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有多大?

General 更新 2024-12-28

鄭和的寶船到底有多大

在1980年代之後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很少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巨大寶船。

據《明史》記載,鄭和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現代單位,長超過 130 米,寬度超過 50 米,排水量將超過萬噸。相形之下,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座艦小得像個救生艇。

但從常識來看,15 世紀初的木質帆船有如此大的尺寸,直至 19 世紀後期才被西方輪船超過,著實令人生疑。從 1947 年管勁丞質疑《明史》記載開始,對寶船大小的激烈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常見於各大論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旗艦的尺寸,乍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在實際上絲毫不是奇談。

不靠譜的文獻依據

寶船的巨大尺寸的確出自明代歷史文獻,不過依照現代研究,這些記載並不靠譜。

對寶船的尺寸最通行的記載是清代官修的《明史·鄭和傳》,其中說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船隊中有“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的寶船62艘之多。

但《明史》並不是這段記載的源頭。在更早的文獻裡,馬歡《瀛涯勝覽》(定稿於 1451 年)、顧起元《客座贅語》(成書於 1617 年)與談遷《國榷》(成書於 1653 年)中都留下了一段相同的文字:“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這正是《明史》中寶船尺寸的來歷。

鄭和下西洋的船上有多少人?船有多大

新華網南京6月1日電(記者王力、姚玉潔)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首下西洋,自南京的寶船廠開船,龍江關出水,歷經占城、爪哇、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此後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率隊遠航,訪問了亞非近30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船隻體量巨大,數量眾多,遺憾的是,這些巨船都沒能留存下來,僅餘不多的文獻記載。正因為如此,對有關鄭和寶船的大小、形制等有許多爭議,難有定論。   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和鞏珍都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分別是《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及《西洋番國志》。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鄭和遠航活動的是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該書卷首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鞏珍《西洋番國志》中則記載:“其所乘之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寶船是船隊中的帥船,用作使團領導成員和外國使節乘坐,以及裝載明朝贈給各國的禮品和各國回贈的珍寶。《瀛涯勝覽》中所載寶船尺寸多次被以後的文獻所引用,《明史》“鄭和傳”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天妃經》卷首插圖則描繪了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海神天妃護佑的情形。《天妃經》是參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留的資財發願刻印的。其插圖中繪有“鄭和船隊圖像,計五列,每列五艘”,船型、尺度基本相同,其“艏艉高翹,船舷高,吃水深”,氣勢磅礴,為鄭和寶船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  當時的文獻還記載了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有水手、官兵、採辦、工匠、醫生、翻譯等,規模龐大,首次出使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主要有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鄭和寶船有9桅12帆。  學術界對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的尺度仍存質疑。若是摺合成現代長度單位,鄭和寶船有將近138米長,56米寬,少數學者認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國明代不可能出現。  寶船究竟有多大,這還有賴於實物考證。南京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是目前國內已知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其規模當時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出一根長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遺址地撈出了一段長2.21米的絞關木,據專家考證,兩米多長的絞關木,需要五六個人一起操作,能夠絞起500公斤左右重的鐵錨。2003年至2004年間,南京市博物館在對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第六作塘考古發掘時,又發現兩根長度分別為10.1米和11米的鐵黎木舵杆。但這些尚不足以精確推算出造船廠船隻的準確規模,只能印證史料記載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規模。

鄭和寶船有多大

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都說鄭和寶船排水量超過航母了,真的假的?

鄭和寶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萬噸巨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乘坐的旗艦要大許多倍。

席龍飛長期從事船舶設計、船型技術經濟論證及船舶發展史教學與研究,是中國船舶領域的權威專家。他介紹說,600年前,鄭和奉使第一次下西洋,他自己乘坐的寶船到底有多大,一直是史學界之謎。據《明史·鄭和傳》明確記載:鄭和乘坐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換算後,應為長125米,寬50米。寶船是船隊中的帥船,是中國歷史上體量最龐大的木船,用作使團領導成員和外國使節乘坐,以及裝載明朝贈給各國的禮品和各國回贈的珍寶。

席龍飛通過對史料的潛心研究發現,寶船上下共有8層,包括鄭和在內的近千名官兵生活和工作在大船內,排水量近萬噸。在鄭和時代100年之後,西方一些知名航海家的船也並不大,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只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排水量只有110噸,達·伽瑪的旗艦“聖·加布利爾”號也才400噸,鄭和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用現代的航空母艦來形容寶船並不為過。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是日本的“鳳翔”號,它的飛行甲板長168米,比寶船稍長,但是它的最大寬度只有22米,還不到寶船的一半。根據現代造船專家的估算認定鄭和寶船的排水量是一艘二萬噸級的巨輪。據統計,在鄭和大航海期間,全國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場遍及全國各地;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隻,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艦。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斷言:"在1420年前後,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史書記載,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據這一尺度,鄭和寶船將長達135米,排水量近2萬噸,超過英國無敵號航空母艦,甲板面積約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當時海上無可爭議的巨無霸。如此龐大的船隊顯示了明代中國驚世駭俗的造船

鄭和艦隊的寶船有多大 真和航母一個級別嗎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另有一種說法,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它們統稱為鄭和寶船。現代對鄭和寶船的研究及仿製較多,但鄭和寶船的具體形制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爭議。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乘坐的是44丈長、18丈寬(即146.67米長、50.94米寬)的大號寶船。這麼大的寶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遠遠超過6米,而同樣大小的平底寶船吃水只在4-5米。所以,如果寶船是從這些作塘裡走向西洋的話,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明代朱棣以後,實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寶船廠因此廢止,而常年棄之不用的船塢會漸漸被泥沙填平,推測寶船廠的幹船塢就是如此變淺的。大型平底船照樣遠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淺,只能在風平浪靜的內河航行,卻如何能經受住遠洋航行中的狂風大浪呢?明代《三才圖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週年之際,中國船舶協會製造了一艘尖底的寶船模型,似乎為寶船的船型下了一個定論。此後全國各地也都以此為模本翻造寶船模型。今天,在南京市鄭和公園、閱江樓、靜海寺等處的寶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上世紀80年代,一位在清末實業家張謇的大達輪船公司中工作過的海運老船工李元稹曾經告訴楊老,當年有一種和寶船差不多寬的平底大木船專門用來下海,他們把這種船叫“隨風相送”。和尖底船比起來,大號平底船有著許多優點,它做工相對簡單,又可以放置貨物,而且吃水淺,水深水淺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風。這些特點與在南京造寶船的自然條件都非常契合。眾所周知,寶船的技術廢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藝。根據《初中社會教學參考書》,清代戰艦發射火炮會導致船體斷裂。而明代的戰艦裝備的火炮比清代先進(早期的後膛炮,大發貢,弗朗機)而且數量多,從未聽說過因為發射火炮而船體開裂,甚至在臺灣戰役中打敗了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艦隊。由此可知明代的造船技術超過了那位工人的推測,而且有一部分技術失傳,至今沒有解開。

鄭和寶船的尺寸 噸位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1377年)遊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複製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複製中的寶船多采用質疑派的說法。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參考資料:baidu

鄭和的船有多大

大號寶船.據馬歡《瀛涯勝覽》卷首記載:“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代一尺,相當於0.311米,所以大號寶船摺合公制,長約138米,寬約56米.

古代鄭和號船有多大

長61.2米,寬13.8米,排水量1000餘噸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另有一種說法,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它們統稱為鄭和寶船。現代對鄭和寶船的研究及仿製較多,但鄭和寶船的具體形制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爭議。

鄭和下西洋時用的最大船隻到底有多巨大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

鄭和寶船遊多快'能有多大?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另有一種說法,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它們統稱為鄭和寶船。現代對鄭和寶船的研究及仿製較多,但鄭和寶船的具體形制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爭議。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乘坐的是44丈長、18丈寬(即146.67米長、50.94米寬)的大號寶船。這麼大的寶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遠遠超過6米,而同樣大小的平底寶船吃水只在4-5米。所以,如果寶船是從這些作塘裡走向西洋的話,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 明代朱棣以後,實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寶船廠因此廢止,而常年棄之不用的船塢會漸漸被泥沙填平,推測寶船廠的幹船塢就是如此變淺的。 大型平底船照樣遠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淺,只能在風平浪靜的內河航行,卻如何能經受住遠洋航行中的狂風大浪呢? 明代《三才圖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週年之際,中國船舶協會製造了一艘尖底的寶船模型,似乎為寶船的船型下了一個定論。此後全國各地也都以此為模本翻造寶船模型。今天,在南京市鄭和公園、閱江樓、靜海寺等處的寶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 上世紀80年代,一位在清末實業家張謇的大達輪船公司中工作過的海運老船工李元稹曾經告訴楊老,當年有一種和寶船差不多寬的平底大木船專門用來下海,他們把這種船叫“隨風相送”。和尖底船比起來,大號平底船有著許多優點,它做工相對簡單,又可以放置更多貨物,而且吃水淺,水深水淺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風。這些特點與在南京造寶船的自然條件都非常契合。 眾所周知,寶船的技術廢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藝。根據《初中社會教學參考書》,清代戰艦發射火炮會導致船體斷裂。而明代的戰艦裝備的火炮比清代先進(早期的後膛炮,大發貢,弗朗機)而且數量多,從未聽說過因為發射火炮而船體開裂,甚至在臺灣戰役中打敗了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艦隊。由此可知明代的造船技術超過了那位工人的推測,而且有一部分技術失傳,至今沒有解開。

相關問題答案
鄭和寶船有多大?
歐洲有多大面積和人口?
江蘇和新疆面積有多大?
深圳和東莞面積有多大?
鄭州市區面積有多大?
中國有多大面積和人口?
廈門有多大面積和人口?
中國和印度面積有多大?
天天萬利寶風險有多大?
中國和美國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