。同時,正因為華夏文明、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崛起與強大,漢字即方塊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來,並且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字根與筆劃的組合過程中,已經發展為十分龐大的“漢字世界”,也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順利、持續走向今天,並且依舊保持著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難預測,因為漢字的視覺特徵、單音節、延續思維等特點,必將承擔著未來人類主體文字的歷史重任!

以字根和筆劃為基本特色的形聲字,漢字是唯一的完整代表。這種文字,不僅保留了視覺功能和發音效果、而且在後世......

宏觀調控演變過程歷史背景是什麼意思

宏觀調控演變過程歷史背景:

1, 我國轉軌時期的宏觀調控從目標內容上可劃分為抑制需求和擴大需求兩大類型,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條件下,以抑制需求為目標內容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特定階段的效應,但卻明顯具有轉軌時期的特點;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條件下,以擴大需求為目標內容的宏觀調控政策則因缺乏完善的內部傳導機制及充分的外部促成內部傳導的條件而效應不佳,但就宏觀調控本身而言,它顯現出了與成熟市場經濟要求日益趨近的特點。

2,宏觀調控是政府運用政策、法規、計劃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係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及需求是受價格規律及自由市場機制所影響。市場經濟帶來經濟增長,但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潮後所跟隨的衰退卻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這種週期波動對社會資源及生產力都構成嚴重影響。所以宏觀調控是著重以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透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

簡述汽車誕生的歷史過程

1886年1月29日,兩位德國人朱卡爾·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樂獲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權,標誌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誕生。

隨後這一天就被人們稱為汽車誕生日。

卡爾·奔馳就是現今德國大名鼎鼎的“奔馳”汽車公司的第一代祖宗,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1878年他34歲時,首次研製成功了一臺二衝程煤氣發動機。1883年開始創建“奔馳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1885年10月,奔馳設計製造了一輛裝汽油機的三輪汽車。奔馳最早製造的這輛車,由於性能不過關,經常熄火拋錨。但奔馳並沒有因此而喪氣。1886年1月29日,奔馳取得了專利權。此後這輛車終於以全新的面貌行駛在曼海姆城的大街上。因此德國人把1886年稱作汽車的誕生年。奔馳的這輛三輪汽車,現珍藏在德國慕尼黑科技博物館,保存完損無缺,還可以發動,旁邊懸掛著"這是世界第一輛汽車"的說明牌。這輛汽車1994年曾以1億馬克的高價保險運到北京“國際家庭轎車研討及展示會”上展覽。 另一位工程師名叫戈特利布.戴姆勒,是世界第一輛四輪汽車的創始者,被人們稱作“世界汽車之父”。

1882年,戴姆勒辭去奧托公司職務,與朋友們共同創建汽車製造廠。1883年,他發明成功了世界第一臺高壓縮比的內燃發動機,成為現代汽車發動機的鼻祖。1885年,戴姆勒把它的單缸發動機裝到自行車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接著,在邁巴赫的協助下,在一輛四輪馬車上裝上自己的發動機,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四輪汽油汽車。1890年,他創建戴姆勒發動機公司,1926年同奔馳汽車公司合併,成立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今天奔馳汽車的生產商,所以我說奔馳是豪車之王,勞斯萊斯都要讓三分,人家是汽車鼻祖)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194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佈人民幣匯率。四十多年來,在不同的時期,人民幣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係,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佈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係和借貸關係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佈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佈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

英國重要的歷史流程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併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併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併。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佈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併。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佈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併,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裡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儘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併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鬥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幹、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也像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其內容主要是:

(1)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2)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運動過程,是一個特殊的物質實體和物質運動形式,其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過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尺度.

(3)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運動和發展的歷史;人類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表現.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流程是什麼意思?
歷史風塵是什麼意思?
歷史價值是什麼意思?
走流程是什麼意思?
申報流程是什麼意思?
推動流程是什麼意思?
發文流程是什麼意思?
管理流程是什麼意思?
歷史淵源是什麼意思?
清關流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