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馬克思主義論文

不知道你要哪方面的,我幫你找一篇好點的

共產主義極終目標實際上追求的是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主義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種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主義,追求的是個人的個性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自身勞動(行為)的個人所有權,悠關每個人的自由,沒有自身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有個人自由。(如共產黨宣言提到的在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重建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對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的第一個否定,而共產主義就是要在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重建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做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個人按需分配勞動時間成為社會經濟有計劃有比例的依據,從而時間的節約成為最高的經濟規律(時間經濟),除去必須參與的一定量社會性勞動外(取決於當時的生產力和統計學概率),個人如何安排勞動時間應該按個人的需要來分配(支配)勞動時間。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被異化成價值,即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因此追求金錢就是追求對人的勞動的壓榨和奴役。(《資本論》提到資本主義是按勞動價值論運轉的,勞動價值論,即“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對支配者來說代表的是權力,對於被支配者來說代表的是被控制或者說被奴役。作為價值的勞動,實際上代表的是社會中人相互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在於是否符合對方意志,雖然商品生產中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作為與使用價值轉化率相關的勞動不是價值。)

表面上社會不公是“所謂財富”分配問題,實質上是勞動力支配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如在資本主義中某個富人支配一千個人一月勞動(麻煩)去尋找香水,難道公平的分配就是按這一千個人去分配香水麼?實質上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所謂分配財富,實際是支配價值,即支配人的勞動力,社會的所有權形式不同生產指向上就不同,如資本主義的財富形式是地產或者資本。引用一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德國工人黨的黨章進行嚴厲的批判的內容。“除了上述的一切之外,把所謂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質並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就在於: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末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會主義)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在分配問題上兜圈子。既然真實的關係早已弄清楚了,為什麼又要開倒車呢?”又如:我如果是資本家,按我的意志支配你去跑10圈,然後說公平的分配(實質上是勞動力支配)就是分幾圈給你,可真正按你的意志分幾圈給你,你還用得著跑麼?馬克思對於德國工人黨領導人私人信件的形式中對德國工人黨黨章中的““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於社會一切成員”提出批評判(《哥達綱領批判》是恩格斯為了批判哥達,公開了馬克思的這封私人信件。)。馬克思指出“不折不扣的勞動分配”提法是一個模糊觀念,指出勞動所得,是指勞動總產品,還是價值量十分含糊?而且提法是虛幻,因為分配方式是依賴於生產方式的,對勞動力的支配方式不同,生產指向上就不同。為了全面理解,先不提這個問題,再談一下《資本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核心是以剩餘價值為目的運動方式,利......

馬克思主義論文 帶總結和摘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設置的核心課程之一,大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整體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對自我行動的指導。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性,可從把握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加強實踐課程、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對原理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與提高教學策略等方面出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踐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具有人文素質、全面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本課程的教學提出以下思考。

一、把握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加強實踐教學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就是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①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就是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只有從整體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進行研究,才能真正把握。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實踐教學也有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能夠轉換教與學的關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其中學習理論知識、增強綜合素質,提高實踐能力等積極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界已達成共識。人們通常所說的實踐教學是在校內、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的,需要主管部門的專門經費支持的,由學生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的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比如寒暑假進行的實踐活動對學生增加社會閱歷,深化對原理的認識是非常有效的形式,應當繼續堅持和加強。但是這些實踐形式往往因為同課堂教學相分離、經費緊張等原因,其效果會受到影響。筆者認為,在運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外,還應該悉心探索以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為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

“原理”課旨在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分析起來,這個教學目標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即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能力層次,即讓學生學會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理論思維的能力。三是價值觀層次,即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增長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教學目標的這三個層次是密切聯繫、辯證統一的。如果說教學目標的第一個層次僅僅憑藉課堂教學就能夠較好地實現的話,那麼第二和第三層次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應該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親自動手去做一件事的實踐中培養和鍛造的。參加社會實踐固然是很好的方式和途徑,跟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學生作業,以其簡便易行,更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小組合作作業這種實踐形式開展的前提是吃透教材、明晰主線、廓清重點。原理”課以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以闡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點。②

由此我們提煉出本科程應該關注的重點理論問題,如物質、聯繫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實踐和認識、真理、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資本主義剝削的祕密、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實質、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等,要求學生自願組成小組,以社會調查、蒐集資料等方式聯繫現實,製作出PP......

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論文

這個不困難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小論文

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當代道德現狀與重建

經濟基礎對於道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政治對於道德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道德的重建離不開經濟基礎和政治影響,同時也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

(一)從現有的經濟基礎來看,應建立集體主義道德

馬克思曾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實證考察,從而得出了有關個人和整個社會相互關係的三個歷史階段的理論。第一個階段是“群體本位主義”,對應的社會形態應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社會的道德取向是“道義論”的色彩,第二個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主體”,對應的社會道德取向是“功利論”的思想,第三個是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對應的道德取向是“集體主義道德”。

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所以集體主義道德當然要重視個人的利益訴求,同時個人只有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努力,才能夠最終實現社會的發展,所以從外在看它是有功利主義的某些傾向,從內在看要求每個人應該為他人著想,具有內在道義論的特徵。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必然要求道德具有“道義論”的傾向,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有“功利主義”的思想。這樣的集體主義道德是承認個體的合理利益訴求,並要求個體為集體、他人著想。所以“外在功利主義內在道義論”的集體主義道德是現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道德方向。道德要適應經濟生活,同時要高於經濟生活。現今的道德是落後於經濟生活的,因為經濟生活要求實現道德的個體獨立,但是現今的道德並沒有實現個體的經濟獨立。

(二)從政治上看,要實現法治和民主

道德的重建並非是道德自身的問題,政治對於道德的影響是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只有實行法治和民主,才能改變腐敗問題的滋生,尤其是高層的腐敗問題,才能減少以“公權力”侵佔“權利”現象的發生,提高公職人員的道德水平,從而更好的影響廣大民眾,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建立法治社會,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因此一方面要求國家儘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立法部門做到完善立法,行政部門做到嚴格執法,懲治腐敗,司法做到公正司法,禁止行業不正之風蔓延,禁止領導者濫用權力、胡作非為的現象出現,提高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具體的道德行為是無法量化的,就像是道德本身無法有一個硬性的規定,這樣的道德也就不是道德了,而是化身成了法律,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把法律的標準內化在人民的心中,自覺的遵紀守法。民主是個大問題,沒有民主,制止不了腐敗,沒有民主,視法律為兒戲,沒有民主,不能從根本上結束人治。瑞典在民主的憲政下,杜絕了貪汙腐敗,有效了防止特權階層的出現,而我國處在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更需要民主。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1000字左右的馬克思主義論文

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革命理論及其借鑑意義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學派 囚徒困境博弈 行動主義

論文摘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把階級革命看成集團成員一致性、積極地參與集體行動的過程。他們剖析了階級革命的分析性基礎,把革命行動分析為一場囚徒困境博弈,搭便車(即不革命)成為這場博弈的結果。同時,也指出革命實現的三種可能途徑。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革命理論的博弈論闡釋是行動主義精神的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化作出了貢獻。

革命理論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它指出,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但分析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不是一呼百應甚至是不呼即應的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它應該具備微觀層次的分析性基礎。分析馬克思主義者把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理論還原成個體選擇理論,認為革命是個人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理性選擇的結果。埃爾斯特、羅默、布坎南等一大批分析馬克思主義者都參與了這一問題的討論。?①埃爾斯特的革命理論是其典型代表。

一、囚徒困境博弈:階級革命的障礙

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革命是一個團體中大多數成員一致性、積極地參與集體行動的過程。從個體角度去分析,每個個體所面臨的狀況就是囚徒困境博弈。每個個體都有“參加”和“不參加”革命的兩種選擇,但革命是否成行不僅取決於自己的選擇,還取決於群體中其他人的選擇。只有大家都選擇參加革命,革命才能最終成行,只有選擇參加革命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量,革命成功的機會才會大大增加。革命運動的形式體現為下述囚徒困境博弈:

這是一場某一給定個體與任一他者之間的一種策略遊戲。對這些行動者中的每一個而言,兩種策略是有效的:“參與”到集體行動中,或者“棄權”。對應任一組策略選擇,都有一個“支付”(或稱“得益”,即在某種策略選擇下的自己所得結果)。在每組支付中,第一個數字代表“我”的支付,第二個是他人的支付。

個體在是否參加革命的問題上,如果純粹從物質利益考慮,他會選擇“棄權”,革命運動常常會遭遇搭便車問題的阻礙。所謂搭便車問題就是不參加革命(不付出代價)而分享革命後的共同福利。如果眾多個體經不住“搭便車”的誘惑,集體行動就不會出現。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受到挑戰。只有個體克服了搭便車問題,選擇革命、合作,集體行動才可能實現。埃爾斯特和布坎南詳細分析了這一行動模型,揭示了囚徒困境的邏輯預設,找出了從“囚徒困境博弈”向“合作博弈”轉化的機制。

二、階級革命形成的可能性

首先,參與集體行動的理性依賴於當前所得比將來所得更願被接受的程度。如果博弈參與人更在意當前的短期利益,而不考慮長遠利益,重複博弈難以持續進行。其次,如果交互作用的次數是有限的,並且遊戲參與人事先知道這一點,那麼,集體行動的個體理性就會被打破。因為如果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博弈,那麼,選擇合作不可能是理性的,因為這一步的行為不再影響將來的支付。所有參與人都選擇棄權,並且所有人都會知道所有人在最後階段會棄權,討論又繼續回溯到最初回合的博弈上。由此可知,只有當交互作用的數量不確定,或者它是一個隨機變量時,集體行動才成為可能。最後,互動策略並不是一個佔優策略,即它並不是對對手所能選擇的互動策略的最好迴應,而僅僅是它選擇了同樣的互動策略,也即如果一個人有理由相信對方也會同樣行動,他將選擇這一策略,可見,它是一個條件策略。為此,嚴格的信息需求必須被滿足,即人們必須有理由認為對方像自己一樣是理性的,並且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如果對對方存有疑問,棄權就是理性的選擇。 這些因素也能解釋為什麼有時候革命不會發生,如:主體......

相關問題答案
馬克思主義相關論文?
馬克思主義課程論文?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什麼?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