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中鋒行筆?
怎樣正確使用中鋒行筆
中鋒用筆
書法任何筆畫皆從“點起”或叫“點出”,從側鋒落下形成的“點”轉化為行筆的中鋒是講述的重點。
方法一:捻管轉鋒(紙張平面範疇內運筆)。
調峰時保持筆尖位置不變,通過手指轉動筆桿調整筆鋒走向。“橫、提”逆時針轉動筆桿,“豎、撇”順時針轉動筆桿,促使筆肚與行筆走向同。“捺”畫不用轉動。此過程走筆使用的鋒面,與起筆點畫使用的鋒面相同。此法優點是:轉換方便,容易掌握。缺點是:由於不停轉動筆桿,影響筆力和速速,筆法也顯單一。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逆時針捻動筆桿,使A面轉向右邊,用A面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切筆後側鋒帶筆,然後轉動筆桿走向想去的方向。簡稱:點,帶,轉。
方法二:提筆折鋒(紙張空間範疇內運筆)。
落筆成點後將筆鋒原地略提,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迅速“頓筆折鋒”向走筆的方向。“橫”折向正右,“豎”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用筆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提筆的程度難以把握,容易出現類似橫畫筆頭出尖或落肚的現象。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於點畫原處(不離開點畫)略提筆,再迅速頓筆折筆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提筆後使筆鋒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頓筆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轉調鋒(紙張平面範疇內運筆)。
利用腕部的靈活轉動,保持筆尖位置不變,不用提筆原地將筆鋒向外(筆桿倒向懷部)或者向內(筆桿倒向反之)推送,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筆鋒自然變化成中鋒走向。“橫、提”筆鋒向外(或上)推送,“豎、撇、捺”筆鋒向內(或下)推送,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行筆乾淨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行筆開始部分容易形成側鋒用筆。
以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自點畫原處向外(右上)推送筆鋒,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促使筆鋒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保持鋒尖位置不變,略提後按著筆圍著鋒尖畫圓,利用手腕運動轉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書家推薦後兩種中鋒用筆方法。
方法四:衄挫調峰法(紙張平面範疇內運筆)。
衄有筆鋒上下、左右來回揉動、轉動的意思,挫有筆鋒突然逆勢而行或筆鋒向上或向左輕輕一擠為行筆快速轉向做準備。即運筆的過程中,橫畫用指關節靈活地使筆鋒不斷上下微微提按揉動,豎畫讓腕左右來回微微提按扭動或提按轉趯。
方法五:翻筆調鋒法(紙張平面範疇內運筆)。
即讓筆鋒從一面直接翻向走筆的相反的另一面。
行書中如何保證中鋒用筆
關於';鋒'說,你理解錯了!讓你做個試驗你就明白;在紙上寫一橫,將筆劃的兩端掩住看是什麼鋒???鋒與用筆無關!!!是筆劃兩端給人視覺的感覺之說!若從捻筆、正筆上理解,不但不
知寫好是誰說了算、給誰看,而且會坑死你的!!!說句不雅的話:用紙球寫出別人叫好的字,他會不會究鋒、論寫姿?錠看武中竒的字和鄭文公碑就明白了。
怎麼樣才能筆走中鋒
許多大師級的書家對於中鋒的認識都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中鋒留下的墨跡是有立體感的,就如古人所說的“如錐畫沙”。我個人的書寫體會是通過提按和調整筆桿的角度讓筆鋒(就是筆尖)在點畫中運動,“點畫中”不一定是中心線,偏左偏右也是可以的,關鍵是要保證筆鋒運動方向與墨跡運行方向一致,同時筆桿的豎直方向與紙面越垂直越能達到“錐畫沙”的效果,如果不垂直則墨跡的一邊是“錐畫沙”的效果而另一邊則效果要差。總之不論如何要達到“錐畫沙”的效果才是我們所謂“中鋒用筆”的目的所在
解釋"中鋒"用筆
“中鋒”,就是指筆頭的鋒端在筆畫線條的運行中所處的位置,使筆桿垂直,筆鋒在筆畫正中運行,做到左右不偏,線條兩邊齊平,圓渾飽滿,有立體感,以區別於“偏鋒”。 “中鋒”,通常我們也把它叫做“正鋒”,“中鋒”行筆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書法用筆中的“千古不易”的準則。姜白石《續書諾》中說:“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也記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為了明確地區分“中鋒”和“偏鋒”的概念,現附圖於後加以說明:
怎麼才能中鋒行筆,完全中鋒。
首先是持筆姿勢,然後握筆要用點力
寫毛筆字的中鋒行筆要求
提起筆 寫個豎 看毛筆尖一直在 中間 就是 中鋒行筆 樓上的 在哪複製的?
毛筆書法如何將側鋒調整成中鋒,旋轉筆桿調
第一種方法,轉指,即用手指惗動筆桿來調整。
現代有部分人持此種觀點,本人不太同意。
原因:經典的執筆方法做不到捻管,埂有用三個手指執筆,捻管才會較輕鬆。
且筆桿不能太粗。
第二種方法:轉腕。通過調整手腕來調鋒。
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具體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雖然古人頗多論述,但還是讓人看得雲裡霧裡。
教樓主一個方法自己去體會:在紙上畫大點的圓圈,讓筆保持中鋒,注意自己的手腕、手臂、手型是怎麼變化的,相信會有所體會。
注:指運和腕運不是孤立的,應該是手腕為主,手指同時也有細微的調整動作。
什麼是中鋒用筆?
所謂中鋒用筆,其實就是將筆鋒垂直的用筆方法,其要點是把筆鋒裹入毫中,在筆的運行過程中,畫長線條要旋轉筆管,以保持筆毫挺直。中鋒用筆的好處筆毫不散,線條圓潤有力。中鋒用筆在行筆時,要體味出一種阻力的氣感,保持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用筆旋轉挑撥,筆筆藏鋒,意意不斷,氣不使絕,讓胸中形成迴盪之氣。其實中鋒用筆貴在一箇中字,將氣、力蓄入毫中,鋒用八面,適當的轉折邊鋒,保持筆鋒的挺括力。否則,必為筆所累,線墨呆板而無生氣。中鋒和側鋒用筆
中鋒用筆的技法運用
原文:中鋒用筆,在運筆時,還須有一定的技巧,清代書法家劉煦載提出“逆入,澀行,緊收” 的觀點,這六個字高度的概括了書寫的全部用筆技巧。就是說,入筆時用逆鋒,中間的運筆階段澀行,筆畫的末端收筆時使用回鋒。(這裡引進了逆鋒、澀行、回鋒的概念,想說的是筆鋒是有方向的,但是,說的不是清楚,何為正向,何為逆向以及筆的形態)。原文:這樣行筆有什麼好處呢?說白了,就是使線條更厚實,內涵更豐富,同時使筆鋒在運行中得到不斷的調整。(這裡強調一下,我們探究的是學術,不能用“說白了”的詞語,因為這裡的觀點,是十幾億人都要看的,要紮實)。原文:我們知道,筆鋒是錐形的,如果起筆不運用逆鋒,那麼,線條的起端也就成了錐形,這就需要要通過迴轉的辦法把線條的起端處理圓潤;在中間運行過程中,筆鋒不能象檯球運行的軌跡一樣,是一條直線,而是有微小左右,上下襬動,筆鋒前進的方式也不是勇往直前,而是進三步,退一步,作巡迴式前進,(當然這種巡迴是很微小的,通過書寫者的手指感覺的,或是從寫好的作品中感覺到的,旁邊觀看的人不一定能很仔細的觀察到)使墨汁在一定範圍內反覆堆積,體現立體感,這就是澀行。這種效果也就是古人說的“屋漏痕”。(如果引進澀行的概念解釋古人說的““屋漏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筆在運行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呈現原先的圓錐形態,運筆過程中,筆前有一條前面的引領部位,推筆控制引領方向,得到書法中的“屋漏痕”。原文:當筆運行到了線條的尾端,如果自然收筆,則線條末端露鋒,露鋒出現在直畫上還說得過去,出現在橫畫上就很庸俗,因而,須用回鋒的方法法把線條末端處理成藏鋒的效果。回鋒收筆的第二個作用是把筆鋒調整好。我們知道,當筆鋒運行到線條末尾時,筆鋒已經朝後邊偏倒了,通過回鋒的過程,又把筆鋒調整端正,為書寫下一筆作好準備。(書法中的收筆有藏有露----不是全都要藏,)以上的糾正要上報國家教育部加以整理(包括現行教材)
硬筆書法中,何為中鋒行筆
1。中鋒行筆就是寫字時筆鋒始終在寫出來的筆畫的中間,寫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筆鋒的位置,然後運筆時筆桿要豎直。
2,其實筆鋒的運用不是絕對的,中鋒寫出來的筆畫比較飽滿,然後筆畫兩邊的粗糙程度一致,比較有力。寫楷書應該是以中鋒行筆為主,但也可加上其他筆鋒的運用。但主要是中鋒,因楷書筆畫平正,要有骨有肉。
轉的時候,手腕動是肯定的,因為行筆的方向都該變了。我個人認為手指也是動的,至少我寫字時是這樣,要對筆鋒進行調整。
3.以顏體為例吧
顏體橫的寫法是先回鋒,然後下按頓筆,然後稍稍提筆,此時筆鋒還是朝左上的,這式就要注意了,因為行筆是朝右偏上,那筆鋒的方向是朝左的,如果筆鋒朝上,就是側鋒了,在提筆的同時手指稍微轉一下筆,從上往下看是逆時針轉,筆鋒就朝左了,然後行筆到右邊再次頓一下,回鋒收筆。
如果是橫折,橫是一樣的,在轉折處,要先頓一下,然後這時手指和前面一樣稍稍轉一下,也是從上往下看是逆時針轉,使得筆鋒朝上,向下行筆。
如果還有勾,那行筆到下面後,先提筆,此時因為是提著筆的,只要你的筆是豎直的,筆鋒自然會在中間,不需要手指調整,向相對“折”的方向反方向行筆一點點,然後勾出。一定要注意筆要豎直。
不知道這個描述的清楚不
但我覺得每個人寫字的方法都不完全有一樣吧,我們也不能知道當時書家在寫這筆時是怎麼運筆的。有一些公認的方法,一開始還是要按規矩走,最關鍵還是要自己去體會。臨帖的話,只要能把字寫像了就行。初學的話要儘量形似,學到後面有一定水平後還要神似才行。到後面要有自己體會的東西,包括寫法,運筆等。
我學了有些年頭了,自己的一點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