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有嚴重的什麼思想?
水滸傳中宋江有什麼樣的思想
其實,最早提出解放思想的,有史可查的,應該是被人成稱為“及時雨”的宋江。
開始,好漢們都是被朝廷,被貪官汙吏逼得走投無路才聚集到水泊梁山的,目的就是一個,要造反,要推翻朝廷,殺盡貪官汙吏,象高球那樣的,建立一個新世界。好漢們來自五湖四海,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
可是,這其中,唯有宋江不是這樣的人。他雖然也受了朝廷的迫害,但是他一點也不恨,相反還始終想著投靠朝廷,光宗耀祖。宋江這人,平時好行小恩小惠,所以 被人讚美為“及時雨”,卻不知他這些小恩小惠,都是為了籠絡人,讓人都跟著他跑,以積攢人氣,好行事,也好跟朝廷討價還價。
宋江被迫上了梁山後,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理想。可是,因為當時當家的是晁蓋,不理他這一套,他也只能把個人觀點保留下來,私下裡與知己好友通通氣,天天長噓 短嘆的。不過,晁蓋念他是一起幹過事,一起發過誓的,也曾酒後作過反詩,所以也沒把他怎麼樣,對他還很客氣,還給保留很高的職位。可是他卻巴望晁蓋早死, 自己好行事。
晁蓋逝世後,宋江的機會來了。可是,他當時雖然也算有點威信,然而也不怎麼樣,想當家還是不好意思的,也是不能服眾的,於是就和同夥使出卑鄙手法,玩了一 出求神下旨的把戲。天書裡把他排在第一,他還不好意思地說:“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
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原來宋江也是不爭論的創始人),不可逆了天言。”天書上,還在“替天行道”的旁邊,新增了 “忠義雙全”的標語,這也是很有特色的,用意也是很深遠的。至於它們之間是不是有矛盾,能不能並立,就不由人去考證了,上天顯應,各休爭執嘛。
掌了權後,又立即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斷金廳也換了牌匾,用意也是很深遠的。“忠”字和梁山好漢們的理想是不是有矛盾,好漢們似乎沒有看出來,也沒人追究。
接下來,就開始猛提解放思想的口號。
本來,梁山好漢對朝廷是恨入骨髓的,而現在要投靠朝廷,就得轉變這樣的思想,由痛恨朝廷變為喜歡朝廷,滿懷熱情地接受朝廷的招安。其實,解放思想的意思就 是,你原來痛恨的,現在要喜歡,要接受,要支持,要擁護,不能死腦筋。例如,你原來痛恨資本主義,現在要讓你喜歡、接受資本主義,這就是你的解放思想,只 不過人家沒這樣明說罷了。
而要想讓好漢們轉變思想,宋江就得選好切入點,找準理論突破口,還得有好手段。事實證明,這兩方面,宋江做得都很好。
宋江教育大夥:“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還時時 告訴大夥:“我們不能老這樣當土匪,我是為眾弟兄日後出路著想。”另一方面,則是對反朝廷的死硬分子採取又拉又打的手段。
可笑的是,投降後,眾好漢死的死,殘的殘,跑的跑,一個死心塌地跟著宋江的李逵,還被他親手殺了,這就是他為弟兄們謀的出路?
更可笑的是,投降後,原來被眾好漢恨的咬牙切齒的高球們,被宋江認為閉塞朝廷的奸臣,宋江及眾好漢卻向他們納頭便拜,同堂事君;原來高球們的著作,眾人都 認真學習領會起來;原來同眾好漢身份一樣的方臘,卻被宋江們視為匪徒、異類,與朝廷同仇敵愾,,主動幫助朝廷去剿滅——仇敵竟成了同事,成了師生,成了戰 友。
宋江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在評價《水滸傳》中,對宋江這個人物看法並不一致。最早評價的要數金聖嘆,他說宋江是下等人,貶斥得很厲害。宋江自己也說: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水滸傳》六十八回)。說明宋江還有自知之明。說實話,我並不喜歡宋江,但我們評價宋江要從作品實際和理性出發,不以個人的好惡來斷是非。現我從宋江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職業這三方面來分析他。
1、宋江的出身、職業對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響。 小說在宋江出場時介紹說,他和宋太公(宋江之父)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 宋江自幼讀儒家書,受傳統教育,走入社會在縣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筆精通。他的出身經歷和性格,使他了解和體驗百姓的痛苦,有正義感,養成一種辦事謹小慎微、隨機應變,喜歡玩權術。因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習慣。宋江到梁山泊以後,他處理問題比較周全,有人說他虛偽、玩權術,這是他處理問題的一種手段。如俘獲霹靂火秦明,讓位盧俊義等。他犯罪後衙門給他戴上枷,別人把枷打開時,他說不能,這是國家的法度。
2、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義英雄,義放晁蓋,當法與義發生矛盾時,宋江就不顧法度了。他對梁山的事業有一定的貢獻,他為了梁山好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閻婆惜。
3、宋江上梁山後,成為義軍的首領。他自己說在文武方面並無過人之處,為什麼還能當梁山泊的首領呢?這是由於宋江有以下優勢:仗義疏財,在江湖中有一定的號召力;關懷兄弟,兄弟遇難設法相救;有一定的組織和軍事指揮才能,如三打祝家莊戰役,他注意總結經驗,從調查虛實入手,又拆散祝家莊與其他二家聯盟等。
4、受招安以後,宋江成為了一個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為國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蓋死後,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對起義軍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滸傳》中宋江的一大關鍵。受招安以後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為“順天護國”,他也由起義軍首領走到服從朝廷的順臣。這時,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熱愛國家的,皇帝代表國家,朝廷不負我,我不負朝廷。他不聽吳用等好漢的勸阻,去徵起義軍領袖方臘,打得十分慘烈。
5、悲劇的結局。宋江帶領眾人徵方臘以後,原本的108位好漢還剩下27個,其餘的不是犧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並不信任他,對他加害致死。宋江臨死前,唯恐李逵再次造反,讓李逵喝藥酒被毒死。 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義英雄,梁山首領,招安後成為朝廷忠臣,最後是悲慘的結局。
由於宋江什麼思想導致梁山滅亡
宋江上梁山後,其對朝廷的反抗行動始終伴隨著沉重的負罪感。他領導起義軍攻州打縣,所向披靡,卻每次在朝廷進行招降納叛之時總要重複那句話:“小可宋江,怎敢揹負朝廷?概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權且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宋江思想性格的兩重性,決定了“他要革新,然而懷舊;他在戰鬥,但想安寧;他無法可想,然而反對無法中之法,然而仍然同食無法中之法所得的果子”,這是魯迅先生對宋江的評價。
有道是:凡人,缺乏自信,終無大傷;偉人,缺乏自信,禍及身家;領袖,缺乏自信,必致敗亡。
宋江一生走了一條從凡人到偉人,再到領袖的道路。但是宋江缺乏自信,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價值,使他在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後,錯誤的調整了反抗性與妥協性之間的比例,使得妥協性的比重越來越大,妥協性的危害也就越開越大,直至最後導致了梁山起義軍的徹底滅亡。
接受招安反映了宋江什麼思想
忠君思想,其實水滸的主旨思想就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這不是宋江的錯,是作者施耐庵的思像
梁山思想被宋江改成了什麼
由原本的奔放自由變成了死氣沉沉跪舔宋帝由原來的奸臣昏君都反改成了只反奸臣不反昏君梁山裡面的宋江不如歷史上的真正宋江
對於宋江的評價?
宋江形象分析
自從《水滸傳》問世以來,一直對宋江的評價褒貶不一。宋江是《水滸傳》中最複雜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經得起琢磨的一個人物形象。他是陰險奸詐,還是忠義兩全?是道貌岸然,還是江湖好漢?
宋江的綽號
《水滸傳》裡邊的每一個英雄好漢,基本上只有一個綽號。宋江卻有四個綽號: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而他每一個綽號,都表現了他在這個方面的特點,也表現出了這個人物的複雜性。
《水滸傳》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住,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作及時雨。
呼保義 第四個綽號就是“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一直到今天,大家都無法把它解釋清楚。有一種解釋說,保義是南宋時候武官的一個稱呼,叫保義郎。另外一種解釋,說“保”,就是保持的保;“義”就是忠義的義,“保義”即保持忠義,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樣叫他。大體上說,呼保義這個詞實際上講的是宋江對待國家的態度,對待朝廷的態度,對待皇帝的態度。
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
就是他所從事的職業。他在縣衙裡邊當一個押司。所以從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養和所從事的職業,我們可以判斷,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義感,他的職業養成他處事謹小慎微,隨機應變的習慣,也培養了他喜歡玩弄權術的手段。這是我們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水滸傳》第18回宋江剛出場的時候,就對他有一個全面的介紹。他是世代務農,世世代代種地,守一些田園過活。自幼攻讀經史,受到傳統的文化教養。更主要的一點
對宋江的第二個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義的英雄?還是國家的忠臣?我們可以從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後的幾件事來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蓋。並且為了怕事情暴露,殺死閻婆惜。從這些事情上來說,我們可以說宋江是一個仗義的英雄。那麼上梁山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義軍的首領,他領導梁山兄弟的幾次戰役,都充分顯示了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來的“替天行道”改為“順天護國”,這是一個國家的忠臣才有的行為。所以說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主觀情感對宋江或褒或貶,或愛或恨,都不能否認他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裡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6926306.html
宋江的性格悲劇意義
宋江作為梁山泊的領袖,就當時歷史條件來看,完全有能力“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但他偏偏要壓制弟兄們的這種造反精神,“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為了招安,他甚至可以去拜訪皇帝的相好,京城的第一名妓李師師;為了招安,他甚至可以放棄懲辦貪官奸臣、替天行道的原則,拜倒在高俅的腳下。為了使他的投降路線順利執行,他又千方百計將河北大地主盧俊義“逼”上梁山。這種“逼”與林沖等人的“逼”是性質不相同的。其實,宋江的“招安”思想,在未上梁山之前就很明顯地表現出來了。他曾對武松說:“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招安以後,先是徵遼國,後是平方臘。他幻想為國家立功,好在青史留名。但是朝廷裡四大奸臣當權,哪裡容得了他們!徵遼後,一百八人沒有損失一個,真是天幸。宋江心想朝廷總會升遷他們。但太師蔡京、樞密童貫商議奏道:“方今四方未寧,不可升遷。”只加宋江為保義郎,盧俊義為宣武郎,其餘三十四員為正將軍,七十二員為偏將軍。都只是掛個空名,並無實職。
打方臘時,宋江弟兄們損失慘重:陣亡正將十四員,偏將四十五員。病故正將五員,偏將五員,傷殘正將一員,坐化正將一員。有不願恩賜,以及京師留用的除外,見在朝覲的正偏將佐只有二十七員,其中正將十二員,偏將十五員。實際上只剩下四分之一了。
宋江對弟兄們並非沒有感情,每次有弟兄陣亡,宋江都非常悲傷。在韓滔、彭玘陣亡之後,宋江也似乎有所覺悟,“誰想渡江以來,損折我五個兄弟,莫非皇天有怒,不容宋江收捕方臘,以致損兵折將?”但是這種覺悟不過是火光一閃,隨即就熄滅了。於是他又繼續指揮進攻。當獲知鄭天壽、曹正、王定六陣亡後,宋江大哭一場,默然倒地。被眾將救起,半晌方醒,對吳用等說道:“我們今番必然收伏不得方臘了。自從渡江以來,如此不利,連連損折了我八個弟兄。”在平定了方臘班師回京時,他曾對張招討說:“當時小將等一百八人破大遼,還京都不曾損了一個,誰想首先去了公孫勝,京師留下數人,克復揚州,渡大江,怎知十停去七,今日宋江雖存,有何面目再見山東父老,故鄉親戚。”但是悲痛歸悲痛,在他內心深處,為朝廷立功建業的希望壓倒了一切。
為什麼徵遼那麼順利,平方臘時卻屢屢受挫?宋江不想一想,方臘不也是他們自己在梁山泊時一樣的草寇嗎?他們現在打方臘,不也是童貫、高太尉他們當時打梁山泊一樣嗎?難怪魯迅說:“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流氓的變遷》)
其實方臘的可貴之處就在敢於與朝廷對抗,敢於稱王。相比之下,宋江卻顯得多麼猥瑣。他把自己參加梁山泊聚義,說成是罪惡深重,犯了彌天之罪。因此晁蓋一死,他就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什麼“替天行道”?說穿了,就是替朝廷行道。他名義上要剷除奸臣,但是當奸臣童貫、高俅先後親自領軍來鎮壓梁山泊時,宋江雖然兩贏童貫,將童貫八路軍馬全部殺光:秦明打死陳翥,林沖殺死馬萬里,索超殺死王義,董平搠死韓天麟,史進殺死吳秉彝,楊志殺死李明,李逵砍死段鵬舉,張清打死周信。連他的左羽酆美也被盧俊義活捉。只剩下一個右翼畢勝,保護童貫逃走。但宋江素懷歸順之心,不肯盡情追殺,惟恐眾將不捨,要追童貫,火急差戴宗傳下將令,佈告眾頭領,收拾各路軍馬步卒,都回山寨請功,使得童貫與畢勝逃得性命,引領敗殘軍馬,連夜投東京去了。至於三敗高俅,他不過是想給高俅一點臉色看,讓高俅知道朝廷不招安他們是不行的,實際上還是想要高俅成全招安之......
宋江的封建忠君思想體現在哪一件事上?
這是受教育的侷限,宋江在地方上算是個大文化人,總的來說算是個二流文人。基層的小官,日子過得還是很富足的,要不然宋江也不會有那麼多錢去救濟一些所謂的英雄好漢。
從整個水滸上來說,宋江從頭到尾都是該死的,他是最不願意當強盜之人,但是偏偏又要和強盜打交道。他自己有富足的日子不過,自己自願犯罪,沒有人去害他,拉他下水,純粹就是他自願犯罪,當了強盜頭子,就想著怎麼洗黑,洗黑成功,把兄弟的命都賠上,自己也跟著找死。
林沖和武松是受到官府勢力迫害最深的兩個水滸人物,所以成為招安的最大反對者。
宋江之所以有這種忠君思想,因為宋江從小到大家境很好,日子過得好,所以從內心上講,宋江認為當時的社會和君王還是不錯的,有一種感恩之心。之所以幫助那些英雄好漢,是因為他好結交,想以利用這些人提高自身的名望。從宋江的經歷來瞧,他在坐牢時基本也是享受,還不是因為他家裡有點財力,宋江好日子過慣了,也是個吃不了苦的人
宋江的江湖義氣是受什麼思想的影響??
宋江的江湖義氣主要受儒家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壓迫環境影響。
宋江的人江湖義氣和善惡一直都讓人存疑,有人說,宋江是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叛徒。
拋開這些是非功過,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徵。他的一生都在為滿足自身的安全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奮鬥。出於安全需要的考慮,他才一步步的被逼上梁山;而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他才不顧兄弟們的反對,為謀求朝廷的招安而積極奔走。
在他的思想中,忠、義思想所佔的分量是很重的,但當兩者相對立事時,他卻做出了效忠“昏君”的決定。
這個決定不僅葬送了梁山事業,也結束了他的生命。
《水滸傳》產生於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領袖的農民大起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是在長期群眾創作的基礎上經過文人再加工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