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籤不平等條約?
中國清政府為什麼要簽訂不平等條約?
原因分析:
國外形勢的影響,由於戰敗造成清朝統治者的恐慌,以及自持地大物博有情勢洋人之心,利用一些小利來換取穩定的統治和外來勢力的支持,這一點上也是由於國內形勢造成。
國內形勢的影響,由於統治的壓榨,各地人們起義頻繁。太平天國起義就是極大的威脅,同時造成清朝統治者不能不擔心制衡,攘外必先安內。
統籌經濟上影響,當時清朝的經濟科技水平已經落後,同時入不敷出的現象很嚴重,可是統治者還是窮奢極欲,在戰敗之後自然就是想到偷安一隅,或許考慮了臥薪藏膽,但是自傲的心態和根本的劣根性造成這樣的想法是實現不了。
綜述來說:以上的影響就是清朝政府為何簽署不平等條約的誘因。
歷次的不平等條約:
1、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 結果:清政府戰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經過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自由貿易、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為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對華經濟擴張提供了便利。不過,這一時期中國的開放還僅限於東南沿海地區。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 結果: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愛琿條約》、《北京條約》。 影響:通過這些條約,漢口、牛莊、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 3、中法戰爭,1884 “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臺灣、澎湖。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只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4、中日甲午戰爭,1894
結果: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 影響:《馬關條約》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過程,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惡果。日本割佔中國臺灣省等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鉅額賠款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清政府被迫以犧牲主權為代價舉借外債,致使中國的內政外交進一步為列強所控制:允許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合法化;而日本則利用鉅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迅速成為遠東地區的侵略戰爭策源地。 5、反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 結果:清政府投降,被迫同11個帝國......
中國為什麼要簽訂不平等條約
咱自己打不過人家,而列強又沒有能力把中國直接幹掉。所以雙方議和簽約,洋人比咱厲害嘛,得佔點便宜,就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國籤的不平等條約有哪些?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5.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8.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9.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煙臺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臺;中國與英國)
18.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臺)
20.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8.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清政府為什麼要簽訂不平等條約?該不該籤
1,工業革命後,歐美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生產力水平提高。
2,歐美英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掠奪中國財富。
3,清政府閉關鎖國,維持封建主義制度。經濟發展水平低下。
4,清政府各級官僚腐敗。重用主和派。
只能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中國近代為什麼簽訂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
不是被逼的,誰願意去簽訂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誰願意死後揹負著千古罵名?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泱泱天朝大國只有等到人家打過來,等到條約送到面前,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個什麼狗屁天朝大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人譁當以此自勉。若是不思進取,長期以往.....
清政府為什麼會簽定“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為什麼會簽定“不平等條約”?
條約制度改變了傳統的中外關係,它既使中國的主權受到侵害,蒙受著不平等的恥辱,又隨之帶來了近代國際關係的新模式和部分體現平等原則的內容。這是一段艱難曲折、充滿屈辱的歷程,對清政府而言,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適應過程,既要承受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平等的特權制度,又要捨棄對他人不對等的天朝體制,在陣痛中剝離傳統的對外關係體制,接受近代國際關係模式。
一、對於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清政府採取了漫不經心的態度
從鴉片戰爭開始,毫無近代條約知識的清政府,對這一新的關係處於朦朧的狀態,缺乏必要的認識。它所面對的已不是傳統的周邊“夷狄”,而是有著更高文明的海外征服者。長期封閉的清朝大吏們顢頇無知,對國家主權、國際法,以及近代國家交往的原則和方式等一無知曉,他們仍然用封建時代的帝國觀念和手段認識和處理對外關係。對於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清政府採取了漫不經心的態度。伊里布向黃恩彤傳授經驗說:“洋務只可粗枝大葉去畫,不必細針密縷去縫。”英國人利洛(Granville G.
Loch)在《締約日記》中對這些談判大吏做了這樣的描述:“在歐洲,外交家們極為重視條約的字句與語法。中國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他們所焦慮的只是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趕緊離開。因此等他承認條約以後,就要求大臣將運河中的船隻轉移到江中。”清朝君臣不知道和約與商約的區別,將結束鴉片戰爭訂立的條約視為一攬子解決爭端、一成不變的萬年和約。道光帝說,“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從此通商,永相和好”。耆英也認為,“惟一切善後事宜,尚須明晰妥議,立定章程,盡一辦理,方可期一勞永逸,永杜兵端”。中英戰爭結束不久,美國便要求訂約,而僅將條約視為解決兩國爭端和約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建立條約關係的打算,也沒有這一觀念。護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程矞採對美也要求訂約很不理解,答覆說:“英咭利與中國構兵連年,始議和好,彼此未免猜疑,故立條約以堅其信。若貴國自與中國通商二百年來,凡商人之來粵省者,無不循分守法,中國亦無不待之以禮,毫無不相和好之處,本屬和好,何待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
清朝官吏們也不懂得,條約是規定雙方權利義務的法律文件。在他們看來,與外國訂約就是給予對方權益,是單方面的讓予,如果再行修約,意味著還得繼續給予對方以新的權益。清政府將已訂條約視為一成不變,擔心失去更多的權益,其基本原因便在於此。美國全權公使顧盛在《望廈條約》中塞進了12年後修約的條款,從條約關係的角度上看,這是無可非議的,因為任何條約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清朝大吏們只希望維持現狀,談不上通過這一條款提出自己的條約要求。當列強提出修約時,清朝君臣無不以“萬年和約”為辭,極力反對,謂:“前立和約,既稱萬年,何得妄議更張”;“既系萬年和約,似不應另有異議”;“均應遵照舊約,斷難隨意更改”。咸豐旨稱:“既稱萬年和約,便當永遠信守。”條約“雖有十二年後公平酌辦之說,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過稍有變通,其大段斷無更改”。如果彼堅執12年修約,亦只可擇其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允其變通一二條,“以示羈縻”。後來薛煥更明確地說:“臣思外國條約,經一次更改,即多一次要求,議令立約後永遠遵守,暗中消去十二年為度一層。”
在被迫接受條約之後,清政府採取了信守條約的方針。這一方針包括自己守約和要求對方守約,如耆英所言,“如約者即為應允”,“違約者概行駁斥”。從總的趨向來看,鴉片戰爭之後的守約方針,主要是針對對方的,而且還有著暗地擺脫條約約束的明顯意圖。清帝國的君臣將接受條約視為羈縻外夷的權宜之計。開始,它也是施以兵威......
清朝為什麼要籤那麼多不平等條約,是我的話Ⅳ也不會籤
因為落後被列強打趴了所以為了媾和就與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中國都簽了哪些不平等條約,需要時間和內容
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有: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到八國聯軍戰爭(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多達數十個。這是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罪證,也是舊中國統治者喪權辱國的記錄,中國人民永遠不能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歷史!
中英《南京條約》
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1、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2、割讓中國領土香港;3、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簽訂了兩個補充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進一步規定了英國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1、壓低中國關稅,規定進口稅率5%;2、允許外國兵船停泊在中國通商港口;3、准許英國在“五口”租界。
中美《望廈條約》
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中法《黃浦條約》
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1、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2、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有:
中英《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臺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遊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等。
中法《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7日簽訂。使法國除取得英國上述特權外,又規定:
1、允許天主教入內地自由傳教。
2、法國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國給法國賠款白銀二百萬兩。
中俄《璦琿條約》
1858年5月簽訂。主要是:
1、中國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
2、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條約》
1858後6月13日簽訂。主要是:
1、允許俄國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南、瓊州七口通商。
2、准許在中國設領事,並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准許俄國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
4、日後中國若給其它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中法戰爭中國贏了為什麼還要簽訂不平等條約?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對法議和,客觀上也是因為英美等國的態度,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取得對法戰爭的全面勝利,就會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決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樣馴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英外交大臣就曾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極力施加影響,迫使清政府儘快對法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