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小朋友溝通?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
第一, 溝通的時機
首先一定要選擇孩子有溝通的慾望時,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與他們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愛撫、關心;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告訴自己,人的成長需要經歷,甚至需要創傷......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了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失控而發怒,經常出現過激的言行,事後又後悔自己的不理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壓力與家庭矛盾的不快,通過“教育”孩子得以宣洩。家長通過“教育”孩子獲益了,孩子又得到什麼呢?家長與孩子溝通,切記要選擇理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
第二, 溝通的內容
以孩子要溝通的內容為中心,家長要把自己的觀點、理念隱藏其後。應該和孩子談談學校的奇聞軼事,電影、電視的動人情節,時尚音樂的感人之處,儘量使孩子在學習之餘處於休閒的狀態,使他們的身心儘可能地放鬆。切忌反覆講訴功課等學習方面之事。另外,在與孩子交流觀點時,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當孩子被尊重時,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家長所要表達的態度、觀點,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溝通的技巧 首先學會傾聽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長的“暢所欲言”,實際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儘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貫注聽孩子講訴。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非常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其次,恰當運用一點非言語交流技術。溝通除了通過言語,還可以藉助動作、表情和姿態等非言語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較早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人在情緒、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還有耳語,耳語比正常的音量表達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拍拍他的頭,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視他的眼睛,說:“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嗎?我們知道你能行的。”看起來不經意的動作,簡單的話語,會給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力量。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但是,如果能讓孩子 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裡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2.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3.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
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瞭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係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係。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怎樣正確與孩子溝通
家長無法跟孩子溝通,在當今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這究竟是誰的責任?看看以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你自然就有了答案。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
第一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這種當爸爸的比較多。
第二種,遷就討好型的溝通。這種當爺爺奶奶的比較多。
第三種,打岔囉嗦型的溝通。這種當媽媽的比較多。
第四種,強迫規範型的溝通。這種當領導的比較多。
我們提倡的是平等和諧型的溝通。
怎樣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溝通呢?——
親子溝通“六要”
◆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能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
◆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並告訴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有發洩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於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要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子溝通“六不要”
◆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急於與孩子溝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過急躁的想要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令親子關係緊張對立。
◆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於事無補。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
◆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與孩子溝通六祕訣
一、給他機會。
二、能進能退。
三、潛移默化。
四、縮短距離。
五、疏導情緒。
六、知足常樂。
根據專家的研究,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種情況下成長的:
第一,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
第三,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第四,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第五,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第六,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第七,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如何和孩子正確溝通
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他的母親:“媽媽最討厭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你的反應是什麼?
1、不孝子孫!媽媽這麼辛苦,從小把你養大,你還嫌討厭,像話麼?
2、你覺得,媽媽講話很乾擾你?
3、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還虧你講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煩?有什麼事可以跟爸爸說說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
如何引導孩子主動與他人交流,敢於表現自己?
對孩子來說,敢於表現自己是一種珍貴的品質,不少父母都會這麼鼓勵孩子:不管做的、回答的好不好,只要敢於表現自己就可以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膽小怕生,怎樣才能讓孩子落落大方敢於表現自己呢?父母要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策。
孩子能力不夠,不敢表現自己
個案一:寧寧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歲時才會蹦出幾個字,歲半才能說簡單的句子。上幼兒園後,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寧寧卻依然只能說短句。特別是當老師提問寧寧時,寧寧即使站起來,也還是低著頭,嘴巴緊緊閉著,無論如何都不開口回答。有時候,他想跟小朋友交流,卻發現很難用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漸漸地,寧寧就習慣了只聽不說。
分析:其實,寧寧不願意發言、跟小朋友交往只做傾聽者的原因與其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有關,對於這樣的孩子,千萬不能強迫他表達自己的想法,重點在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讓他找回自信。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對策:
多與孩子溝通。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語言溝通,尤其是許多老人帶孩子,老人本身話不多,表達也常常不規範,使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當孩子想與父母說話的時候,無論你多忙或者他的問題有多幼稚,都要認真傾聽,並認真回答。孩子說話,父母要多附和,讓他體會到表達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利用讀故事來豐富孩子的詞語,當然,要使用規範的普通話進行閱讀,因為,故事中的語言準確而精煉,在一定的故事情節中,孩子會非常容易理解這些詞語。只有詞語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慢慢找回自信心。2幫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讓孩子敢於表現自己就是讓他充滿自信。父母要多給孩子鼓勵,因為,自卑而膽小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和表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選擇容易完成的任務,讓他獨立完成,從而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失敗了也不要輕易批評,更不能嘲笑,而是應該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因為得到讚賞興奮不已時,父母可順水推舟,鼓勵他在別人面前勇於表現自己。
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一般而言,父母都比較瞭解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孩子的話還沒有說完或者他還沒有開口講話,父母就能從孩子的表情或者動作中明白了他的想法,於是,就迅速幫他完成他想表達的事情。這樣做反而讓孩子失去表達的機會,非常不利於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而與同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就不得不嘗試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因此,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兒,對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孩子過於內向,不敢表現自己
個案二:歲的星星非常膽小,一旦家裡來了客人,媽媽想讓她與客人打招呼,而她早嚇得不知跑到哪個角落裡去了,怎麼讓她出來她都不願意。在幼兒園裡,只要老師讓她上臺表演她就羞得滿臉通紅,兩隻小手不停地揉搓著衣服邊,即使知道答案,也回答不上來,會唱的兒歌也忘得一乾二淨。
分析:其實,表現欲是隨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而產生的,並且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而發展,是一種情感反應,孩子越高興,表現欲就會越強烈。一般來說,內向的孩子不太願意表現自己。其實,這些不敢表現自己的孩子並非不喜歡讚美聲,只是他在面對他人目光時會覺得不安,這種不安完全佔據了他的內心,以致於使他無法思考其他問題。那麼,該如何引導天生內向的孩子呢?
1擴大孩子的交際範圍。一般來說,交際能力強的孩子敢於表現自己,因此,父母要有意擴大孩子的交際範圍,讓他經常......
怎樣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文章
一、 瞭解孩子的個性特徵和各時期的心理需要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事,經歷了---感受了---結束了。每個人都是不斷成長的一生,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會伴隨他一生,在家庭和社會關係中,有效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專家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持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壞”,在孩子的心靈中是最嚴厲的判決,無情地將他們變成了一個家庭或學校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世界會變得一片灰暗,從而引發心靈上的危機。 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親一直在鼓勵他,說他會成功。終於,愛迪生成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們許多家長不善於發現,缺少培養的方法,而使“天才”與自己的孩子擦肩而過。孩子成長不同年齡階段其特徵的不同其需求也不同。所以,家長與孩子的接觸方式、溝通語言也應該不同。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生理、心理特點,結合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進行溝通,這樣才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所提問題有些幼稚,脫離實際。其實,孩子不能區分真實與想象、理想與幻想的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只有18%的6歲兒童能區別真實與幻想;有90%的9歲兒童能夠理解故事是編造的還是真實的;11歲的兒童開始能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他會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敗的一面。所以家長要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孩子上了小學,溝通時又要注意什麼呢?這時家長首先要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但是,有些家長以為這樣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中國的文化教育底蘊是很深厚的,"最難的不過是中國的方塊字"。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學習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開始家長要陪讀,要求孩子一筆一劃寫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學問不僅僅是老師教的,還要動腦思考,並鼓勵孩與小朋友交換不同看法。同年齡段的幾個孩子放學以後在一起做作業,這種小組學習很值得提倡。 其次,還要關心孩子的在校情況(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培養孩子落落大方、積極、快樂的情緒。譬如丟了一塊橡皮,褲子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地批評。多和孩子聊聊在學校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帶孩子去參觀科技展、看兒童劇,而不是去逛商場買衣服、去證券市場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學生主要培養是與非。家長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塗,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要循循善誘,不能以粗暴態度對待,也不要一味遷就。 孩子大了,到中學時代溝通要注意什麼?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把家長、老師的話當成聖旨。但是,到了青春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文化知識教育更重要。因為此時的孩子,心理的成長落後於生理方面的發展,其邏輯、判斷、忍受挫折、自我調節、自控等能力遠遠不足,而且,此時的孩子更願意與社會接近.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長正兒八經地說 "找你談談心",那是不可能的。家長要付出加倍的關心,要學會"在動中交流"。此時的孩子都喜歡遊戲、旅遊,要與孩子走出去,看看大自然,在這些動態活動中旁敲側擊地瞭解孩子所思所想,加強溝通,使孩子健康成長。 有的子女上大學離開家,這時候的父母如何與他們溝通?父母最愛的就是自己的子女。愛的方式不同,結果就不同。重要的是孩子能接納你的方式。如有的家長會在網上和孩子聯繫,雙方都建有自己的博客,在網......
孩子喜歡怎樣的溝通方式?
1、永遠不把“蠢”和“笨”用在孩子身上。
2、幫助孩子結識他所鍾愛的領域內的“高手”,如果父母不是的話。
3、儘可能地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能發揮作用的。
4、幫孩子完成一件他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感到他比自己想象的有本事。
5、每個月都讓孩子嘗試一件新的事物,最好是父母也沒有做過的。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學習和適應。
6、積極地看待孩子,同時教孩子積極地看待自己。
7、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告訴孩子能力是可以增長的,困難並非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可怕。
8、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足,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改變就接納它。
總之,一句話,要和孩子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