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的茶海是什麼?
茶道組中的茶海是什麼?
就是泡茶的時候裝水那個,蓋碗泡茶,公道杯裝茶湯,茶海裝洗茶的、洗杯的等廢水的
茶海,茶道,茶籠各是做什麼用的
茶道是總稱的,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海,又名公道杯,是泡功夫茶的時候,用來分茶用,茶湯先倒到茶海,比較均勻,不會前面到出來的比後面倒出來的淡,比較公道,所以又稱公道杯。有的地方也把茶盤稱為茶海的,茶寵既是茶人的寵物也。用茶水滋養的寵物,多為紫砂或澄泥燒製的陶質工藝品,也有一些瓷器或木質小玩藝。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水鄉茶樓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更注重於表演性茶道,相繼創作了有民族特色的茶藝,如:具有江南特色的傣族竹筒茶、彝族烤茶茶、煎茶茶藝、功夫茶沏泡、龍井茶禮、太湖翠竹的沏泡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四川長嘴壺功夫茶、白族三道茶等等。水鄉茶樓通過品茶、欣賞茶藝表演,於浮華之中,托起片片清涼,讓你遠離器塵,怡然自得。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儘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麼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qu......
茶道用的茶盤什麼木頭的最好
最好是紅木和檀木,自己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好點。
古人稱的茶鍾是什麼
鍾茶是一個物種,外文名Camellia speciosa Ptard. var.yunnanensis Pitard。
中文學名
鍾茶
界
植物界
科
茶科
種
鍾茶
科名 茶科
拉丁名 Camellia speciosa Ptard. var.yunnanensis Pitard
種名 鍾茶 [1]
引種人 張應麟、蘇秋
引種時間 1980.3.14
引種地點 順德採購(山茶品種)
引種材料 苗
引種數量 1株
怎樣選擇茶具(含茶盤、茶道工具等全套)?
茶盤最經濟的應該是瓷的,竹製的個人感覺不是很耐,如果是真的木茶盤會比較貴【尺寸要買40cm x 70cm以上,太小不方便使用。】如果要求不高,仿真木茶盤也是可以的,只是茶具要放在上面晾乾時,最好加一塊布,因為有的仿真木會褪色。
便宜的紫砂壺多數都是假的,所以還是買瓷壺比較好!
對於瓷的茶具也有品質不好的,但是都可以用,只是茶漬比較難清理,品質較好的多數一抹就乾淨。好的瓷多數是釉下彩,薄而通透!
茶盤茶道用什麼木頭的好
金絲楠木的。因金絲楠木高端、大氣、上檔次、且金絲楠木東正根雕有耐腐蝕性、防蟲、茶盤長時間用可預防治霍亂、胃病、中耳炎、腳氣等疾病,金絲楠木紋理清新,金絲楠木具有楠木的幽香。在陽光照射下會有金絲的溢出。
在茶道中溫杯的順序是
在茶道中,溫杯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先往蓋碗裡注入開水至七八分滿;
然後將蓋碗裡的水倒入公道杯,
倒水時溫燙蓋碗蓋,同時轉動蓋碗蓋;
再將公道杯的水倒入茶海,倒水時另一隻手用茶夾夾起茶杯,將茶杯內外都溫燙一遍。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1]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道中的姿勢、禮儀及說法
泡茶技法(一):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一. 泡茶茶具
茶藝泡茶的工具種類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夾、茶匙、茶針、茶槳;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聞香杯、杯碟;滌潔器包括茶盤、茶船、渣方、水方、滌方、茶巾、容則;其它還包括煮水器、香爐、奉茶盤等。
以上介紹了林林總總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絕非一定繁瑣複雜,而應由簡入繁,重在培養自己對茶葉的基本認識。
二、泡茶的注意事項
功夫茶一般一泡只衝四次:一為皮;二三為肉,四為極。四衝之後,茶湯基本轉薄。四泡茶浸泡時間應依次增加。
出茶四字決:低、快、均、盡。出茶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湯熱度;勻,表示對客人一視同仁;盡,茶水瀝盡,茶葉不浸泡過久,茶湯不會苦澀。
任何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茶湯應與茶葉分離,即泡即飲。過濃的茶湯對身體不利,浸泡過久的茶湯會破壞茶葉特有的香氣和滋味。
三、泡茶用水
泡茶最好用山泉水,用江水最好用中間,用上茶濃,用下茶淡。
在古箏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薰香、淨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後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餘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
茶道茶具刻什麼字好呢
可參看曼生十八式壺銘。這是文人蔘與制壺的典型。奇文不流於俗。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石瓢,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提樑,壺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笠蔭,壺銘: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葫蘆,壺銘: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
合歡,壺銘: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
井欄,壺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漢瓦,壺銘: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
汲直,壺銘: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乳丁,壺銘:水味甘,茶味苦,養生方,勝鍾乳。
周盤,壺銘:吾愛吾鼎,強食強飲。
柱楚,壺銘:茶鼓聲,春煙隔,梅子雨,潤礎石,滌煩襟,乳花碧。
石銚,壺銘: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鏡瓦,壺銘:滌我酒脾,潤我詩腸。
鈿合,壺銘:鈿合丁寧,改注茶經。
半瓢,壺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合鬥,壺銘: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卻月,壺銘: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我為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