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補短板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提出去槓桿,補短板是什麼意思

“去槓桿”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以既主動、又穩妥為要義的。具體來說,就是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以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並舉、以可控方式和可控節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槓桿問題。總之,“去槓桿”是以短期陣痛謀求長遠健康發展,註定要面對種種挑戰和考驗,但也是不可迴避的必由之路

近來,“去槓桿”一詞在經濟界大熱。從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與專家探討“去槓桿”的方法論,到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判斷中國當前已進入“去槓桿”階段,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槓桿”與“去產能”“去庫存”一起列入明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都表明中國經濟正在加快“去槓桿”的進程。

經濟意義上的“槓桿”,通俗理解為“四兩撥千斤”,即通過借債,以較小規模的自有資金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地方債等,都是加槓桿的行為。適度加槓桿當然有利於盈利,但如果槓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還債的壓力就會反過來拖累發展。

槓桿化還具有明顯的順週期特性,經濟向好時能帶來更多收益,經濟向下時則蒙受更多損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對發達國家過度槓桿化的當頭棒喝,也使每一個經濟體從多年依靠槓桿發展經濟的陶醉中清醒過來,私人縮減消費信貸、政府削減公共開支、金融機構收斂衍生工具,開始了艱難的“去槓桿”進程,至今還沒有結束。

眼下,我國債務槓桿主要表現為,一是總體負債率不高,但是企業債高企,且增速驚人;二是政府債務總體不高,但是地方債相對較高,在財政收入不振的情況下,巨大的總量和高昂的成本將令地方政府難以承受。這種債務增長趨勢給金融系統帶來巨大的風險,如果繼續攀升,下一步很可能引發局部性、地方性甚至系統性、全國性金融風險,必須主動防範、未雨綢繆,把防控關口前移。

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槓桿”,對此已達成高度共識,關鍵是方法選擇。一定要看到,“加槓桿”和“去槓桿”都是雙刃劍,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須以既主動、又穩妥為要義。

“債務/GDP”是檢測槓桿率的公式,決定了“去槓桿”的兩種方式。要麼,從減小分子下手,用“擠”的辦法硬性削減債務,但普遍認為這種手段過於剛猛,可能造成GDP下行壓力更大,槓桿率反而相應上升;要麼,從擴大分母下手,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以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並舉、以可控方式和可控節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槓桿問題。後一種方法顯然更加穩妥和根本。例如,通過抑制過剩產能釋放一部分債務風險,騰出的資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以彌補壓縮帶來的增長和就業壓力;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規範資本運行,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槓桿率;加快推進和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尤其強調法治化運作,保護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和收益權利,等等。總之,“去槓桿”是以短期陣痛謀求長遠健康發展,註定要面對種種挑戰和考驗,但也是不可迴避的“療程”。

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一是補短板,短板指什麼

“短板”一說,源於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子。補上短板,意味著中國經濟將實現更具前景的躍升,獲得更可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雖然實現了世所罕見的偉大成就,但不可否認,在經濟巨輪快速前行的過程中,某些發展中的短板問題逐漸暴露,這些短板日益明顯地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國,雖是人口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製造業大國但難說就是創新強國,在某些科技前沿領域,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就全國而言,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仍然明顯,而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其現代化水平儘管取得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舊是“望其項背”。

短板不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短板補齊,中國經濟就會迎來更為廣闊的前行空間。

當前我國將如何大好“補短板”殲滅戰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5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總結2015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部署2016年經濟工作,重點是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貫徹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經濟  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大局總體穩定。今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誌著“十二五”規劃可以勝利收官,使我國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同時,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國內外條件變化,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會議認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堅持辯證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做好工作,就能順利過關。必須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註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註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註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註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會議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

如何完成中國經濟發展“五大任務”

通過以下方式完成中國經濟發展“五大任務”:

1、一手去產能,一手降成本

2、選準補短板的突破口

3、宏觀調控助推供給側改革

4、統籌好穩增長與防風險

如何理解2016年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

簡單的理解就是從產業結構規模的角度,從數量規模上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比如淘汰落後產能。原因是中國的企業同質化嚴重,龐大的企業數量造成惡性競爭比如低價競爭。

去庫存

巨大的企業數量和生產規模,當市場需求不能滿足產能擴張時,導致庫存積壓,庫存過高擠佔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入能力,所以要去庫存。

去槓桿

企業通過財務槓桿,比如企業為了擴張,但是本身有沒有那麼多的現金,就通過銀行借債來擴大生產,這就是財務槓桿的本質,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遇到的經營問題導致未來現金流入出現問題,這個時候還利用財務槓桿發展,企業就會嚴重透支,上升的金融層面,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降成本

是企業借錢的成本太高了,同時也指企業的運營成本,比如稅費、社會責任比如各種保險等使得企業運營成本過高。

補短板

簡單的理解就是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各種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高新技術產業和公司就是一高人才和技術的,所以要補充,比如2015年再提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國製造2025等,都是從人才、技術的角度為中國經濟輸血。

面對經濟下行的趨勢,十三五關鍵應對措施有哪些

一.正確認識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採取堅決、果斷的應對措施: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基礎設施的大建設、對外出口的蓬勃發展以及居民吃、住、行排浪式大消費的開拓,中國經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這一切僅代表過去,如今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及發展階段的改變,中國經濟出現了較大幅度地下滑,拉動經濟運行的投資、出口、消費都不同程度地收縮,企業生產價格指數連續50個月下行,鐵路貨運量連續幾年負增長,今年有二位數擴大的趨勢,大批中小企業、奢侈品店,中高檔餐館、超市、小商鋪倒閉歇業,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經濟衰退、企業倒閉會快速蔓延,極大地破壞生產力,危及人們的就業。政府的決策層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麻木不仁,嘴上吐GDP,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大刀闊斧地全方位進行改革,以合理收入分配、促進全社會各階層的升級消費、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振興來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千方百計地止住經濟的不斷下滑。

從投資來看今年的形勢很不樂觀,由於拉動中國經濟的兩個最大發動機房產和汽車排浪式消費已進入了發展後期,低層次的產品供給相對過剩,今年出現了銷售不暢,使得這方面的投資與生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加上其他工業領域、出口企業一般的產能都過剩,企業不願意再投資,因此今年的投資減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政府的債務已達到了GDP的230%,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地搞基本建設投資來拉動經濟。對出口來說,形勢也不好,今年1-9月份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了8.1%,其中出口下降了1.9%,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國際需求持續低迷、出口企業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產業和訂單轉移到了東南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所致.對消費來說,由於投資與出口不同程度下滑,顯得消費拉動GDP的比重相對上升(並非消費蛋糕做大主動性地改變了經濟結構,電商的消費增長也是擠佔了實體店的消費市場所致),一般來說,經濟規模縮小,消費不可能上升,一是企業的生產性消費會大幅下降,二是企業效益差了或者倒閉了,一部分工人被減了工資,另一部分工人則完全沒有了收入,居民的終端消費是不可能逆市增長的。

三駕馬車累了,跑不動了,中國經濟該怎麼辦?向何處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中國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的情況下制定了宏偉的奮鬥目標,題目確實很大、很難,但我們不能退縮,必須認清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形勢,找準問題產生的根源,集思廣益拿出對策、殺出一條血路,制定出改革的關鍵性措施,確保宏偉目標的實現。

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性改革舉措:

1.五年發展規劃就象是一個國家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運行的操作指導書,編制出接地氣的十三五發展規劃,讓人們知道有勁往哪裡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高端製造業、先進服務業與科技、教育、醫療、居民消費門類、檔次等都是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努力追趕的方向,國家要和老百姓講清楚,中國經濟遇到了什麼麻煩,原因在那裡?怎麼樣進行彌補?今後應當發展什麼?限制什麼?補什麼短板?調什麼結構?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居民消費因種種原因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過低,美國是70%,政府也不大幹預市場,中國不足40%,在改革開放初期,大家缺少第一桶金的時候,居民儲蓄率高是中國發展的紅利,但到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隨著各行各業的產能提升,企業的經營者也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儲蓄率再高就不對了,供需失衡經濟無法可持續發展;二是正確的宏觀調控缺失,大家象股市“搶”錢那樣,一哄而上高負債重複投資、盲目發展,發展質量和效率低下,自身底子不厚一遇到風吹草動就玩不下去了。現在......

供給側改革和經濟什麼關係,求大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戰略重點,其目的是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新經濟運用新技術、提供新產品、需求空間大、環境汙染小、就業機會好、經濟效益佳,是有效供給的重要體現。

李總理多次談及“新經濟”,要求政策向新經濟傾斜,希望中國經濟藉此走過轉型陣痛期、實現提質增效與行穩致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加快發展新經濟”。發展新經濟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諧統一。在文字上,前者強調結果與目標,後者強調手段與過程,實際是一體兩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五大任務都有利於發展新經濟,但在影響路徑、影響程度方面有所不同。下文分類探討五大任務如何催生新經濟,並提出若干建議。

一、五大任務催生新經濟的不同路徑:

1、降成本、補短板:直接服務新經濟: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需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財務成本、電力成本、物流成本,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這些措施既有利於發展舊經濟,也有利於發展新經濟。會議還要求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這些措施更是為新經濟量身打造。

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舉措,商事制度改革是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突出案例。過去兩年多時間,我國不斷降低工商登記難度,採取註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多證合一”、取消經營範圍限制等改革措施,探索實施各類經營許可證負面清單管理,結果是新登記企業數量屢創新高,為新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比2014年提升20%,遠高於改革之前的6900家。在此基礎上,2016年1-4月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3.1%,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減稅能夠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盈利,提高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對於尚處成長階段、未能達到規模效益的新經濟尤其有利,是促進新經濟發展的強力武器。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減稅主張,不少人認為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供給學派,供給側和供給學派在文字上的相似性加深了這種印象。

實際上,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主張輕徭薄賦。兩千多年前《管子·權修》就提出“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孟子·盡心》提出“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荀子·富國》提出“輕田野之稅……如是則國富矣”;唐朝李翱《平賦書》提出“輕斂則人樂其生,人樂其生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地有餘利,人日益富”,實際與供給學派的拉弗曲線之說並無二致。

實踐方面,中國曆次盛世均與減稅有關。漢朝“文景之治”時,將田租減半,降為三十稅一,並將算賦由120錢減為40錢。唐朝“貞觀之治”時,把租額由以前的每百畝3石減為2石,並對徭役徵發非常節制。清朝“康乾盛世”時,多次普免全國一年錢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張減稅,實際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再次運用與發揚光大。古代沒有社保制度,自然沒有社保繳費。如今有了社保制度,社保繳費成為廣義稅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包含公積金在內的社保繳費相當於工資的60%左右,在國際範圍內屬於最高水平,相當於北歐五國的3倍,G7國家的2.8倍,其他金磚國家的2倍,東亞鄰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的4.6倍,具有巨大的下降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併“五險一金”,可謂切中肯綮。

2、去產能、去槓桿:釋放資源發展新經濟:

舊經濟當中,既有仍能持續發展的部分,也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後者由於供給過多,產品價格處於低位,庫存高企,企業效益惡化,自身造血能力差。為了維......

論述“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補齊哪些方面的短板

自召開以來,五中全會就受到了來自世界的關注。此前日本時事社報道稱,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追求穩中求進,“十三五”規劃如何設定經濟增長目標舉世矚目。“十三五”規劃將如何開局?五中全會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成果?對此,10月29日下午,海外網邀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做客視頻訪談節目,就國內外輿論對五中全會的關注焦點進行了解讀。 五中全會會議公報稱,全會高度評價“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卞永祖也認為,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時至今日,“十二五”規劃的許多目標已經超額完成,我國經濟整體的實力得到很大提升。”他還談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五年”,也是最後衝刺期,“十三五”也將繼承“十二五”的發展思路,並將更加強調民生的改善。 法國回聲報也密切關注五中全會,日前該報發表題為《中國的規劃》社論強調,中國穩定地繼續其發展道路,符合世界的利益。預計中國今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為32%,中國的投資佔全世界投資總額的30%。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中國經濟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談到“十三五”規劃在世界範圍內的意義,卞永祖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擁有著許多國家沒有的投資實力,中國推行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戰略,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非常大的利好;而“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將拉動中國內需市場,對世界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針對五中全會深入分析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卞永祖認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而“十三五”也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衝刺階段。“我們會在民生上大作文章,在一些諸如城鄉差距、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問題上取得更多的突破。” 五中全會發出的公告稱,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老百姓最關注的民生改善問題,卞永祖表示,民生是政府的大事。拉動內需必須要首先提高社會保障。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等民生工程終能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教學當中存在哪些短板,該如何補短板

短板”一說,源於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子。補上短板,意味著中國經濟將實現更具前景的躍升,獲得更可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雖然實現了世所罕見的偉大成就

擴大有效供給要補哪些短板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範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推進供給的結構性調整,即通過創新供給結構引導需求的結構調整與升級。中國經濟面臨三大結構調整,即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和增長方式結構的重大調整。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經濟補短板是什麼?
國民經濟一元化是什麼?
中國花道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經濟硬著陸是什麼意思?
中國隊旗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的意思是什麼?
中國的最高學位是什麼?
經濟大氣候是什麼意思?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