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和尊長是什麼意思?
歲的傳說是什麼
壓歲錢的故事
到了春節,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得到大人們給的紅包,俗稱“壓歲錢”“過年錢”。古代過年的時候大人們用紅繩串起來一百枚銅錢,發給小孩子們希望他們長命百歲,又因為“歲”與“祟”諧音,能鎮壓鬼怪,也是給小孩子讓他們用來賄賂鬼怪的,以化凶為吉,平安度過來年,所以稱“壓歲錢”。“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清代詩人在《壓歲錢》的詩中描述過。由於銅錢和紅繩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後來逐步用紙幣和紅包來取代,就成了現在大家熟悉的紅包。現在的紅包既包括壓歲錢的紅包又包括公司發送的福利紅包和用於答謝別人給的紅包。
發放“紅包”是我們過春節的一種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好運、吉祥。一般是長輩發送給沒有結婚的未成年人,裡面的錢多少都可以,一般帶6,60元、66元、166元等等,但是當著長輩的面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行為。還有的家長在除夕夜偷偷放在孩子枕頭底下,在新年第一天讓孩子有個驚喜,開心一年。
故事一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故事二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不再增長歲數,寓意長壽。
壓歲錢的歷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
逐鹿之戰中與黃帝戰死的尊長是
蚩尤,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時代九黎族首領,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相傳蚩尤,是牛
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十指腳趾,個個本領非凡。關
於涿鹿之戰有很多神話傳說在人間流傳,《山海經·大荒北經》中也有所提到,書中記載:有
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
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
止,遂殺蚩尤。
蚩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
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兵主戰神,斥之者以為禍首、魔神。蚩尤也是苗族
相傳的遠祖之一,其活動年代大致與華夏族首領炎帝和黃帝同時。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民間傳說故事的閻羅王叫什麼名字?
有認為閻羅王是四位的,分別是:包拯、韓擒虎、范仲淹和寇準。也有認為閻羅王只有三位的,分別是:包拯、范仲淹和寇準。
一說為隋將韓擒虎。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13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其鄰母見擒(擒虎,唐人諱虎字,故省略“虎”字)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我欲謁王。”左右問曰:“何王也”?答曰:“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二十四史》裡也有韓擒虎死做閻羅王的傳說。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也描述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的事。
二說為北宋名相寇準。《湧幢小品》中記載他的愛妾茜桃臨死前說:“吾向不言,恐洩陰理;今欲去,言亦無害。公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另有《翰苑名談》亦記載:“寇準卒,有王福勤者,見公於曹州境上,向從者,曰:‘閻羅處政。’” 寇準以秉直見聞於民間。《通俗編》還說:大概在他生前已經流傳此說,所以當時就有人在驛舍側,掛起寇準圖像,上面寫有“今作閻羅王”字樣。
三說為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生前為官清廉,為百姓所稱道,在其死後,有傳說他“在冥間”“見司生殺之權”,“人死五七則見閻羅,豈非文正為此官耶”。(《中吳紀聞》)
四說為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俗傳包拯為陰司閻羅王,其說在宋時已盛,《宋史·包拯傳》雲: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範煙橋《茶煙歇》)。元明雜劇、平話也有不少包拯下陰司審案故事。例如:石玉昆著的《三俠五義》裡,就有描寫包拯扮閻羅審郭槐“狸貓換太子”的情事.
壓祟錢的傳說故事是真的嗎
傳說一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傳說二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不再增長歲數,寓意長壽。發展歷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 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
壓歲錢的由來1:
舊時除夕有守歲、辭歲的習俗。是夜,祭祀祖先,閤家團聚歡宴娛樂,最後辭歲時,長者上坐。受下輩禮拜,禮拜完,由長者散給小輩財物。這就是所謂的「壓歲錢」。
壓歲錢的由來2:
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內。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
一年中每個節日的農曆傳說
◆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突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走到僻靜處時,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七夕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跟著哥嫂過活的孤兒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幾年後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瓦房和一頭老牛。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
麻姑什麼意思
麻姑是一位少數民族姑娘,關於她有兩種傳說。現在經常用:麻姑獻壽
她父親在一個集鎮上替人養馬。麻姑的母親在一場戰亂中失蹤。她從小就學了一手好針線活。一天,麻姑在一戶人家做好針線活,主人很滿意,賞了一個大桃子給她麻姑捨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懷裡,想拿回家與父親一起嚐嚐鮮。
麻姑路過街上,看見路邊圍著一圈人,就好奇地朝裡面看。原來有一位身著黃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邊上有人說:“老婆婆是餓的,如果吃點東西,也許會好的。”可是,那時兵荒馬亂的糧食很珍貴。麻姑看不過去,蹲下身來扶起老婆婆,用桃子喂她。桃子又甜,汁水又多,老婆婆吃了很快緩過勁來。
這時老婆婆開口說:“孩子,謝謝你,能不能給我喝點粥湯?”“好呀,我就回去幫您煮去。”麻姑看見老婆婆能開口說話很高興,自己三步並做兩步地朝家裡走去。
麻姑回家就生火煮粥,父親回到家怪她自作主張,並把她關進了後屋不許外出。
半夜裡,麻姑仍惦念著老婆婆的安危,快步來到街上,到處尋找老婆婆。只見原來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顆桃核留在那裡,就拾了起來。
第二天晚上麻姑剛睡下,就看見穿黃衣衫的老婆婆朝自己笑盈盈地走來了。老婆婆撫摸著麻姑的頭說:“孩子,謝謝你!虧你有一片善心。那桃子果然是好東西,我吃了已經足夠益壽延年了,你放心吧。”說著轉身要離開。
早上起床,麻姑把自己藏好的桃核種在自家的院子裡,一年的時間就長成了一棵大桃樹。奇怪的是,這棵桃樹每年正月裡開花,三月裡就結出又大又紅的桃子,每年三月引來了許多人來看熱鬧。陰曆三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麻姑就用桃子接濟附近一些貧困飢餓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都養得很好,不僅能幾天不吃飯不覺得餓,而且原來身上的小毛小病也治好了。集鎮上的老年人見麻姑這樣善良能幹,私下都說她是天仙下凡,每年三月送桃時就膽她是“麻姑獻壽”。
也有人說是麻姑死後成為仙女,住在蓬萊住在蓬萊仙島。每年德高望重的西王母過生日時,麻姑都要用靈芝草釀成仙酒獻給西王母做壽禮,麻姑也由此被西王母封為“女壽仙”,麻姑獻壽由此而來。獻:把東西送給尊長或敬愛的人,壽:壽辰。
關於西藏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西藏的風土人情西藏的風土人情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裡。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樸,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敦煌古藏文文獻中,在記述吐蕃歷史上第一代贊普從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時這樣描繪了藏地和民風:“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以彎腰表致敬,以頂足為禮,對上等人用敬語說話……”。藏族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而採用不同葬法,常見的共有五種: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採用天葬。天葬:人死了以後,邀請自然界的鳥類來啄食屍體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風俗。山腰上築有幾個石臺,幾個藏胞,把屍體放在山坡的一個石臺上,死者的家屬在不遠的地方燒著酥油茶。
龍與鳳的故事和傳說。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龍和鳳為什麼要配合著、對應著出現呢?
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龍鳳紋"彩陶細頸瓶。這件珍貴文物說明,龍和鳳都起源於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期,而且是同步的。
作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文化現象,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圖章、徽記、標誌和象徵。如果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按其功能效應的大小排個座次的話,龍無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麼,第二位就該是鳳了。
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是龍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龍常常被稱為"鱗族之長"、"眾獸之君"。
鳳是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長翅膀的鳥禽是鳳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鳳便登上了"羽族之長"的寶座,有"百鳥之王"之稱。
龍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徵瑞、兆禍、示威等神性。
鳳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係建立起來,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
鳳的取材對象主要是鳥禽,而鳥禽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溫暖,喜愛陽光的,因此,鳳凰又稱"太陽鳥"、"陽禽"、"火精",所謂"丹鳳朝陽"、"鳳鳴朝陽"、"火鳳凰"。
這樣,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鳳大都是以"陽物"的面貌出現。
而龍,因其取材對象多為"水物"、"水獸"和"水象",從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
龍和鳳的配合、結合、對應,反映著古人的陰陽觀。
出土的商代和戰國時期的玉飾、玉佩,有的龍銜鳳,有的鳳馱龍,有的龍在鳳下,有的龍鳳同體,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陰陽是不同的、相對的,又是相關的,誰也離不開誰的。
屬於殷商時期的"龍鳳冠人形"玉佩比較典型。龍在右,鳳在左,龍張口低頭,鳳曲頸揚首。龍鳳連體,且同時被人戴在頭上,既反映著陰陽諧和的觀念,也可見當時龍鳳受人們尊重的程度。
如果說"龍鳳冠人形"玉佩反映的是古人對龍和鳳的尊重,那麼,反映在"龍鳳人物"帛畫上面的就不僅僅是尊重了。
此帛畫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划動,躍躍欲上。旁邊是它的合作伙伴--昂首展翅,颯然飛舉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掌、祈求昇天的裙服女子。
顯然,龍和鳳在這裡密切合作,共同承擔著導引人們脫離俗塵,升達天堂的重任,--是人們崇拜、祈禱的對象了。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龍和鳳交纏、糾結在一起的圖形。
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墓葬的"四龍四鳳"方案器座就很有名。木質案面已朽損不存,案座為四龍四鳳纏繞盤結,四條臥鹿為案足,分列底盤四周沿下。龍為雙身三尾,尾梢反掛龍角;龍肩生出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