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的研究對象是?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什麼是本體論

這位朋友,希望找到的資料能對你理解什麼是“本體論”會有所幫助。

究竟什麼是本體論?眾所周知,ontology這個詞中的"on"在古希臘文中寫作"ov",在英文中則寫作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是系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做各種不同的解釋。從哲學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兩種:一是"是",如He is a student(他是一個學生);二是"存在",如He is(他存在)。to be的動名詞being解釋"存在者",指以個別的方式存在著的人和事物;而當being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即以Being的方式出現時,則解釋"存在"。按照傳統的哲學見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總和,作為最高的種概念,它在邏輯上是無法定義的。?

關於存在問題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對這個問題引起普遍重視的卻是近代西方哲學。黑格爾在回顧哲學的發展時,曾經這樣寫道:"這種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對立,一種最抽象的對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和解。從這時起,一切哲學都對這個統一發生興趣。"(3)黑格爾在這裡說的"這時"就是指近代。在另一處,他以更明確的口吻指出:"近代哲學並不是淳樸的,也就是說,它意識到了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必須通過思維去克服這一對立,這就意味著把握住統一。"(4)黑格爾從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理解存在問題。在他看來,既然存在是一個抽象的範疇,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維的形式,質言之,就是思維,因而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是不言而喻的。與黑格爾不同,恩格斯則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肯定了存在與思維關係的重要性。他寫道:"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5)在他看來,思維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質世界。按照這種見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總和,就是整個物質世界。?

在對存在、本體論及對近代西方哲學關於存在問題的見解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之後,現在我們有條件來探討當代話語框架中的存在問題了。?

一、本體論研究復興的原因

既然近代哲學已對存在問題獲得一定的認識,那麼,從20世紀初以來,存在問題為什麼會再度成為困擾當代哲學家的核心問題呢?或者換一種說法,本體論的研究為什麼會出現復興呢?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其一,傳統形而上學陷入了危機之中。傳統形而上學常常陷入這樣的錯覺之中,即認為自己在思索"存在",實際上思索的卻是"存在者"。亞里士多德強調,哲學的任務就是"考察存在者之為存在者"(to examine being qua being)(6),但,"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並不就是存在,這種考察仍然在存在者中兜圈子。它拘執於現成在手的存在者,卻遺忘了存在本身。正如海德格爾所批評的:"自其發端乃至其完成階段,形而上學的陳述都以某種奇怪的方式活動於一種對存在者與存在的普遍混淆之中。"(7)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所表達的那種"無家可歸的"狀態正是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哲學忘記存在的真理的一個根本性的標誌,而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則是傳統形而上學終結的一個重要信號。然而,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並不等於一切形而上學的終結。在海德格爾看來,既然......

哲學問題求助?急。。。。。 20分

個人哲學系畢業的,估計也還了一些給可敬的恩師們了,但還記得一些哈

單選:ACDDD BCABB AADDA DCACC

判斷:對對錯錯錯 對錯

以下說明關鍵詞就ok 1.三大體系。2.ontology。3.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4.畢式是獨立學派 5“實批”裡說明,可參見李秋零教授的。6.

什麼是方法論/認識論/本體論

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用世界觀去指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論。認識論通俗地說就是關於認識方法,因素,結果等等的系統理論 .在馬哲中,認識論有認識的本質,認識的途徑,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等內容 .本體論是任何哲學都無法迴避的哲學前提、哲學基本立場或理論基石。 哲學只有上升到本體論的研究層次,才能真正擺脫具體經驗的侷限,校正具體科學的視差,在理論思維的最抽象層次上把握思維與存在或人與世界的本質聯繫以及這種聯繫產生、發展的規律。哲學中的元理論或元哲學,亦可稱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古希臘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在亞里士多德逝世三百多年後編纂其著作時,將亞里士多德論述的超感覺之外的“存在的存在”之哲學著述彙集起來,編排在論述有形物體的物理學著述之後,並冠之以《Metaphysics》。此後西方人便將以超感覺、超經驗的“存在”或“本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最抽象的哲學稱作Metaphysics。直到16世紀後期,德國經院學者郭克蘭紐(1547-1628)才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ontology(本體論)一詞。

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定義及關係

1.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形而上學。哲學中的元理論或元哲學,亦可稱為形而上學。而本體論就是比形而上學更為具體的,系統的,針對的,完善的,簡明的學說。本體論應該是個中性的範疇,不應該是個體系。即是說什麼是第一性的。比如:意識本體論,物質本體論

意識本體論就是唯心主義,物質本體論就是唯物主義。

存在有兩種:經驗的和超驗的。人體的感官所經驗的事物是不可靠,在感官感知後面,還有一種存在,是真實的,客觀的。這種靠理性來分析查知的存在就是本體,解釋使之概念化,就是本體論。《哲學導論》——孫正聿。

2.關於認識論,高中的課本上就有

認識論(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內容原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想”、“做”及在想與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制約。

方法論: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2.實踐及其作用

內容原理: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是社會性歷史性活動,實踐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變革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係的

實踐活動,科學實踐活動。

生產實際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科學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槓桿,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的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3認識和實踐的辨證關係

(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非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對實踐產生消極作用。

方法論: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觀點,因此,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實踐。做到

理論和實踐具體歷史的統一。要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以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內容原理:科學理論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證明的,正確的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系統化的真理性認識,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它能提出正確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

方法論: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著眼與科學理論的應用,著眼與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

5.認識的根本任務

內容原理: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方法論:佔有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

6.認識是不斷髮展的

內容原理: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界一個層次的認識、一個方面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因此,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但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方法論:要堅持認識是不斷髮展的觀點。一切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

7.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內容原理: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要起主體作用。總之,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方......

本體論對於哲學有何意義

哦天哪,關於這個問題簡直可以寫出N篇博士論文。=0=。簡略說下吧。

個人認為本體論之於哲學而言,可謂是最為重要的基石。

本體論首要意義在於:框定了哲學命題體系的問題域,框定了哲學所研究對象的範圍。

因為本體論的首要命題在於:何物存在?亦即何物能夠作為哲學命題的主詞來被我們加以謂述?

每一個人對該問題的不同解答都造就了其個人的本體論承諾範圍,亦即規定了他的問題域。——正如一個認為上帝不存在的哲學家,自然也就不會去關心一些神學問題。

也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在本體論上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其整個哲學體系的基本面貌。——我們不妨可以從伊壁鳩魯主義和斯多葛主義兩派的哲學對立來闡明這個問題:

伊壁鳩魯派的“本體”,乃是眾多的、運動的原子;而斯多葛主義的“本體”,乃是唯一的、不變的邏各斯。於是順著他們各自不同的本體論,伊派往往支持自由意志說(因為原子是多元的、自由運動的);而斯派則往往體現出某種較為極端的決定論(因為只有那唯一的邏各斯才是世界意志、世界目的的主宰)。同時由於伊派在本體論上對於“多”的信念,他們在知識論上往往偏向於經驗主義,在倫理學上也表現為一種快樂主義;與之相反,由於斯派對於“一”的崇拜,他們在知識論上更偏向理性主義,在倫理學上則表現為一種禁慾主義(即對於感知中外物的棄絕,轉向對內心中真理的探索)。

由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哲學家對於本體論的態度,是如何影響其整個哲學體系的面貌的。

綜上,本體論問題乃是哲學的核心問題。對於本體論問題的探討,規定了哲學的問題域及對於一些基本問題的基本態度。儘管現代哲學越來越少去談論本體論,但一個人對於本體論的基本信念往往在其哲學研究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打那麼多字不容易,採納啊親。

為什麼他不是處男 5分

是問怎麼分辨還是?

如果盯問原因,那就是因為,在之前找到值得付出的人咯

男生也是矜持的,只要對了,沒有後顧的

什麼是本體論?

這位朋友,希望找到的資料能對你理解什麼是“本體論”會有所幫助。

究竟什麼是本體論?眾所周知,ontology這個詞中的"on"在古希臘文中寫作"ov",在英文中則寫作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是系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做各種不同的解釋。從哲學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兩種:一是"是",如He is a student(他是一個學生);二是"存在",如He is(他存在)。to be的動名詞being解釋"存在者",指以個別的方式存在著的人和事物;而當being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即以Being的方式出現時,則解釋"存在"。按照傳統的哲學見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總和,作為最高的種概念,它在邏輯上是無法定義的。?

關於存在問題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對這個問題引起普遍重視的卻是近代西方哲學。黑格爾在回顧哲學的發展時,曾經這樣寫道:"這種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對立,一種最抽象的對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和解。從這時起,一切哲學都對這個統一發生興趣。"(3)黑格爾在這裡說的"這時"就是指近代。在另一處,他以更明確的口吻指出:"近代哲學並不是淳樸的,也就是說,它意識到了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必須通過思維去克服這一對立,這就意味著把握住統一。"(4)黑格爾從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理解存在問題。在他看來,既然存在是一個抽象的範疇,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維的形式,質言之,就是思維,因而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是不言而喻的。與黑格爾不同,恩格斯則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肯定了存在與思維關係的重要性。他寫道:"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5)在他看來,思維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質世界。按照這種見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總和,就是整個物質世界。?

在對存在、本體論及對近代西方哲學關於存在問題的見解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之後,現在我們有條件來探討當代話語框架中的存在問題了。?

一、本體論研究復興的原因

既然近代哲學已對存在問題獲得一定的認識,那麼,從20世紀初以來,存在問題為什麼會再度成為困擾當代哲學家的核心問題呢?或者換一種說法,本體論的研究為什麼會出現復興呢?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其一,傳統形而上學陷入了危機之中。傳統形而上學常常陷入這樣的錯覺之中,即認為自己在思索"存在",實際上思索的卻是"存在者"。亞里士多德強調,哲學的任務就是"考察存在者之為存在者"(to examine being qua being)(6),但,"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並不就是存在,這種考察仍然在存在者中兜圈子。它拘執於現成在手的存在者,卻遺忘了存在本身。正如海德格爾所批評的:"自其發端乃至其完成階段,形而上學的陳述都以某種奇怪的方式活動於一種對存在者與存在的普遍混淆之中。"(7)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所表達的那種"無家可歸的"狀態正是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哲學忘記存在的真理的一個根本性的標誌,而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則是傳統形而上學終結的一個重要信號。然而,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並不等於一切形而上學的終結。......

本體論==形而上學嗎?

形而上學也不能說是流派之一 按字面意思來說,是指物理學以後的學說(意思就是物理學所以倚靠的基礎的學說)。兩個詞其實研究的內容相差不大。 這麼說吧,形而上學是相對於“物理學”,現在指那些有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按照嚴格的推理演繹,得出明確的結論的學科,像物理(量子力學那些不算),化學,生物,心理(精神分析方面不算)等等;本體論一般是相對於認識論來說的,顧名思義認識論研究認識的方法,認識的結構,總之傾向於人主體自身的角度。 其實都差不多,形而上學一直是西方人賴以驕傲的東西。只不過在中國,受了馬克思先生的影響,大家都覺得形而上是個不好的東西

什麼是本體論?

這位朋友,希望找到的資料能對你理解什麼是“本體論”會有所幫助。

究竟什麼是本體論?眾所周知,ontology這個詞中的"on"在古希臘文中寫作"ov",在英文中則寫作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是系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做各種不同的解釋。從哲學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兩種:一是"是",如He is a student(他是一個學生);二是"存在",如He is(他存在)。to be的動名詞being解釋"存在者",指以個別的方式存在著的人和事物;而當being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即以Being的方式出現時,則解釋"存在"。按照傳統的哲學見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總和,作為最高的種概念,它在邏輯上是無法定義的。?

關於存在問題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對這個問題引起普遍重視的卻是近代西方哲學。黑格爾在回顧哲學的發展時,曾經這樣寫道:"這種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對立,一種最抽象的對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和解。從這時起,一切哲學都對這個統一發生興趣。"(3)黑格爾在這裡說的"這時"就是指近代。在另一處,他以更明確的口吻指出:"近代哲學並不是淳樸的,也就是說,它意識到了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必須通過思維去克服這一對立,這就意味著把握住統一。"(4)黑格爾從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理解存在問題。在他看來,既然存在是一個抽象的範疇,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維的形式,質言之,就是思維,因而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是不言而喻的。與黑格爾不同,恩格斯則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肯定了存在與思維關係的重要性。他寫道:"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5)在他看來,思維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質世界。按照這種見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總和,就是整個物質世界。?

在對存在、本體論及對近代西方哲學關於存在問題的見解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之後,現在我們有條件來探討當代話語框架中的存在問題了。?

一、本體論研究復興的原因

既然近代哲學已對存在問題獲得一定的認識,那麼,從20世紀初以來,存在問題為什麼會再度成為困擾當代哲學家的核心問題呢?或者換一種說法,本體論的研究為什麼會出現復興呢?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其一,傳統形而上學陷入了危機之中。傳統形而上學常常陷入這樣的錯覺之中,即認為自己在思索"存在",實際上思索的卻是"存在者"。亞里士多德強調,哲學的任務就是"考察存在者之為存在者"(to examine being qua being)(6),但,"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並不就是存在,這種考察仍然在存在者中兜圈子。它拘執於現成在手的存在者,卻遺忘了存在本身。正如海德格爾所批評的:"自其發端乃至其完成階段,形而上學的陳述都以某種奇怪的方式活動於一種對存在者與存在的普遍混淆之中。"(7)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所表達的那種"無家可歸的"狀態正是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哲學忘記存在的真理的一個根本性的標誌,而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則是傳統形而上學終結的一個重要信號。然而,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並不等於一切形而上學的終結。在海德格爾看來,既然......

什麼是存有論,本體論,宇宙論?

簡單說來,本體論或存有論的研究對象是“是”或“存在”本身,古希臘文的拉丁拼法就是“on”,因此本體論或存有論就是研究“是”或“存在”(on)本身的學問。按照海德格爾的觀點,“是”或“存在”(on)是一個最為普遍的概念,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包括在內。那麼這種普遍性就將存有論或本體論與宇宙論聯繫在了一起。宇宙論卻並不就是本體論或存有論,宇宙論的研究對象是宇宙,這個宇宙是一個具體的存在物,具體的存在物只是一個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宇宙論研究宇宙的發生、發展及其未來的可能性,即它考察宇宙從哪裡來,其發展過程如何,以及宇宙向哪裡去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宇宙論都從某一個或某幾個基本元素為出發點,來考察物質的起源問題。從上面對存有論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的概念的分析可見,宇宙論與存有論或本體論並不相同。宇宙論可以看作是科學的古代形式,其古典認識成果在現代一般都已經成為過時的歷史流傳物,而本體論或存有論則有其哲學上的深度,其問題或許是永恆的,或者說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當然現當代西方哲學興起了一股反本體論的風潮,強調哲學的治療功能和語言學轉向,但正如德里達所說,一切反形而上學的後起之秀,在某種程度上都重新陷入了新的形而上學窠臼之中。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問題答案
本體論的研究對象是?
領導科學的研究對象是?
論文研究對象是什麼?
美學研究對象是?
物理研究對象是什麼?
研究對象怎麼寫?
極限理論的研究意義?
論文的研究框架是什麼?
定性研究對象怎麼選擇?
研究對象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