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的意思?
什麼叫農諺
關於氣象的 農 諺 ——農民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業氣象諺語 預報雨 早看東,晚看西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早上發霞,等水燒茶 太陽當頂現,三天不見面 月亮哥長毛,田溝裡施豪 雨打五更頭,行人不要愁 病人怕急脹,下雨怕天亮 亮啊亮,一大仗 黑啊黑,下不徹 上怕初四雨,下怕十六陰 月逢初四雨,九個半太陽 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止 六月雨隔牛背 冬至晴,年必雨 端陽不下雨,瘧疾打死你 預報雪 霧 雨 瑞雪兆豐年 雪天易晴 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 人黃有病,天黃有雪 春霧晴來夏霧雨,秋霧乾死鬼 冬天起霧次日雨 冬若三障霧,江湖成大路 一霧三日雨,三霧九日晴 正月的雨,麥兒的命 二月的雨,麥兒的糞 三月的雨,麥兒的病 你不給我磨刀雨 我不給你龍晒衣 冬數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 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夏九九天歌諺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換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農諺”是什麼意思?
農諺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農諺 英文名稱:farmer's proverb 定義:農業生產活動與天氣氣候條件關係的經驗概括,常以通俗諺語或歌謠等形式廣泛流傳。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佈 百科名片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經營管理的經驗等。 目錄 起源 作用 數量特點收錄分佈 具體數據 內容特點地域性和普遍性 概括性和科學性 群眾性和通俗性 結構分析綜述 句法 修辭方法 其他語法特色 正確理解農諺 農諺示例示例1 示例2——二十四節氣與農諺完整版 起源 作用 數量特點 收錄分佈 具體數據 內容特點 地域性和普遍性 概括性和科學性 群眾性和通俗性 結構分析 綜述 句法 修辭方法 其他語法特色 正確理解農諺 農諺示例 示例1 示例2——二十四節氣與農諺完整版 展開 編輯本段起源 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係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鬥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編輯本段作......
農諺是什麼意思
農諺釋義:
即關於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
農諺_百度漢語
[拼音] [nóng y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