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前被稱為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中國以前叫什麼名字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註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注:“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鑑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

中國在古代,還被稱為什麼?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中國以前叫什麼?

什麼是中國?如果我們今天的中國的話,大家不會有什麼疑問,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或者地域的概念,但是歷史上面可不是這樣。中國最早這個詞兒,我們現在發現是在出土的一件銅器上面,叫做“何尊”,上面有中國這兩個字,時間大概在西周的初年,一般地說,也就是大家認為公元前11世紀的時候,離今天已經三千多年了。那個時候中國是什麼意思呢?主要的是指被周朝所推翻的商王朝,它統治的中心地區。以後我們看到在《書經》裡面,在《詩經》裡面都有中國這個詞,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這個字出現得越來越多,那麼它指什麼呢?它主要還是指當時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但是以後,隨著中央王朝它疆域的擴展,特別是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政權以後,那麼它的統治區,基本上就稱為中國了。周圍逐步逐步隨著來自中原的人民它遷移,慢慢把當地周邊的少數民族,也都變成了漢族了,都是華夏的人了,中央政府開始在各地建立它的郡縣,它的行政機構了,這樣逐步逐步擴大了,中國的概念也逐步逐步擴大了。

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華夏

中原

“中國”這個說法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叫的?在中國被稱為“中國”之前,被稱為什麼?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祕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極星看作是“天中”。這是因為古人觀察到滿天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轉,就像一把轉動的傘一樣,而傘的頂端就是北極星。依此設想,人們便認定人君的國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並在這裡定都洛陽,其用意是讓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樣向自己圍聚合攏,此地後來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以後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演變為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叫“中國”了。

中國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之前叫什麼?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國的概念,國” 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 , “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 : 一指京師 , 即首都 ; 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 ; 三指中原地區 ; 四指國內 , 內地 ; 五指諸夏或漢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 , 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 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有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 , 南朝自稱為“中國” , 把北朝叫做“魏虜” , 北朝也自稱為“中國” , 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 , 金和南宋 , 彼此都自稱“中國” , 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 , 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 , 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 , 歷史上的“中國”並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 , 唐朝的國號是“唐” , 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夏、金、元、明等 , 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他們的國號都不叫“中國”。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 , 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 , 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 , 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 ,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的最初意思是什麼呢?中者,天下之中心也。國者,大都城也。“中國”的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於天下之中心的大城。“中國”是 華夏 君主所駐的城市。華夏正統帝王代表其統治下的華夏帝國,“中國”也就衍伸為華夏國家。“中國”自上古 ( 不晚於周朝建國時期 ) 就是華夏國家總體的代稱,華夏兒女在夷蠻之人的眼中口中就是所謂的“中國之人”。此類記載遍佈華夏和非華夏的文字記載。 凡我華夏兒女皆應牢記“中國”是中國 3000 年的國家稱號。為何倭奴打敗虜清後非得硬造出“之那”這個詞來指稱中國呢?因為倭認為他們已經比中國強了,中國已經不配稱為“中國”了,因為“中國”的意思是華夏國家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周邊國家是蠻夷藩屬。(感謝百度知道提供) 現在中國正在崛起,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東亞病夫了,已經開始重新成為"中央之國"了,加油,中國,我們永遠支持你!

曾經的中國被稱為什麼

支那

中國以前叫什麼 5分

由近到遠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大清帝國 大明帝國 ......

中國這個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0分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於先王”。由於《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於後人的追記,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關於周武王滅商的確切年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這樣看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當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經有人用過,或者已經出現了,但即使有,也不會太久,因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過“國”或“或”(與國字相通)二字。

“中國”的本意是什麼呢?這還得從“國”字說起。“國”與“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當先民因農業的發展而定居下來以後,以部落首領的居住地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初期的居民點和城市,城裡稱為國,城外近處就叫做郊人。開始時,國的差別並不大,但以後有的國發展較快,有的則已經擴展到原來幾個國的範圍。於是大的單位就被稱為“邦”,小的單位還稱國。再行後,由於一位首領或一個宗族已經擁有不止一個城、邑,即不止一個“國”,因而就將其主要的、或首領居住的城邑稱為“國”;這也就是以後將都城稱為“國”的來歷。

正因為一個“國”不過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範圍很小,大的也不過相當於今天一個小縣城,小的大概只等於一個“三家村”。由於絕大部分國人也得從事農耕,國中也包括大片農田,所以一個國的範圍比單純的居民點還是要大些。可以想像,這樣的國的數量必定很多。相傳大禹召集各國在塗山(今地說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說較早)聚會,據說參加並表示接受大禹領導的有“萬國”之多。當然,“萬”並不是實數,但數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湯的時代,已經減少到3000多個。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紂王,到達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上)時,原來歸屬於商的國(史稱諸侯,實際是用了以後的名稱)有八百個投向周王。到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據說還有1773個。

西周時,周王被稱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認的國稱為諸侯;但無論天子還是諸侯,他們居住的城邑都是“國”。既然同時存在那麼多的國,在名稱上就漸漸產生了區別。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於中心、中樞地位,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中國”。前面提到,周武王在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就是因為已經佔有了商的京師。《詩經。大雅》中的《民勞》篇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詩句,很清楚地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

“中國”的擴大和變化

最初的“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和鎬(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以後,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來商的京師(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黍“中國”。到周成王時,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擴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一帶),稱成周,將商的遺民遷來集中居住於此,又在附近築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陪都......

我國被稱為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以前被稱為什麼?
中國長征又被稱為什麼?
中國人被稱為什麼?
倫敦被稱為什麼之國?
芬蘭被稱為什麼王國?
泰國被稱為什麼?
新加坡被稱為什麼之國?
我國的盆地被稱為什麼?
尼泊爾被稱為什麼之國?
巴西被稱為什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