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天才兒童?
天才兒童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一個天才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我們每年研究成千上萬的優秀學生,我們的學生有高考狀元,有中考狀元,有國際金牌,有中考理科全滿分獲得者„„根據我們的粗淺的研究,與大家分享幾個教學觀點。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關鍵是要捨得花錢,
“花錢越多效果越好,報班越貴效果越好?”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關鍵是多報各種班,
“報班越多效果越好,老師越有名效果越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考試得分越高越好,
“進度越快效果越好,學得越超前效果越好?” „„
以上都是看似“合理”的觀點,很多天才的孩子就是被這些觀點耽誤了,其實以上這些想法都是家長們遇到教育孩子問題的第一直覺,後面我們會一一講解。
就像一個很有錢的人生了大病,他的第一反應是去買全世界最貴的藥,反正一定要把這個病治好。問題是,他需要的藥其實並不見得最貴,而最貴的藥也並不見得能治好他的病。
根據學而思教研團隊多年的教學研究,家長培養孩子最需要關注以下3個問題: 1、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還是被家長逼著學?
2、孩子學習內容對升學(小升初、中考、高考)有沒有幫助? 3、最重要的是,孩子品格有成長嗎,還只是變成了學習的機器?
這三個問題形成了學而思培養學生的三個基本理念:興趣培養、升學培養、品格培養。這三件事做好了,孩子最容易成才。
第一點,興趣培養。
孩子學習成績好最大的原因是孩子是否喜歡這門功課。
具體包含以下原因:喜歡這個老師,喜歡課堂氛圍,喜歡被表揚,喜歡激勵制度(積分卡),喜歡同學,喜歡課堂上的某個故事......有時候孩子進步是很偶然的,老師的一個眼神,家長的一句不經意的鼓勵改變了孩子的一生。這就是興趣培養的巨大魅力,好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喜歡,願意沒日沒夜投入去專研出來的。學而思的輔導班一週只有3個小時,只能給學生培養興趣和明確重點,大量的提升是需要學生自己喜歡,願意花功夫才行的。
第二點,升學培養。
興趣培養會使學生能夠沉下心來專研進去,但如果重點不夠明確,又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明確的方向,很多好孩子會鑽到牛角尖裡的。這樣的學生運氣好的會變成陳景潤,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運氣不好會變成孔乙己,專注於茴香豆的“茴”的四種寫法。
所以我們家長都是務實而目標明確的:重點中學,名牌大學。我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中華5000年文化,歷來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文化。其實不止大陸如此,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比大陸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形成了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東方文化。所以
第三點,品格培養。
根據臺灣研究,其歷年高考狀元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成就的極少,09年大陸熱炒調查過去30年高考狀元,其結果也是如此;與此對應的是我們培養的超常兒童進入大學不適應大學生活,中科大少年班寧鉑出家;更為讓我們警醒的是是北大清華等頂級高校頻頻出現學生跳樓自殺的事情,以及讓我們觸目驚心的馬加爵事件等。
與這一系列事件對應的是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學的俞敏洪創辦了中國最大的民辦教育機構新東方,他班上成績前幾名的學生都在為他工作;另一個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師範學院的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併購了雅虎中國——成績差不代表成就差。
這一系列的事件折射出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很多家長過於重視短期成績,孩子的分數和排名,對孩子品格的培養不聞不問,導致學生高分低能,不能承受......
如何成功培養天才兒童
雲學Time(合源美智)回答:
一、我們的孩子可能是天才嗎?
說到天才就不得不談談“智商”這個古老的話題,
遺傳決定論 和 環境決定論
對智商的發展都有不同的看法。
早在英格蘭維多利亞時期,達爾文主義風靡歐洲時,人類學家、(邪惡的)優生學一詞的創始人 Sir Francis Galton 在《遺傳的天才》中研究了來自300個家庭近1000個知名人物的智力遺傳數據,以支持他的論點:
“自然的力量遠大於養育的力量。
人類的才能是透過遺傳而得以延續的。”
這句話當然不完全正確,但這句話也不是完全錯誤。在之後的種種研究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科學家們都認為人類智商,的確大約有50%由遺傳決定。而某些遺傳決定論者堅信,人的智商80%靠遺傳,外在環境基本上不會對人類智商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句話正確與否,我們稍後會詳細分析。
但無論如何,一些純粹的智商主義者的觀點,的確太有失偏頗。比如極富有爭議性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Arthur Jensen,不僅認為人類智商80%靠遺傳,而且斷定不同種族的智商也高低不同。為此,他受到了不少非議。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觀點,那幾乎等同於認為,教育是件然並卵的事……父母沒有高智商、高學歷,孩子必定沒希望了。
後來,科學家們以多組同卵雙胞胎作為跟蹤調查對象發現,如果同卵雙胞胎在同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們的智商則大體相同;但如果分開撫養,同卵雙胞胎受到不同的後天教育,則他們智商的相關性就相對降級了。也就是說,他們的智商會出現一定的差異(Bouchard & McGue,1981)。這樣的研究結果意味著,良好的教育經歷,一定程度上一定會促進智力的發展。綜上所述,一個人的智商是由基因和後天環境共同決定的。那麼我們的孩子可能是天才嗎?
可能!
當然可能,畢竟父母、老師還掌握著 50% 可控制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想鼓吹每一個孩子都是智商超群的天才,與其使用“天才”這個詞,我們更傾向稱其為“發揮潛能”。
就如同蒙臺梭利曾經所說:
“我們無法造就一個天才,我們只能使每個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
二、天才兒童不僅是那些智商高記憶力好的孩子
事實上,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也曾對傳統的智商判斷法,即IQ測試,進行批判。他隨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983),認為人是具有以下8種智能的高級生命體。
1.言語—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3.邏輯—數學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4.視覺—空間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5.身體—動覺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6.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7.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8.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但凡在以上8種智能中,能把其中一種發揮到極致,就可以成為這一領域的牛人。比如昨天我們說到的視覺空間能力極強的小畫家Aelita;音樂節奏感極好的小歌手Cleopatra;交流智能超高的情感小專家Elaina等。
Gardner 的理論影響了很多西方國家的教育改革,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教......
如何培養天才的孩子
天才不用培養
如何培養天才:跨越 45 年的天才兒童研究成果
天才不是人為能夠培養的,因為天才並非神童那樣只要用填鴨式的方法就可以造就的。其實天才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科學角度講智商超過160才是天才,但事實上有不少被稱為天才的人達不到這個水準,他們只是在覺醒中超越了極限,才被稱為天才。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天才,這也無可厚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心態人皆有之。但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天才呢?不行春風,何來春雨?不經過良好的教育,再強的天才也會泯滅,仲永就是極好的例子。
何況現在人們眼中的天才已有了思維定勢,須知人的智力有八種呵!現在我們只把邏輯和語言智力上好的人稱為天才,但那些在方向智力,藝術智力上好的天才呢,人們稱之為差等生!
對孩子的教育,絕不是填鴨式的,知識是經驗的積累,智慧是人生的反觀,我在學校被稱之為天才,但我並沒有搞題海戰術,再看其它優等生,所作的習題都是極少的,只是善於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達到這種看似高不可及的高度,並非十年磨一劍,而是水到渠成風淡雲清。
其實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愛,正義,自由,公正,善良,美才是人類的終極追求。
如何培養天才兒童 pdf 七田真
《如何培養兒童右腦》與《如何培養天才兒童》的作者日本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認為,人類右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能力卻逐漸消失。所以要讓孩子成為天才,對右腦的開發以及在幼兒期的兒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社針對面前國內兒童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引進了一種全新的兒童教育理念——“心靈式幼兒教育法”。作為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的“存在感”,而且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右腦教育。
兒童擁有的潛能遠遠超過了大人們的想像範圍,也就是說,孩子們具有令人驚奇的“超能力”。最近的研究結果已經對此作出了越來越多的證實。家長們只要努力打開孩子心靈的大門,嘗試挖掘出孩子的潛能,就可以將深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豐富的潛能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
該書適合嬰幼兒父母、幼兒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開發孩子潛能的人們閱讀。
作者簡介:
七田真,1929年出生於日本島根縣,美國紐波特大學日本分校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國際著名右腦開發專家,國際學士院會員,日本數學檢定協會顧問,七田兒童學校校長,七田教育研究會會長。40多年來致力於倡導和實踐右腦教育的研究、開發和推廣。目前日本有超過300所幼兒教育機構採用七田真教學法。他的教育理論還遠播美國、東南亞以及韓國等地,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他著述頗豐,主要有《肯定、讚揚與愛的教育》、《實施右腦教育,孩子大變身》,《無限發展的兒童能力》,《發現天才兒童的方法》等。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兒童?
這個需要天賦,後天培養不出來的
中國有對天才兒童培養這方面的知識渠道嗎
下象棋,我5歲剛接觸象棋就能下過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