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科舉制度?

General 更新 2025-01-16

如何評價科舉制?

隋唐建立科舉制,適應了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趨勢,為庶族參政提供了條件,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為繁榮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的專制統治。清末,科舉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阻礙了新型人才的成長。

如何認識和評價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一)積極作用

1、科舉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各地書院及各種鄉村私塾不斷髮展。

明清時期,“科舉必由學校”,各類學校就更加發達了。 明朝南京國子監學生多達 9000人,是15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最高學府。 清代府、州、縣學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縣學及私塾的學生,大概有上百萬人。

科舉極大調動了廣大學子的學習積極性,對形成中華民族刻苦學習的優秀傳統發揮了重要作用。讀書人數的增加,學校教育的發展,導致對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的需求量也大為增加。書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術的發展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造紙技術的提高,使各類書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廣泛流佈,這樣就大大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2、科舉明顯地推動人才的選拔,提高 整個官吏集團的文化水平與素質 。

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以提高官員的素質,科舉選拔的仕人雖然有個別敗類,但多數以“修齊治平”為己任,更不乏政績顯赫者。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3、科舉有利於國家政治的統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

科舉則是向社會各階層開放,允許普通士人和官員都可以自願報名,這就擴大了選舉範圍,使封建地主階級的選舉制度能夠發揮更大的效力。科舉制度把考試和考核結合起來,通過分級考試,層層挑選,擇優錄取,考試方法比賽完備,它為廣泛網羅人才,保持社會的穩定,以至對於社會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科舉促進儒家文化的傳播,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與道德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 ,科舉制度是知識分子和佔統治地位文化的連接點。 科舉規範了廣大士人學習和修養的內容,有利於促進思想的統一。在中國廣闊土地上,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科舉對各民族之間使用不同方言的漢族之間共同使用漢語文,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促進了祖國的統一,各民族的融合。

4、對國外選官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科舉制度在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選拔官員制度,因而對東亞許多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日、朝、越三國模仿中國設立科舉制度,各有特色,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但對於三國儒家文化的傳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積極的作用。

中國的科舉制度不僅東傳日本、朝鮮、越南,而且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產生過重要影響。 16世紀以後,許多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紛紛將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到西方。

曾任美國聯邦人事總署署長的艾倫 ?坎貝爾教授來華講學時曾說:“當我接收聯合國的邀請來中國講授文官制度的時候,我深感驚訝。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及文官制度時,都把它的創始者歸於中國。”

(二)消極作用

總的說來,在科舉制實行的前期,其進步作戰較期突出。而後期消極作用較突出。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四點:

1、 用科名羈糜人才,統治人民思想。

科舉制將教育和做官直接聯繫起來, 以科名榮譽 , 令天下讀書人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 使舉人貢士以上安富尊榮,效忠君上, 這就造成中國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讀書人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頭苦讀。在“功名”二字的利誘下,不再關心國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了,他們俯首貼耳地服從封建統治者的一切安排。

唐太宗曾經私自登上宮殿正門,看見進士們魚貫而出,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八股文體,嚴重束縛了思想。

特別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範......

簡要評價科舉制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大著登臺閣,小者任郡縣”;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繫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積極影響:(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如何認識和評價科舉制度

前期為封建統治者提供大量的官員,壯大封建勢力,同時也成為了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道路!後期弊端百現,制約新思想的發展。總之要一分為二的看待科舉!

如何評價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6)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

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憨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蹟。

如何評價明朝科舉制度?

明朝實現八股取士,是明清統治者加強專制統廠的重要措施。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   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究實際問題。考中做官後,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

英語四級怎麼能考過啊 5分

如題,問的是考過,就介紹下歪門邪道啦.如果你是比較懶的那種人,建議你專攻聽力和閱讀理解,這兩項分數比例佔的多,而且只要平時多練下注意下,很容易提高,單詞的駭,想背就背,背不下來就算了,反正總分值也只有十五分,猜也會猜對幾分啊.作文就多注意下模板,考前只看模板.在以後的應用中,注重的是口語和閱讀寫作,這些方面做好了,和背很多單詞效果是一樣的.

如果想要系統學習,還要看語法和單詞,發音詞彙量的增加對閱讀和寫作什麼全都有用.多做下歷年的試題.一個字,練.

聽力:VOA和BBC的電臺或是網上有的下載文件.

閱讀:報刊和全真仿真試題.

單詞:試題和詞典.

寫作:模板,範文的學習.

基本OK啦~

其實四級比較容易的,加油啦~

你是怎樣看待中國的科舉制度的?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作者:李永軍 1905年9月2日,實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由光緒皇帝下詔廢止。但科舉的影響並未從此消失,對它的是非得失,許多評論失之偏頗,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應該如何評價它呢?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一種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別的制度所取代,說明它本身的優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當時先進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兩漢時期,中國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漸完備,如何選拔人才,統治者起先採取的是徵辟、薦舉的辦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級以至中央政府推薦人才,被推薦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推薦的標準是門第高貴,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為九等進行品評,但主要根據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幹都是次要的。主持品評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因此從東晉到南北朝,北方的崔、盧、王、謝,南方的朱、張、顧、陸,這些名門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連皇帝老子也要退讓他們三分,這種門閥政治造成貴族與平民之間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堵塞了平民百姓中優秀人才的晉身之路。隋朝以後實行科舉制度,開科取士,“十年窗前勤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讀書科舉進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做官權利的局面,國家選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廣闊的天地,而且一個人中了舉人、進士,改變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勵了十個人、一百個人勤奮讀書,對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也是有好處的。唐和兩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巔峰的時期,也是科舉制度逐步完備的時期,當時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就有科舉制度的一份功勞。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者起先不懂得科舉的作用,後來有所認識,也加以恢復使用。明太祖朱元璋雖然自身沒有多少文化,但很瞭解實行科舉有利於鞏固他的統治,即位之後很快開科取士。清朝統治者也是這樣。 經世致用含華咀英 從整個封建社會來說,讀書人不敢談經世致用的時間是不長的,因此,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科舉考試,也大都不是脫離實際的。 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的那一科,考試題目有五百八十六字之多,最後幾句說:“天變至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習浮,國計殫而兵力弱,荷澤未靖,邊備孔棘,豈道不足以御世歟?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歟?”題目毫不隱諱地指出了國家的嚴重情況,要士子們出謀劃策,化解危機。 清光緒壬寅科(1902年)福建鄉試(考舉人),主考官是閩浙總督許應騤。這次出了三個題目:《漢唐宋開國用人論》、《勾踐焦思嘗膽論》、《子貢使外國論》。第一個題目評論歷史,有古為今用的意義。第二個題目很有現實意義,當時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中國一敗塗地,慘遭割地賠款的屈辱,提倡發揚勾踐臥薪嚐膽的精神,誓雪國恥,這和形勢結合得多麼緊密。第三個題目很有趣,也很高明。子貢是孔子學生中善於理財會做生意的,漢朝為什麼不能派像子貢這樣的人到匈奴做生意,進行經濟交流使雙方都有利,求得邊境的長期安寧。接下來的會試(考進士),因為北京的貢院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還沒有修好,便改在開封舉行。大總裁盛宣懷出了個題目《論鐵路收歸國有》。這是當時的熱門話題,後來還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線之一。 中國的科舉,歷來是以儒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的。儒家從孔子開始,就是講經世致用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在於《論語》,如果《論語》沒有經世致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的說法。儒家學說是經過不斷改造的,每次改造都與當時的思想政治相聯繫,因此說儒家學說和經世致用脫節,是片面的。在封建社會中,讀書人不敢評論時政,這種情況也是......

科舉制的歷史地位評價是怎樣的

科舉制是選拔人才的一大進步,它為社會選拔了大批文化精英,也有力地促進了古代教育的發展,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科舉制表現出的平等精神和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對現代的人才選拔仍有積極借鑑意義。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評價科舉制度?
如何評價一則廣告?
名師如何評價一篇作文?
如何評價蘇秦和楚王?
如何評價日本傳統文化?
石國鵬如何評價袁騰飛?
如何評價宋慶齡?
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如何評價楊洋?
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