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體驗是誰提出的?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高峰體驗是哪個心理學家提出的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

什麼是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也是一種靈性體驗。“高峰體驗”(Peakexperiences)是著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獨創的一個概念。現在這一概念正在走出心理學的殿堂,進入到日常生活的領域。人們對高峰體驗這一概念的關注,反映了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這一概念並不是輕易就可以弄懂的,其原因在於,有這種體驗的人還不是太多。但按照馬斯洛的說法,一般一個人一生至少有一次。所謂高峰體驗並不是指登山時產生的一種體驗,儘管這種體驗有可能在登上高峰時產生。高峰指的是人很少達到的,超越自己平常情況的一種狀態。正是由於如此,在這種體驗中人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在某些方面好像搖身一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第273頁,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高峰體驗顯然是和人的最佳狀態聯繫在一起的。馬斯洛在多種著作裡都提到高峰體驗,從很多方面描述過這一概念。他認為高峰體驗是人“最美好的時刻”、“令人心蕩神遊的時刻”、“消魂奪魄的時刻”、“最幸福的時刻”。至於這種體驗的特徵,他首先強調的是高峰體驗的整體性和整合性的性質。例如,他在《高峰體驗中的存在認知》一文中,從十九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在高峰體驗中的認知的特點,而他列為第一個的特點是整體性:“體驗或者對象傾向於被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單位,超越了任何關係,任何可能的實用性、方便和目的。我們將它看成是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的一切,是宇宙的同義語。”(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第278頁,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又如,他在《高峰體驗——強烈的同一體驗》一文中,從十六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高峰體驗。整體性也是其中第一個特點:“處於高峰體驗中的人有一種比其他任何時候更加整合(統一、完整、渾然一體)的自我感覺。旁觀者從外部各個方面來觀察,也可以得出同一印象。例如,他們更少分裂或者分離,更少內心衝突,對自己更加心平氣和,體驗我與觀察我之間更加一致,目標更加集中,更加協調有機化,自身各部分更加有效地組織起來良好地運作,更少內在的摩擦等等。”(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第257頁,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高峰體驗這一特徵,也許與它是一種同一性體驗有關。所謂同一性體驗,是指我們對某一對象認同時產生的體驗。例如,我們認同某一個人,會產生愛的體驗。認同一個團體,會產生歸屬這個團體的體驗,認同一個國家,會產生愛國主義的體驗。而馬斯洛對高峰體驗提出的要求是認同全部的存在或者說宇宙。抓住這一特徵,我們可以區別高峰體驗和其他一些體驗。2005年一次我在北京某大學心理系上課,在引導學生放鬆了大概六分鐘後,我用了這樣的暗示語:“你回憶起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最美好的體驗,這體驗是在大自然中旅遊的時候,或者是在人際關係中,或者在欣賞藝術的時候產生的。”下面是幾位學生記下的回憶:一位學生寫道:“大一夏天去北戴河旅遊,我們踏海浪,踩沙灘,光著腳跑回住處,從沒有這樣瘋狂地開心過,每餐都吃海鮮。晚上去沙灘散步吹海風。細沙從腳趾縫中流過,像溫柔的撫摩。我們隨意購物、砍價,特別有成就感。總之,陽光、大海、沙灘,還有度假、愛情都是讓我快樂的重要因素。”這位學生所敘述的只是旅遊時在大自然中的一些一般的快樂和美好體驗,離馬斯洛說的整合感還很遠,算不上高峰體驗。又一位同學也寫的是旅遊的感受:“放鬆之後,我想到了登山看日出,當太陽一點、一點從雲海中升起來的時候,心理也好像隨著周圍的光線一樣慢慢亮起來,接著感到胸中有股氣流在湧動,我不知道怎麼樣讓自己平靜下來,其他的感覺通通消失,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只是感覺自己在膨脹,過了一陣子之後才體會到那種快樂,接著慢......

舉例說明什麼是高峰體驗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創作必然要經歷“高峰體驗”階段。郭沫若寫《地球,我的母親》那天,赤著腳在石子路上踱來踱去,“時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著,想真切地和‘地球母親’親暱,去感觸地的皮膚,受她的擁抱。”詩人說:“這在現在看起來,覺得是有點發狂,然在當時卻委實是感受著迫切。”曹禺寫《日出》時“覺得宇宙似乎縮成昏黑的一團”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法國19世紀作家福樓拜寫《包法恭夫人》的女主人公服毒自殺時,他自己的嘴裡彷彿也嚐到了砒霜的味道,等等,這些都是“高峰體驗”境界的生動例子。高爾基曾這樣描述文學家的工作與專門學者的區別,他說學者研究公羊時“用不著想象自己也是一頭公羊”,而文學家則不然,“他雖慷慨,卻必須想象自己是個吝嗇鬼;他雖然毫我私心,卻必須覺得自己是個貪婪的守財奴;他雖然意志薄弱,但卻必須令人信服地描寫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這就對作家提出了高峰體驗的高要求。俄國19世紀作家契訶夫晚年想寫一篇描寫青年女革命家的短篇小說,但他沒成功,原因就在於他沒有這種任務的情感體驗,更談不上高峰體驗了。魯迅也是如此,“出於惟有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的新年,他想寫一篇放映蘇區工農鬥爭的長篇小說,並且接觸了許多蘇區工作人員和地下黨員,瞭解了許多有關方面的資料,但是他沒有實際的蘇區生活和鬥爭經驗,沒有真切的情感體驗,所以始終沒有動筆。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沒有高峰體驗也寫不出作品,就不用說其他作家了。

高峰體驗是英國人本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概念嗎

高峰體驗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調查一批有相當成就的人士時,發現他們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馬斯洛把這種感受稱之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興奮與歡愉的感覺,那種感覺猶如站在高山之顛,那種愉悅雖然短暫,但卻可能尤其深刻,那種感覺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心理學家稱之為“高峰體驗”。

舉例說明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一個美學話題,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問題,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創造美和欣賞美,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需要源於人的內在衝動,審美活動因而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的必要途徑。審美活動的形象性、無直接功利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使之對完美人格的創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審美與完美的緊密關係,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內容豐富的性質。這樣,通過審美活動,包含真、善、美於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審美活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高峰體驗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以外的知覺印象的尋求獲得,只要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覺印象的活動,都可能帶來高峰體驗,如愛的體驗、神祕的體驗、創造的體驗等等。高峰體驗中主客體合一,既無我,也無他人或他物;對於對象的體驗被幻化為整個世界;同時意義和價值被返回給審美主體;主體的情緒是完美和狂喜,主體在這時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發揮全部智能。 可以舉一些例子:如讀書,打籃球,看電影等等

為什麼說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高峰體驗和禪定有什麼異同?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什麼是沉浸(心流、暢爽),與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有什麼區別?

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暢爽的概念,暢爽是指人們在進行各種休閒或工作活動時產生的一種最佳體驗。暢爽不僅可以在自我實現中得到,在日常生活與平凡勞動中也可以得到。暢爽是感覺上的一種共同的經驗模式,是當人們完全進入所做活動時獲得的一種整體感覺。當一個人的技能能夠在一個有預定的目標、有規則約束,並且能夠讓行為者清楚地知道做得如何之好的行為系統中,充分應付隨時到來的挑戰時,就會產生這種感覺。體閒的結果是暢爽。暢爽理論是對對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突破。暢爽是指人們在進行各種休閒活動或工作時所產生的一種最佳體驗,是人在進入自我實現時感受到的一種極度興奮的喜悅之情。“暢”是美國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這種感受不常出現,但又是多數人都曾有過的,它不僅出現在科學和文藝的創作活動中,而且也能在日常活動和平凡的勞動中出現。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是人在進入自我實現時的感受,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文藝欣賞或投身於大自然時,感受到一種奇妙、著迷、忘我並與外部世界融為一體的美好感覺。暢爽是對馬斯洛“自我實現”概念的重大突破,強調主體的自我實現。

相關問題答案
高峰體驗是誰提出的?
一路一帶是誰提出的?
一帶一路是誰提出的?
中庸是誰提出的?
電場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熔斷機制是誰提出的?
以藥養醫是誰提出的?
進化論是誰提出的?
人性本惡是誰提出的?
可持續發展是誰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