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寶是國企嗎?

General 更新 2024-06-29

健力寶是國企嗎?

不是,應該是合資

現在健力寶的歸誰管,是國企還是民企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 1、國企:分為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一般是51%以上)、國有企業集團下屬的國資參股企業; 2、私企:現在一般稱為民營企業,是由非國有股東組成的各類公司。

健力寶集團是國企還是民企?

在02年1月之前是國有企業,後來就不是了,由國有轉為民營了,在1997年以後,健力寶其實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後來經歷了比如改制,以及統一的加盟,情況並沒有好轉。

健力寶是國營還是私營

準確的說,健力寶現在已經改制成為了民營企業,董事長為葉紅漢(據說是葉劍英的後人),統一注資後成立了佛山市三水健力寶貿易公司,現任總經理為李世政。也就是說,現在的健力寶分為健力寶集團和健力寶貿易公司兩個體系。

健力寶創建於哪年?

健力寶集團與聯想、海爾、美的、科龍等優秀企業一樣,都是屬於上世紀80年中期誕生,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企業之一。 2004年,是聯想的20歲週年,也是健力寶的20週年。然而,與聯想、海爾、美的等企業相比,健力寶在20週歲生日時,卻正經歷著一場自創建以來最大的浩劫,且前途茫茫不知歸向何處。 健力寶,這個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族品牌,自1984年誕生始,在經過了15年的長期輝煌後,開始走下坡路,並在2001年底被當地政府出售給私人投資者,由素有資本高手之稱的張海等人收購。健力寶也演繹了一出國企變民營的典型案例,而將健力寶一手帶大的健力寶創業元老——李經緯在健力寶被張海等人收購時則黯然退場,離開了自己為之奮鬥了十幾個春秋,灑下無數汗水的健力寶。 然而,變為民企的民族品牌——健力寶,在私人投資者手中並沒有走上新的輝煌,而是在兩年半後的時間裡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生存危機。資本高手在治理實業兩年多後,下課了。第一家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國內企業——裕興集團老闆匆匆走到了健力寶的管理前臺,又很快悄悄離去。隨後傳出向來是以民族飲料品牌的形象樹立在國人心目中的健力寶要被臺灣的統一收購的消息。又由於遭到包括員工在內的各方面力量的反應,統一收購被中止。 健力寶,20年。這裡面的故事太多,這裡面的感慨太多,這裡面給人們的啟示也太多! 一、健力寶案例的歷史背景 中國企業的20年也是中國市場經濟不斷走向深入和成熟的20年。 對企業來說,是運營環境不斷變幻的20年。一方面,內部競爭環境越來越規範,企業不斷尋求突破;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和全球化也使先進的競爭者不斷湧入中國,得以佔據先天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這兩個方面的因素不斷綜合起來的過程,就是本土企業所要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的局勢變化過程。 這樣的環境變化對本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企業必須有戰略的眼光,要有更高的管理水平,要能夠建立起良好的運營機制,要能夠積極地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持續地取得競爭的勝利。現在經過了20年的風雨仍然健康地往前走的企業,例如聯想、美的、萬科等一大批國內優秀企業,無一不是這麼走過來的,這是中國本土企業發展的一個定理。反觀在過去20年裡紛紛倒下的企業,根本原因無一不是違反了這個定理。 健力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但相對於已經倒下起不來的其他企業來說,它又似乎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跟很多走不到20年的企業相比,包括他的同行曾經紅極一時的天府可樂等相比,健力寶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李經緯創出了健力寶這麼好的品牌,雖然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雨,但健力寶還活著。 第二,健力寶正處於一個艱難的命運轉折期,未來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必性。在過去的5年多時間裡,因為沒有很好地適應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沒能確立自己正確的戰略,沒能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培養人才,在飲料市場快速增長的時候,健力寶不升反降,最後陷入經營的困頓之中。 健力寶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也正是《健力寶沉浮》這本書所要帶給大家的。 可以說,中國企業過去20年發展歷史中所出現的問題,健力寶都經歷過了。 二、治理結構問題 早期的健力寶在治理結構上具有優勢,但最終還是陷入治理結構的嚴重缺失危機中,無論是李經緯時代還是張海時期,健力寶的治理結構都是存在根本性的缺陷的。或許,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圖一、圖二的公司治理邏輯來梳理健力寶過去20年的治理問題。 1、股東共識問題 張海時期,健力寶的幾大股東是嚴重缺乏共識的,對健力寶的未來走向缺乏統一的認識,最後變成了互相傾扎。張海在接......

健力寶公司是國有企業還是個體企業? 5分

個體企業

健力寶中國有沒有股份

歸屬統一 你說呢

健力寶現狀如何?有發展前景嗎?

中國慈善捐贈現狀 特殊現象:半數捐贈繞過慈善機構 中國慈善榜顯示了一個特殊現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慈善家捐贈沒有通過慈善機構,而是捐向某些慈善項目或者是建立自己的基金。 據報道,餘彭年表示,他當年捐贈的10臺救護車成為當地官員的座駕,這使他開始關注資金的使用,甚至深入到採購過程中。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寧向東表示,國內的捐贈環境不容樂觀,統一讓一個機構使用善款,未必是一種好事,可以嘗試多渠道的捐贈方式,避免慈善腐敗。 捐贈動機:企業擺脫不了功利 胡潤表示,他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海外華人基金的慈善捐贈往往較為透明,捐贈方向也以教育為主,他們往往認為教育是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最佳方法。如李嘉誠不僅捐錢,且把自己大量的時間花在慈善事業上。 在胡潤看來,國內某些企業在慈善捐贈時,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功利之心。如正泰集團就坦言慈善捐贈對於企業的聲譽會有正面影響。中國的大型國企在公益捐贈上則往往以災害救濟為主,這也和它們的政府背景不無關係。而一些菸草公司的捐贈也有企業形象方面的考慮。 頗具意味的是,作為亞洲最賺錢公司的中石油也成為了去年中國捐贈最多的國企。但胡潤幽默地表示,和中石油1300億元利潤相比,他們1.27億元的捐贈就顯得不那麼多了。 慈善發展:和國外相比差距仍大 另據瞭解,今年50個上榜企業平均將年銷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業,而根據胡潤百富榜介紹,國外前十大企業將年銷售收入的0.5%捐獻給公益事業,“這與國內公益事業起步時間不長不無關係。”胡潤說。 據介紹,過去一年,慈善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今年的慈善家榜從2005年的50位擴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業家從2003年至今累計捐贈近51億元,榜上的100位慈善家從2003年至今,共捐贈了56億元人民幣,教育、社會公益和健康以及一些突發性災難事件仍然是企業家們熱衷的捐贈領域。胡潤認為,這也無形之中促進了社會對這些領域的關注程度,甚至會引起國家的一些政策導向。 首富“不慈善”: 百富榜前四名捐贈不到4000萬元 儘管今年慈善家排行榜從去年的50人擴大到了100人,但還是有很多國內著名富人的名字沒有在列。“事實上,慈善事業尚未成為國內企業家的共識。”胡潤說。 據他稱,國內有一部分企業家對此保持低調,不希望公開自己在慈善領域的貢獻,如魯冠球、樓忠福、李興浩這些廣為人知的企業家們。而另一方面,新崛起的“首富”們的目光尚未投向慈善事業,如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廢紙回收大王張茵等。 胡潤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的慈善還沒有真正的開始。拿去年百富榜的前四名(黃光裕、嚴介和、陳天橋、丁磊)而言,他們所有的捐贈加起來還不到4000萬元人民幣。相形之下,比爾·蓋茨則捐出了他全部財富的62%。 他同時指出,有部分慈善家也在香港從事慈善捐贈,如楊瀾、李金元,因為他們認為香港的慈善環境比較優越,相關的法律也比較健全。 2006中國慈善家排行榜前十位 1、彭年酒店董事長餘彭年(20億元捐贈)2、陽光媒體投資的楊瀾(5.5億元捐贈)3、金源集團的黃如論(4.47億元捐贈)4、蒙牛的牛根生5、吉利控股集團的李書福6、趙漢青7、香江金海馬集團的劉志強、翟美卿夫婦8、天地集團的楊休9、天獅集團的李金元10、合生創展的朱孟依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首次在國家的中央級政府的報告中,把慈善事業寫入政府報告,表明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慈善事業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今年還要以政府的名義召開全國慈善工作......

健力寶集團為什麼會倒閉

一排胡言!中國的企業佔90%以上都是被外國人獵殺吞併的,所以我們中國人必須要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把美國人和日本人趕出中國!未來的中國不是中國製造,而是中國創造!!!

相關問題答案
健力寶是國企嗎?
電力局是國企嗎?
聯想公司是國企嗎?
華夏銀行是國企嗎?
北大荒是國企嗎?
南航是國企嗎?
華三通信是國企嗎?
瀋陽特變電工是國企嗎?
洋河酒廠是國企嗎?
金科是國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