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成功的根本原因?
劉邦為什麼會成功
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於亂世,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我國曆史上強盛的漢王朝。劉邦之所以成功,我認為與以下特點密不可分: 1、為草莽卻知人善任 劉邦一介草莽,在亂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寶座,劉邦自我總結原因:“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跟過項羽,但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而劉邦知人善任,終獲成功。 2、是無賴卻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苟富貴,毋相忘”等是許多將領蠱惑眾人起義的口號,但更多將領心胸狹隘,事後翻臉不認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劉邦一個無賴之徒,卻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每次打了勝仗,都毫不吝嗇封賞,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手下的人故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卻收放有度 劉邦攻入咸陽,進入了阿房宮,見宮室裡聲色犬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單是美女就有幾千人。就想住下來盡享後宮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萬萬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劉邦遂聽從勸告,還軍霸上。劉邦對王宮裡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慮到時機不對,便忍住慾火,對一個好色之徒而言,實屬不易。 4、性傲慢卻從諫如流 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名士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馬上得天下,但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面有慚色,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雖是粗人,性情傲慢,卻不是魯盲無知之人,別人說的有理他能虛心接受,忠言雖逆耳,但他能廣納良言,得以興邦。 5、雖位高卻知錯能改 劉邦稱帝后開始追求享樂,在京城長安附近強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許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把它變為專供自己打獵遊樂的場所,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上林苑”。因長安附近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見很大,蕭何便上書反對,希望劉邦退“林”還耕。劉邦十分惱火,把蕭何送到廷尉處治罪。大臣王衛尉挺身而出,為蕭何爭辯。王衛尉言語激動,珠連炮般地向劉邦發難,劉邦越聽越覺理虧,便釋放蕭何,並親自向其賠禮認錯,堂堂大漢開國皇帝,竟向臣子賠禮道歉,這種精神,深值我們後人學習。 6、短學問卻富有遠見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蕭相國死了之後,誰可接替,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又問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有智謀但決斷力差,周勃雖不善言詞,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後來的事實證實劉邦的先見之明場大漢江山能不被呂氏篡奪,周勃和陳平功不可沒。可見劉邦雖短學問卻很有見識,能識人,有遠見。 劉邦起兵之初,勢力、人氣、威望、氣勢、勇猛均不比項羽,卻憑藉識才、隱晦、忍讓、智謀、堅韌等特點最終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終成王業。現在我們品之尚覺餘猶未盡,其身上可學之處多矣。
楚漢爭霸,劉邦最終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劉邦善於發掘人才,而項羽驕傲自滿,外加項羽只靠武力
秦亡後,鴻宴時,項兵四十萬,劉兵僅十萬;論到“勇、悍”方面,劉邦又不及項羽,在劉、項鬥爭中,劉邦又屢被戰敗,為什麼在五年之後劉邦貴有天下而項羽慘敗自殺了呢?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就政治思想來說,劉邦較項羽進步,項羽是反動的。因為在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由領主割據的局面轉向於統一;而項羽卻要重新分裂中國,使社會回到春秋、戰國的局面中去,這就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就說:在戰國時期,“強國務攻、弱國備守,合縱連橫,馳車擊轂,介冑生蟣蝨,民無所告愬。”到了秦統一之後,本來希望“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可是事實與之相反,所以當人民苦不聊生之際,才起而發難。如果項羽要用武力把已為歷史所拋棄了的社會制度重新恢復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社會關係的發展變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的。誠如普列漢諾夫所說:“沒有一個偉大人物能夠強迫社會去接受已經不適合於這種生產力狀況的關係,或是接受不適合於這種狀況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確實不能創造歷史,所以他在這種場合移動他的錶針當然是徒勞無益的,因為他既不能把時間加速,也不能使時間倒退。”1項羽失敗的基本原因。
在當時劉邦的政治思想有什麼高明之點呢?照我看來,劉邦也是自發地參加反秦的,沒有明確、固定的政見。即使有,也不外乎摹仿貴族領主統治的政治形式。不過,他與項羽還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他的立場是屬於新興的地方階級,易於接受符合這個階級的利益的主張。例如漢三年,他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為了對抗強楚,曾一度接受了酈食其的“復辟”主張。酈食其是這樣說的:“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向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劉邦不僅接受了這個主張,而且還為立六國之後刻了印,並準備派酈食其為使,到各處進行這一活動。可是經張良反對之後,他馬上放棄了,並又接受了張良的主張。張良曾對劉邦說:“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2良的主觀意圖與文字之間,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是有較濃厚的統一要求的。劉邦接受了這樣的主張,是社會發展必然和不自覺進程的自覺自由的表現。這是劉邦獲勝的基本原因。
2.項羽與其他貴族存在很深的矛盾。本來舊貴族之間有矛盾是階級本質問題,項羽與其他舊貴族的矛盾就是由於分贓不均而發展、擴大的。其他舊貴族認為:秦亡之後,他們應該無條件的恢復故國,割據一方,不受任何干涉。可是在項羽看來,這樣做太不合理,他認為應該根據在反秦鬥爭中的表現,“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3屠咸陽之後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4的主張當然易為項氏諸將所接受,亦易為曾率軍到鉅鹿救趙,後從項羽入關的各諸侯將軍所接受。但其他舊貴族卻大不以為然了。又項羽在分封諸將為王時,表現了對其他舊貴族的歧視,如徙原魏王豹為西魏王,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等,領地不但未擴大,反比以前大大縮小。再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均因為項羽所不滿而未得到王的封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忿忿不平......
劉邦為什麼成功
1、為草莽卻知人善任 劉邦一介草莽,在亂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寶座,劉邦自我總結原因:“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跟過項羽,但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而劉邦知人善任,終獲成功。 2、是無賴卻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苟富貴,毋相忘”等是許多將領蠱惑眾人起義的口號,但更多將領心胸狹隘,事後翻臉不認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劉邦一個無賴之徒,卻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每次打了勝仗,都毫不吝嗇封賞,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手下的人故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卻收放有度 劉邦攻入咸陽,進入了阿房宮,見宮室裡聲色犬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單是美女就有幾千人。就想住下來盡享後宮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萬萬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劉邦遂聽從勸告,還軍霸上。劉邦對王宮裡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慮到時機不對,便忍住慾火,對一個好色之徒而言,實屬不易。 4、性傲慢卻從諫如流 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名士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馬上得天下,但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面有慚色,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雖是粗人,性情傲慢,卻不是魯盲無知之人,別人說的有理他能虛心接受,忠言雖逆耳,但他能廣納良言,得以興邦。 5、雖位高卻知錯能改 劉邦稱帝后開始追求享樂,在京城長安附近強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許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把它變為專供自己打獵遊樂的場所,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上林苑”。因長安附近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見很大,蕭何便上書反對,希望劉邦退“林”還耕。劉邦十分惱火,把蕭何送到廷尉處治罪。大臣王衛尉挺身而出,為蕭何爭辯。王衛尉言語激動,珠連炮般地向劉邦發難,劉邦越聽越覺理虧,便釋放蕭何,並親自向其賠禮認錯,堂堂大漢開國皇帝,竟向臣子賠禮道歉,這種精神,深值我們後人學習。 6、短學問卻富有遠見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蕭相國死了之後,誰可接替,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又問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有智謀但決斷力差,周勃雖不善言詞,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後來的事實證實劉邦的先見之明,大漢江山能不被呂氏篡奪,周勃和陳平功不可沒。可見劉邦雖短學問卻很有見識,能識人,有遠見。 劉邦起兵之初,勢力、人氣、威望、氣勢、勇猛均不比項羽,卻憑藉識才、隱晦、忍讓、智謀、堅韌等特點最終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終成王業。現在我們品之尚覺餘猶未盡,其身上可學之處多矣。
劉邦認為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你有什麼看法?
歷史上漢楚之爭,最終結局是劉邦大勝、項羽大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劉邦善於用人。 漢高祖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的失敗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我認為要成功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而人必須要有大志,不嫉妒有才華的人,要知人善任,這樣才能成功。
劉邦取得成功的外部原因 15分
1.天下大亂群龍無首
2.秦廷的內部爭鬥
3.趙高的一系列錯誤政策
4.秦始皇的暴政
5.義軍集團內的爭鬥
6.項羽的婦人之仁外加糊塗
劉邦為什麼得到天下?
=================== 是人才。如何聚人才?如何用人才?如何發揮人才作用?易中天老師總結為八個特點,分析得很精闢。古往今來,只有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實現大事業。劉邦者,用人榜樣也。值得管理者深入思考、學習、借鑑。 易中天: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於亂世,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統一王朝。劉邦的成功,除了他敢於鬥爭、善於學習、能夠在戰鬥中成長外,還因為他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能夠把一大批傑出人才團結在自己周圍。《史記高祖本紀》載,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劉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領導藝術。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會帶兵的韓信,他敢放手給兵;善於謀略的張良,在他手下能夠運籌帷幄;會弄錢的蕭何,他能放手讓他去搞錢——但劉邦真的是放開手腳用人,什麼都不管了嗎?當然不是。我總結了劉邦用人有八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 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先在於知人,其次才是善任。知人首先在於知己,其次在於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這個確實很難,而劉邦恰恰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這些下屬有什麼性格、什麼特徵、什麼長處、什麼短處,把他們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做領導不是說非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情,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 老黃: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領導的最高水平。 孔子講施政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不能動的,要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老黃:你能成為北極星嗎?你的手下願意圍著你轉嗎? 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 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看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在這支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無業宅男……但是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率領的是一個雜牌軍,他劉邦是一個草頭王。 老黃:在傑出的領導眼裡,沒有廢材,只有沒發現優點的人才。水滸傳108好漢,不也都是些平民百姓嗎?劉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 劉邦用人的第三個特點是招降納叛 在劉邦的隊伍裡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來,歡迎你來。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
楚漢戰爭中劉邦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另外:戰爭之成敗,首須以政治為主。而政治之主張,又須順應社會發展之趨勢;順應者成,違逆者敗。其次,則在人才之延用;得人才者勝,失人才者敗。再次,則為戰爭優劣形勢之爭取;居優者勝,處劣者敗。然而,此三者之運用,又須相互連繫而結為一體,始能發揮宏偉之功效。細一檢討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其諸所運用,頗合於此一原則,故終能成功,而統一天下,研究戰爭者,對此其深加註意焉。參考:《中國曆代戰爭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www.sznews.com/...15.htm
鴻門宴中對劉邦成功的原因
張良的幫助。劉備自己的智慧。項伯的告密
鴻門宴一課中劉邦成功的原因
張良的幫助。劉備自己的智慧。項伯的告密
劉邦的成功與失敗
從一個鄉長到做上皇帝,劉邦連升了28級。但是正值秦帝國二世亡,天下大亂,給英雄輩出創造了生存的土壤。
劉邦在推翻秦帝國的運動中,第一不是元老。匹夫首倡的是陳涉,也就是陳勝。第二沒有身份背景,不如出身於六國貴族的項羽。第三實力也不強,剛開始百八十人,本來也就想混個旅長馬長乾乾,沒想到先封王后稱帝了。
劉邦與項羽的志向與境界一開始就有差距。秦始皇巡遊時,依仗顯赫、排場十足。項羽見曰:“彼可取而代也”。巧了,劉邦正好也有這麼個機會看到,其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看到的是:秦始皇也是個人,老子也能頂替他當CEO。劉邦的境界就差點,看到人家的排場只知道羨慕,心裡想什麼時候能像人家那樣就好了。
大丈夫當立志,有志者事竟成。項羽志氣高,但事情沒成。劉邦沒那麼大抱負,嘿!卻做上了皇帝。
為什麼?
莫用後人評說,且看當事人劉邦是如何評述。劉邦稱帝后,宴群臣,說:“各位,都給我不要耍花槍,給老子說實話,為什麼我能擁有了天下而項羽就失去了呢?”王陵(後來做到了丞相)馬上回答:“老大你雖然脾氣臭,就拿你對酈生的事兒來說吧,人家可是一個大知識分子、策劃大師啊,請都請不來,可人家來咧,而你卻漫不經心,光顧著享受MM做足底。。。。。。再說項羽,講仁義,待人客氣,看得出來,人家小的時候家教比你好多了。但是,可但是,為什麼項羽最後栽了呢?原因很簡單,哥哥您是打了勝仗,做生意賺了錢,都想著弟兄們,給獎勵的獎勵,該分紅的分紅,項羽就沒弄明白這一點,他以為大家來跟他幹都是想做活雷鋒。再者,一有什麼事,他就喊‘我能!’其他人都不能。您看,玩到最後,就剩他一個人玩了”。在座的眾人聽了齊曰:“對對對,別玩虛的,關鍵是老大懂得分享”。
劉邦看著這幫小兄弟,臉上笑嘻嘻,內心暗罵:“這幫小子,給老子先扣上一個‘懂得分享’的高帽,讓老子出血。哼!”
劉邦自己也做了總結:“恁們知道個屁。搞企業戰略管理我不如我張良兄弟滴;內部生產運營和財務管理我不如我蕭何兄弟滴;在全國開拓市場搞銷售往家拿款子,我不如我韓信兄弟滴!此三牛人,人才也!有人說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其實在俺們這公元前3世紀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做到了滴”。
王陵馬上發揮娛樂精神:“同樣是參加推翻暴秦的革命同志,偶就納悶,項羽和恁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劉邦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廣告做的好。先造概念,再策劃營銷事件,忽悠人理直氣壯,說假話不打瞌,等造足了勢,忽悠了一幫人,培育了點實力後,再補課,做點實事。劉邦和項羽打仗,基本上就玩實用主義,全心全意依靠這幫小兄弟們,但他也清醒地知道,到了這個階段,忽悠腦子進水的人可以,像張良、韓信、蕭何這等人精,那是絕對不可以的,該給名譽的給名譽,該給地位的給地位,該給職位的給職位,該發銀子的發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