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禒。(《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後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文言文的什麼意思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本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原來。

①草木的根.《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

②樹木的幹.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搖其~以觀其疏密.”

③根本;基礎.《齊桓晉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

④指農業.《論積貯疏》:“今背~而趨末,食者甚眾.”

⑤本源;根源.《原毀》:“為是者有~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⑥依照;依據.《圖畫》:“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損而潤色之.”

⑦堆原,考察.《伶官傳序》:“抑~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⑧本來的,原來的.《孟子?魚我所欲也》:“此之謂失其~心.”

⑨本來;原來.《愚公移山》: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孔雀東南飛》: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⑩本錢.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相侔,則沒為奴婢.”

⑾這裡的;自己的.《採草藥》:“用芽者自從~說.”

⑿版本;底本.《活板》:“已後典籍皆為板~.”

⒀臣下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獄中雜記》:“是無難,別具~章.”

⒁株;棵.《漢書?龔遂傳》:“令口種一樹榆,薤五十~蔥,一畦韭.”

⒂書籍的一冊.《活板》:“若止印三二~,未為簡易.”

古文中的並字都有什麼意思

“並”為簡化字,並、竝(並)均簡化為並,故並字原義分為二類。

一. 同“並”

1.兼、合。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並天下。”

《國策·魏策一》:“專心併力。”

2.同、齊。如:併發症

《後漢書·鄭玄傳》:“比牒併名。”李賢注:“併名,謂齊名也。”

3.競。

《漢書·賈誼傳》:“高皇帝與諸公並起。”

4.通“屏”,屏除。

《管子·霸形》:“並歌舞之樂”尹知章注曰:“並,除也。”

《弟子職》:“既徹,並器,乃還而立。”注:“並,謂藏去也。”

二.同“竝、並”

相挨著,一齊。如:並肩作戰

《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

比上、齊等。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禹。”

猶言“連”,如:並此而不知。

《聊齋志異·促織》:“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

並且。

用於加強否定語意。如:並不、並非、並未、並無。

通“傍”。挨著。

《史記·秦始皇本紀》:“並陰山至遼東。”張守節正義:“傍陰山至遼東。”

狼乃止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釋義:狼停止了它的動作(如腳步或進攻等)

出自蒲松齡的《狼三則(其一)》。

【原文】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看,窺視)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裡。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退);及走,(狼)又從之。屠無計,默唸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懸諸樹而蚤(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即徑歸。昧爽(拂曉,黎明)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因有所顧慮而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革(皮)價昂,直(價值)十餘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禍患)之,亦可笑矣。

【譯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屠夫賣肉回來,天色已經晚了。在他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匹狼。狼不斷的窺視著屠夫擔子中的肉,嘴裡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夫走了好幾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於是就拿著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要把狼嚇跑。狼看見了屠刀,一開始被嚇了一下,往後退了幾步,但是等到屠夫轉過身來繼續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於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擔子裡的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等明天早上再來取肉。於是屠夫就把肉掛在鉤子上,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吊死在樹上的人,於是感到非常害怕。焦慮地在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隻死狼。(屠夫)擡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狼的嘴裡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已經刺穿了狼的上顎,那個形狀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鉤。當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一張狼皮價值十幾兩銀子呢。於是屠夫就得到了這張狼皮,發了一筆小財。爬上樹去找魚鉤,狼的遭遇也不免太可悲了!

文言文的又是什麼意思

yòu

① <副> 再;還。《愚公移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② <副> 更。《遊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③ <副> 卻。《漢書·賈誼傳》:“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到達 的古文是什麼?

至,如:“平之軍中,即斬噲首”

之,之國,即回到自己的封國。

“到”和“達”不常用於到達的意思。

相關問題答案
歸在文言中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者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剗被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除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亡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吾子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的比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謂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淨值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