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工匠精神?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如何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於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職業,而是當作事業,不僅僅把工作當成獲取報酬、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了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們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生產出一流的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種寶貴的職業精神需要職業學校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進行系統闡述引導,並在具體的實習實訓操作中得以強化訓練,同時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發揮企業育人的主體作用。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總會想到瑞士的手錶、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於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持,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名牌輩出。據報道,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企業長壽的祕訣是他們都在傳承著寶貴的“工匠精神”,大多“術有專攻”,立足本行,心無旁騖,在某一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3

在我國,企業“短命”現象並不少見,雖然我們具有“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但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成了許多人的工作生活態度。在這種文化氛圍裡,“工匠精神”的沒落和消亡在所難免。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自身的這種職業態度勢必對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企業必須轉變觀念,致力於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國際名牌,並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環境,主動承擔教育人的重任。長期以來,職業學校形成了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學生餬口營生的辦學理念,重“傳技”,輕“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綁架”技能大賽,忽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職業學校要轉變辦學理念,修正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改革,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儘快補上“短板”,走出過於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而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開花、結果,進而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蝴蝶效應”。

4

培育“工匠精神”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全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在制度層面上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無憂鑽研,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匠人”,此乃民族的希望所在。

中國企業應該怎樣培育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之中,把“工匠精神”奉為產業靈魂。

1、注重工匠培養。

工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於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注重工匠培養,也就是注重人才培養。建築行業專業門類眾多、人才需求量大,培養工匠的條件優越、潛力巨大,企業應根據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發展目標,著力打破業內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難、產業技術工人匱乏、缺乏職業經理人和專業管理團隊的“瓶頸”,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在廣攬人才的同時,有計劃地選擇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中青年骨幹到高等院校、知名企業集中學習、培訓,造就一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精明能幹的複合型和創新型高級技術人才,注重培養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技術型、科研開發型高級人才。可以預見,通過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引領,建築業必將迎來工匠雲集的黃金時代,實現行業發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養。

“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用心、踏實、專注的氣質和認真敬業、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可否認,在建築行業,一些企業對“工匠精神”認識有缺失、有偏頗,在工程建設中急功近利、缺乏對質量細節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導致建築工程存在質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見的質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損害了行業形象,讓“工匠精神”迴歸成了行業在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呼喚。因此,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對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視,讓行業從業人員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可貴,切實轉變觀念,把事業當作責任、把職業看成是“天職”,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認真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質精品。只有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一絲不苟、對完美孜孜追求,建築施工企業和建築工人才會在建築事業的天地中,有勞動成就和人生價值的獲得感。

3、注重能力培養。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應該認識到,提倡開放、創新、創造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結合。建築施工企業要緊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全力驅動創新,走在前列。在創新過程中,高度重視、建立和發揮好技術中心的作用,推進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開發關鍵性、前沿性技術,加大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長效機制,推動建築業向產業現代化、施工綠色化、建築工業化、管理信息化、技術標準化和人才隊伍專業化發展。

4、注重環境培養。

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工匠的沃土。

一是在生產一線鼓勵技術工人總結實踐經驗,發明勞動小工具、鑽研施工小竅門等,營造“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敬業氛圍;

二是重塑和推廣“師帶徒”的傳統育人模式,通過師徒傳習將優良品行和精湛技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事業後繼有人;

三是要通過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評選等活動,挖掘和發現建築業技術匠人,並擴大培養教育的範圍,造就大批能工巧匠;

四是健全和完善技術工人專業培訓、等級認定、業績考核的長效保障機制,使工匠在企業安心樂業;

五是不斷改善和提高技術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獎勵措施,真正使技術工人在企業受到尊重。

如何發揚工匠精神以及發揚工匠精神的意義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弘揚工匠精神的意義何在?如何弘揚工匠精神?

李克強總理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精神。是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極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質從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其次是一種追求。是工匠們以質取勝的價值取向,以及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無比執著的職業追求。再次是一種品質。是工匠們執著於產品和品牌,鍥而不捨、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品質。最後是一種氛圍。是全社會對工匠們的敬意,以及相應較高的社會地位。工匠精神的提出,對於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為什麼要弘揚工匠精神

第一,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需要。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方向和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把握了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特點,順應了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點明瞭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追求完美、耐心專注、一絲不苟、不走捷徑的工匠精神的引領作用,才能更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當前,許多行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但中高端產能嚴重不足,生產與供給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中高端需求。由於無法在國內買到高質量的產品,大量購買力流向國外。與此同時,國內大部分商品卻在進行低質低價式的競爭,既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更不利於技術創新與行業進步。這就需要弘揚工匠精神,讓企業對質量精心打磨,對品牌精心呵護,讓職工對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三,是加快轉型升級的需要。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科技含量不高,發展日漸乏力,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任務越來越緊迫。這就需要弘揚工匠精神,通過科技創新與技術創新推進製造業的質量升級、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真正實現從量到質、從速度到效益、從舊動力到新動力的更迭轉換。

第四,是從物的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轉變的需要。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但是人的現代化總是滯後於物的現代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關鍵在於用“利器”的人。現在影響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不是物,而是人。這就需要弘揚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去推進人的現代化,去培育善用“利器”的人。

如何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第一,教育先導。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源頭培育。要通過學校教育,從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要強化職業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學生在錘鍊技能的同時,將“創新基因”深植於心。要加強企業的職業培訓,構建科學合理的技術工人培訓體系,通過系統的、專業的、全方位的員工培訓,有目的地提升職工技能素質,使之真正成為能做事、會做事、做好事,並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

......

工匠精神是怎樣煉成的

逗在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人眼中,職業教育始終難登‘大雅之堂’,職業院校的學生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失敗者’。地溫州市甌海職業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單克勝對此深有感觸。 他認為,重拾逗工匠精神地,當務之急是重拾職校生的自信,點燃他們內心積極向上的火花。

單克勝告訴記者,甌海職專位於城鄉結合部,70%以上的生源來自農村,招進來的學生中考成績的跨度高達400多分。生源的複雜意味著成才需求和成才路徑的多元。為了實現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地的教育理想,學校構建選擇性課程體系、搭建多元平臺,充分挖掘學生潛能,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逗只有讓職校生學有所長,才能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業有所攻、業有所成。地單克勝如是說。

正如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教育工作部長麻來軍所言:逗保障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滿足學生技藝習得的成就感,應當成為職業學校培養‘工匠精神’的基石。地

重溫工匠傳統,重拾工匠文化

有統計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這些企業長壽的祕訣在於傳承了先輩寶貴的逗工匠精神地。採訪中,校長們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要讓逗工匠精神地在職業教育中逗紮根地,就要重溫工匠傳統、重拾工匠文化。

逗‘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於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地基於這樣的思考,杭州市中策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高志剛認為,最好的途徑是推行現代學徒制。逗學校要和水平一流、有社會擔當的企業深度合作,讓名家大師和能工巧匠與學生建立師徒傳承關係,重視‘默會知識’,重視情感態度的影響,以此激發學生對行業、企業、崗位的嚮往之情。地

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賀陸軍對此深表認同:逗培養‘工匠精神’,既要培養學生內心篤定而精於細節的習慣,也要錘鍊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韌性。而基於真實的工作環境、任務和規則下的企業輪訓是培養學生精於細節、嚴謹專注的好方法。地早在2012年,學校就開始實施逗工學交替、三環遞進地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每學期都要到企業輪訓一個月,在此過程中,學生對工作多了一份韌性,對職業多了一份敬畏。

而在單克勝看來,培育逗工匠精神地,就是要讓學生在文化的傳承中獲得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他坦言,當今社會不少人對工匠有著片面的認識,認為慢工出細活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這個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時代。逗其實不然,重拾‘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凝練和沉澱,更是尋回浮躁社會所缺乏的一份堅守。地單克勝說。為此,學校有意將省級非遺項目——甌菜引入校園,請進甌菜大師逗傳金送寶地。逗甌菜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燦然的民俗文化,很多技藝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通過師徒結對的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技藝傳承的使命感,更在無形之中淬鍊了學生的‘工匠’之心。地單克勝說。

將逗創新基因地植入學生腦中

日本馬桶蓋為何會走俏中國看逗消費者不信任‘中國製造’,歸根結底是產品質量問題。中國製造業整體上處於低端、粗放的狀態,自主創新能力弱,簡單的‘拿來主義’‘山寨’形象揮之不去,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工匠精神’的迴歸。地麻來軍一語中的。

逗智慧型的匠人,不僅僅要有專業本身的技術創新,更要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問題,保持與客戶需求同一頻道。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不能只盯著技術技能,學生的創新、服務意識的培養,也要同步跟進。地高志剛說。

逗工匠精神不是因循......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1 所學專業是什麼2 所學專業的高水平如何描述3 自己怎樣達到高水平

什麼是工匠精神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問題是我所理解的工匠之心是懷著敬畏之心把一個簡單工藝重複成千上萬遍而產生精純。去故宮博物院看看元青花什麼樣。唐英監管下宮廷造辦處做出來的東西什麼樣。一年時間基於人家的CM做個rom,還吹什麼顛覆。請不要侮辱工匠。他們也許沒有創造力。但他們知道什麼叫祖師爺。他們懂什麼是本分。

企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應該具有如下特徵: (1)工匠精神的表現,對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作,對產品的質量、性能的追求永無止境。 (2)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要求製造者不是”製造“某一件產品,而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心態。比如我製造一個汽車,不是符合了國家質量要求就可以,而是,這個汽車一定是世界上最省油、最耐用的企業的這種精神。

如何理解和弘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核心內涵是:創新。

弘揚工匠精神的方法:

1、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源頭培育。要通過學校教育,從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要強化職業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學生在錘鍊技能的同時,將“創新基因”深植於心。

2、著力開闢優秀技工的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評價機制與優秀技能人才獎勵制度,大力評選表彰傑出技能人才,樹立工匠精神先進示範,經濟上要有保障。

3、營造環境。

4、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創新精神。創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只有把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才能有效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如何推動踐行“工匠精神”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各種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藝創造過無數奇蹟。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們代表著敬業、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工匠精神是將心注入工作中,當全身心投入、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忘我工作的時候,便可調動本能的力量,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

工匠精神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穫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

工匠精神是一種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理念。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遠在改進,把每一個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不厭其煩地改進產品。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還可以從瑞士製表匠身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裡,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錶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在日本,東京“壽司之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後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鐘,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在這裡,食客們吃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複以期達到新巔峰。

2015年,任正非給華為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學習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曾紅遍朋友圈。在這封郵件裡,任正非明確表達了他對工匠精神的態度,他認為,所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網上曾流傳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再看兩組統計數據:其一,歐洲、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競爭相對激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達8.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其二,在福布斯(Forbes)“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共100個品牌),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單——“201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中,中國卻有十幾家企業進入了100強。

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企......

個人層面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在心態方面要靜的下來,專注於一反面。在能力方面要自己鍛鍊自己,。最後要耐得住寂寞啊。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培養工匠精神?
國家怎樣培養創新精神?
工匠精神指什麼?
怎樣培養健全的人格?
怎樣培養寶寶的注意力?
怎樣培養高貴的氣質?
怎樣培養嬰兒獨立睡覺?
怎樣培養成創新型人才?
怎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