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記事特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簡述《春秋》的記事特點

《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製法度的範本。並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後人產生很大影場。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

簡述《春秋》的特點。求解?

《春秋》最大的特點是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1] 之一。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成為經書比《詩》、《書》、《禮》、《樂》這四經為晚。李學勤先生強調:“我們不說《易》、《春秋》進入經的時間一定和《詩》、《書》、《禮》、《樂》一樣早,可是不會像很多人說的那麼晚。因為他們認為《易》、《春秋》之所以進入‘經’,是因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後來《易》、《春秋》才成為經。[1]

《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其中成於先秦的較著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有什麼特點

1.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大類。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著作,這些歷史著作主課是服務與當時的政治鬥爭,為統治者提供歷史借鑑,本質上屬於學術著作,但由於這些著作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某月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我們從文學角度稱之為歷史散文。

3.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其中《春秋》《左傳》屬於編年史,《國語》《戰國策》屬於國別史。

第一階段是《論語》和《墨子》(產生於春秋末期制戰國初年。《論語》是純語錄體散文,《墨子》則是在語錄體中雜有質樸的議論文。《論語》記錄的多是些片言隻語,往往有觀點而無論據;《墨子》所論就不再是一條條孤立不相干的語句,而是長篇大論,有論有據,稱得上是論文。

第二階段是《孟子》和《莊子》(產生於戰國中葉)。《孟子》基本上還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的發展,形成了對話式的論辯文。其對話基本上是圍繞一個主題而設立,以論說為主體,初步具備駁論性質。《莊子》則已經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了語錄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

第三階段是《荀子》和《韓非子》(產生於戰國末期)。《荀子》和《韓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論說文的語言,抽象說理的部分增加,邏輯周密,結構複雜而嚴謹,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說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的主要內容?

《春秋》全書大約17000字,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征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面,記載一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 在對待人與神關係上,孔子的歷史觀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認為王道的興衰取決於“天命”,表現了天命主宰歷史的唯心史觀;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確表示“敬鬼神而遠之”,這說明他對鬼神是抱懷疑和保留態度的。對於一些災異現象與人事有什麼關係,他沒有明確表態。可見,他持保留態度。 孔子編訂的《春秋》有明確的時間順序的特點,對後世編年體史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北宋時由司馬光主編的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就是按年、月、日順序寫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又是我國第一部私修的史書,它打破了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對於史學的壟斷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學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由於孔子開創了私人著書的學術風氣,開闢研究近現代史的風氣,成為後來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的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先聲。 孔子的“春秋”筆法,還表現在敢於揭露統治者淫穢納賄、仇殺助亂的黑暗面。如隱公元年,記載了周平王向魯惠公的妾仲子贈送葬禮的東西。在孔子看來,這是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現,不成體統,記上這一筆,讓後來的統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記載自然現狀。如它精闢地記敘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於北斗。”(這是我國,也是世界史上彗星運行的最早記錄。)又如,它記錄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隕如雨”的隕石雨情況。孔子保留了這些記錄,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的文字過於簡潔,有的只記結果,沒有寫它的原委,要讀懂它,確實不容易。如隱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條記事中,只記了一個“螟”字,它僅是告訴人們,這年發生了螟蟲災害,但具體在什麼地方,災情多大?卻沒有記清楚。所以,後世的學者,對《春秋》作了許多的引申和解釋。 由於《春秋》是孔子編訂的“六經”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為“經”,對它的解釋稱為“傳”。到漢代時,這種傳已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夾氏傳》和《鄒氏傳》5種之多,後來,《夾氏傳》和《鄒氏傳》亡佚了,流傳下來的只有《左氏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是我們讀《春秋》時可對照參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來源也有些問題,對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記別國的事,人云亦云。至於魯國,“事無大小,苟涉嫌疑,動稱恥諱”。《史記·孔子世家》稱:“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實際上這是誇大之詞。王安石稱《春秋》為“斷爛朝報”,也有點過分。而梁啟超稱《春秋》為“流水賬簿”,卻是有點道理的。 編年體史書的優點,在於它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間發生的聯繫。它的缺點,主要是同一事件發生和延續的時間過長,記載時就難免犯前後割裂的毛病;還有記人物活動時,更難詳其來龍去脈。因此,後來才有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出現。

希望採納

《左傳》在敘事方面有什麼特色

《左傳》在敘事方面有什麼特色

《左傳》是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該書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 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

(1) 敘事手法的多樣性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清代李馮曄《讀 <左> 卮言》稱《左傳》:“敘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敘,有原敘,有順敘,有倒敘,有實敘,有虛敘,有暗敘,有預敘,有補敘……”共列舉了29種敘事手法,雖分類略有繁瑣,但可見《左傳》敘事手法的多樣性。

(2) 敘事的完整性和戲劇性

《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係。《左傳》敘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左傳》的戰爭描寫,全面反映了《左傳》的敘事特點。一般說來,《左傳》寫戰爭,不侷限於對交戰過程的記敘,而是深入揭示戰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後果。

《左傳》是一部歷史著作,但作者有時就像一個故事講述者,把事件敘述得 頗具戲劇性。大量生動的戲劇性情節,使這部作品充滿故事性。不僅如此,《左 傳》有的敘事記言,明顯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記錄,而是出於臆測或虛構。

(3) 敘事中的道德化、神祕化傾向

《左傳》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敘述,還常有道德化與神祕化的特點,而且敘述中往往還帶有神祕因素。作者面對既成的歷史事實,根據歷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加入種種神祕化的傳說故事,來 預示事件的結局,解釋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反映了春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和認識 水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春秋的筆法有什麼特點啊?

“春秋筆法”是指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史記·孔子世家》說 :“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辭,不能改一字。”即指此。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它用語準確,選詞嚴謹,常根據事件的性質、情形和結果以及作者對該事件的態度,選用不同的詞語。《春秋》的記事極簡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兩句話。可是這極簡短的記敘,往往微言大義,有著很豐富、很深刻的含意,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且也給讀者以深刻地影響。

例如,《春秋》中,“鄭伯克段於鄢”,雖然只四六個字,卻記錄了這樣一件大事:魯隱公元年,鄭國君之弟共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莊公的君位,莊公發現後,巧施心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後在鄢這個地方打敗共叔段,使他“出奔”。《左傳》對《春秋》這句經文隱含的褒貶用意解釋道:“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春秋》中這句話,從表面上看,似乎的純客觀的記錄,不流露作者的思想傾向,實際上是有褒有貶的。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文筆曲折、微言大義,並帶有一定傾向性的文字稱為“春秋筆法”。

參考資料:中文系學生

相關問題答案
春秋的記事特點是什麼?
啟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燕子的生活特點是什麼?
貓的生活特點是什麼?
張頜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廉頗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獅子的活動特點是什麼?
烏龜的活動特點是什麼?
貓的外形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