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天下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7-01

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

這篇可以借鑑一下!

晉朝的“以孝治天下”

魏晉相承,以孝治天下。此事沒有引起後世史家關注,許多史書上提都不提,遠不如清談玄言那樣引來議論紛紛。看來既非特點,又無成效,與天下治亂幾乎無關。這是倡導者始料不及的。

魯迅指出:“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這是一針見血之論。“以孝治天下”這一思想政策的基礎便是虛偽的,其無助於治國,固宜。

但決不是在當時毫無影響。我們有一條傳統的老規矩:大家明知是演戲,當不得真的,卻必須一本正經地演下去。翻開兩晉史籍,可知當時這齣戲談得煞有介事,造成了一定的氣候。

首先是孝子似乎甚多。《晉書•孝友傳》載孝子14人,不算多;而列傳所載,稱“性至孝”“居喪以孝聞”者,筆者略計有55人,超過《孝友傳》三倍。後世列入“二十四孝”的王祥,是晉武帝的元老重臣。膾炙人口的李密《陳情表》,更以其純孝至情感動了後代無數讀書人。以“酌貪泉而覺爽”著名的吳隱之,也是位大孝子。他在後喪期間只吃點鹹菜下飯,鹹菜的味道吃起來特美(那是當然的);他就連鹹菜也扔掉了。殷仲堪瞎了一隻眼,是他大孝的光榮標誌,《晉書》本傳:“父病積年,仲堪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執藥揮淚,遂眇一目。”文學家庾闡守孝更艱苦:他母親和哥哥在項城,石勒破城時都遇難而死,罰闡不櫛沐,不婚宦,絕酒肉,垂二十年。”這麼多年不梳頭不洗髮,真夠受的。

孝既是朝廷倡導的道德規範,不孝當然成了嚴重的罪行。《世說•賞譽》注引陳留董仲道日;“每見國家赦書,謀反大逆皆赦,孫殺王父母、子殺父母,不赦,以為王法所不容也。”可見晉時不孝之罪甚於謀反,可謂重矣。

因此,要整倒一個人,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扣他一頂“不孝”的大帽子。魏時孔融、嵇康被殺,表面的罪狀都是“不孝”。晉明帝司馬紹為太子時,王敦看此人頗有才能,繼位後會礙自己的手腳,“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後來謊言被溫嶠當眾戳穿,此事未行。

要搞臭敵人,必揭發其不孝之罪。陶侃平杜弢,與杜的部將王貢對陣,陶向他喊話:“杜弢為益州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為隨之也?”吵起架來互相揭短,也少不了揭發不孝。河南尹庾純與司空賈充在宴會上爭吵起來,賈罵庾:“父老不歸供養,將何言也?”庾反罵:“賈充天下凶凶,由爾一人!”“父老不歸供養”屬於不孝,因為按周禮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此即“三王養老之制”。

孝的道德約束力量達到了如此強度,連以破壞禮法、放誕不羈著稱的名士胡母輔之、謝鯤等人,可以散發裸裎,可以調戲婦女,但沒有一個負“不孝”之累。

綜上可見,“以孝治天下”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氣候。

為貫徹“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兩晉統治者有不少動作。

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武帝有詔:“士庶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皇帝還親自講《孝經》,《穆帝紀》:“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講《孝經》。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孝武帝紀》:“寧康三年九月,帝講《孝經》。”《車胤傳》:“孝武帝嘗講《孝經》,僕射謝安侍坐,尚書陸納侍講,侍中卞眈執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執經,胤與丹楊尹王混摘句,時論榮之。”可見這個活動相當隆重。

朝廷議禮,特別是喪禮,更為頻繁,《晉書禮志》有集中的記載,散見於諸傳者亦多。因喪禮與孝道直接相關,故十分重視。“梁州刺史楊欣有姊......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以”是什麼意思

憑藉

解釋 惟,只;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

出處 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陳情表》;

原句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翻譯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

古代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是一種統治手段、政治策略。其中心思想就是,在家若能盡孝,為國方能盡忠。

秦漢之際流行的儒家著作《孝經》中所宣揚的一種社會政治倫理主張,也是漢代統治者大力推行的治國方針。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是人們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行、只要認真推行孝道,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和社會。《孝經》宣揚孝道的唯一宗旨,就是實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順天下”,是貫穿在《孝經》中的最重要的思想。所謂“治”,就是認為“孝”可以“治家”、“治國”,“治天下”。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中的方是什麼意思???

“應當”的意思

什麼叫做“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併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儘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藥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係,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勉。 的意思是??

“殿上虎”劉安世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場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譯文: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任命為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裡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為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為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著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著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傳統的孝是什麼

二十四孝

一.孝感動天

虞舜,瞽 孝感動天

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二.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三.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四.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 )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

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五.齧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 齧指痛心

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

相關問題答案
以孝治天下是什麼意思?
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布衣天下是什麼意思?
甲天下是什麼意思?
網羅天下是什麼意思?
煙雨覆天下是什麼意思?
鳳臨天下是什麼意思?
福滿天下是什麼意思?
全天下是什麼意思?
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