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為什麼取經?
西遊記中唐僧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原因有多種:
1、皇耽方面:飽受冤魂騷擾,需要大乘佛經普度冤魂。
2、佛祖方面:金蟬子十世劫難已滿,該回來了。
3、個人方面:玄奘大師自己也有這個大願心,這個也是歷史真實原因。
4、觀音方面:交差,順便把原屬於道教的幾個人人才挖過來:齊天大聖、天蓬元帥、捲簾大將、龍王太子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唐僧取經,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若要問一句:“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呢?”恐怕有多數人回答不上來。 大家一般主觀臆想的答案是:“為了宏揚佛法。”也有的朋友會說,唐僧是為了學習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經的。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麼呢?《西遊記》第12回有十分明確的標準答案: (太宗)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唐僧)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見,並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他幫唐太宗去取這個經。 也就是說,對這個“經”產生需求關係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經的過程中,僅僅只相當於一個差人、郵遞員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務只是負責幫唐太宗送一趟貨而已。 前面已經探討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謎。現在,我們再來探討唐僧為什麼要到西天去取經。凡事總有個原因,唐僧總不會無緣無故的要去取經吧。
話說唐朝開國不久,皇帝唐太宗舉辦了一次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叫作“水陸法會”。舉辦這場“水陸法會”,需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來作壇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雲集京師,眾人從中選舉出了陳玄奘法師。 注意:陳玄奘法師之所以能夠成為水陸法會的壇主主持人,是從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選”出來的。海選主持人的條件標準是:“根源”與“德行”。 小說中的玄奘,這個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為他取的,他俗姓陳,乳名江流。因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簡稱唐僧。從廣義上講,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稱作是唐僧,但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是專指陳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大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 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封賞,是因為根源好、德行高這兩個條件。 “根源又好”, 這是真的。因為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則是開國元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 所以他是標準的高幹子弟。
“德行又高”, 從哪兒說起呢? 書中說他“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 錫杖賣二千兩, 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就連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可見挺貴的。儘管貴, 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唐僧就抖開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個個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叫他上大街去威風一把,就如中狀元誇官一般。感動的唐僧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長安城裡,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 唐僧直至寺裡,僧人們下榻來迎。唐僧便對眾僧人感述“聖恩”不已。 太宗皇帝對唐僧如此禮遇,給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難於言表。 最後, 菩薩對太宗皇帝說, 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 你請的法師只會講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一聽,馬上就叫法會暫停。水陸法會原本計劃是做49天的,現......
西遊記裡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玄奘取經背景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裡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麼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裡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裡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裡,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裡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裡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小時候看《西遊記》,感覺妖怪是最笨的,哪裡需要孫猴子去打,自己就笨死了,明明唐僧落到手中,卻總是不忙吃,結果總是被神仙們連窩剷除,連山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都做不成。要我是妖怪,先把唐僧吃了,吃一口就長生不老,全吃了還不功力暴增,金剛不壞呀,那時候再去跟孫猴子和各路神仙PK,其奈我何?
經歷的事情多了,才知道問題不那麼簡單。《西遊記》雖然講的是神仙妖魔世界,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政治故事。既然是政治,決定能否吃掉對方的,自然不是嘴,而是權力。從政治角度來說,唐僧根本就不是一種適於食用的生物,為什麼呢?因為在政治生態圈中,妖怪們看似強大,卻處於食物鏈的低端,而唐僧反之,看似文弱,卻處於食物鏈的高端。“吃唐僧一口肉可長生不老“,原本就是一句政治謠言。這樣說,大家會越看越亂,還是讓我們從孫猴子大鬧天宮說起。
孫悟空的造反,根本上說是源於天庭人才選拔、晉升與使用制度的缺位,並非象某些站在老闆角度寫的書所言,什麼猴子心火太旺,自視太高,不懂適應社會等等。如果說猴子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沒有學習過幾個代表,不懂得體現自身的先進性,故而在生存鬥爭中無戰不勝,而在政治鬥爭中則始終無法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
孫猴子出國求學歸來,雖然作為一方黑社會老大,以強索金箍棒,強銷死籍等等行動,樹立了經典恐怖主義權威形象,但畢竟是在政治生態鏈低端競爭而已。在強銷死籍,徹底解決生存等問題之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他需要自我成就,但他這種仙,只配叫“妖仙“,天庭當局是不承認的,他的自我成就感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象猴子這樣的妖仙或妖怪,《西遊記》中比比皆是,散落在這個星球的各個角落,他們都面臨著孫猴子一樣的自我實現困境。天庭既然拒不提拔這種草根階層人才,可以想象,只要妖仙們想自我實現,就只能造反,或者招安,沒有第三路可走,因此,沒有孫悟空造反,也會有別的妖仙起事,這跟《水滸》中好漢的下場沒有區別。值得一提的是六耳彌猴,它看到了孫悟空當年激進手段的失敗,於是啟用最高級的病毒程序,成功地把自己複製為孫悟空,要死要活地混入西天取經的革命隊伍,企圖採用和平演變手法,達到晉升的目的。孫悟空或許會奇怪,取經有什麼好,幹嘛那麼辛苦來偽裝自己。說白了,草根階層只要有能力有願望,誰不想出人頭地,由被統治者成為統治者呢?
對於猴子這樣的草根豪傑,玉帝第一反應是“那路神將下界收伏?“,也就是說,在玉帝的腦海裡,根本沒有危機感,他並不認為需要擴大統治基礎,當然更談不上對人才進行什麼識別和選拔。反之,太白金星是個人物,他建議道:“臣啟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聖旨,把他宣來上屆,授他一個大小官職,與他籍名在籙,拘束此間,若受天命,後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一則不動眾勞師,二則收仙有道也。“這個建議極具深遠的政治意義,一是革新人才體制,化解民間積怨,二是擴大統治階級基礎,問題在於玉帝是個見子打子的主兒,根本不懂得改革要配套進行,其後對孫悟空的使用不當,導致了大鬧天宮。更導致瞭如來不得不另起爐灶,通過“唐僧取經“重建政治生態圈的大謀略。
《西遊記》第四回這樣描寫猴子對天庭來使的反應:金星領了旨,出南天門外,按下祥雲,直至花果山水簾洞。對眾小猴道:“我乃天差天使,有聖旨在此,請你大王上屆,快快報知!“洞外小猴,一層層傳至洞天深處,道:“大王,外面有一老人,揹著一角文書,言是上天差來的天使,有聖旨請你也。“美猴王聽得大喜,道:“我這兩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卻就有天使來請。“叫:“快請進來!“猴王急整衣冠,門外迎接。由此可見,孫悟空哪裡想造反,只不過是想出人頭地自我實......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後分別被封為什麼?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被如來佛祖分別封為膽
唐僧——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鬥戰勝佛
豬八戒——淨壇使者
沙和尚——金身羅漢
唐三藏為什麼取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裡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裡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遊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註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小時候,看《西遊記》總是看不懂,為什麼要讓唐僧去取經
因為當時的大唐佛學記載雜亂,向西去天竺(即印度),取回佛家經典,修正本土的經典以及將真正的佛法在大唐發揚光大。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取經成功之後都分別被封為什麼稱號
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悟能封為淨壇使者;沙悟淨暢為金身羅漢;白龍馬封為八部天龍。
支持中國四大名著~
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崔判官的再三囑咐,太宗皇帝謹記於心。還陽之後,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冥府孤魂。榜行天下,著各處官員推選有道的高僧,上長安做會。那消個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唐王遂著魏徵與蕭星、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這位大德行者會是誰呢?
玄奘法師。
次日,三位朝臣,聚眾僧,在那山川壇裡,逐一從頭查選,內中選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這位高僧頗有來歷,他自幼為僧,出孃胎,就持齋受戒。他外公見是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他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小字江流古佛兒,法名喚做陳玄奘。也就是我們說的唐僧。
當時三位引至御前,拜罷奏曰:臣星等蒙聖旨,選得高僧一名陳玄奘。太宗聞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學士陳光蕊之兒玄奘否?江流兒叩頭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用心再拜明僧,排次庠黎班首,書辦旨意,前赴化生寺,擇定吉日良時,開演經法。
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遂到化生寺裡,聚集多僧,打造禪榻,裝修功德,整理音樂。選得大小明僧共計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諸所佛前,物件皆齊,頭頭有次。選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黃道良辰,開啟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陸大會。
有了魏徵的引薦,玄奘成了壇主。眾所周知,《西遊記》講的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那麼這場水陸大會和西天取經有什麼關聯呢?
取經由來。
光陰拈指,卻當七日正會,玄奘又具表,請唐王拈香。此時善聲遍滿天下。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后妃國戚,早赴寺裡。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
正當玄奘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時,觀音菩薩變化成一個醜陋的遊僧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出此狀況,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太宗命令擒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太宗道:你可記得麼?菩薩道:我記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臺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臺,遂踏祥雲,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託了淨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執著棍,抖擻精神。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那菩薩祥雲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當即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就去那寺裡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
一場聲勢浩大的水陸大會,在觀音菩薩......
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成功的原因
因為這是天意,註定的.當然少不了孫悟空的絕世武功和絕頂的聰明以及唐僧的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