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需要注意什麼?
現場採訪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現場採訪是節目主持人必備的素質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現場採訪做好,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採訪前的準備 (一)瞭解和採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二)瞭解採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採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採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採訪對象,這對採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設計採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採訪角度,擬定一個與採訪對象談話的提綱。(四)精心設計採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採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係到採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採訪的第一句話,應儘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要抓住採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採訪不斷深入、展開。 二、運用好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環境與場合,不同的採訪對象,要求採訪者有不同的提問、語氣。在嚴肅、莊重的場合或採訪重要人物、外賓,提問言語要精煉、準確,儀態、語氣要莊重、嚴肅、認真,給人可信、可靠、願意溝通的感覺。在處理較輕鬆、明快的新聞時,就可以選用生動、活潑的話題,以親切、隨和的語調,讓觀眾在輕鬆、愉悅中瞭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提問的節奏應加快,所提問題要直衝要害,以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二)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提問方法。正問法:從正面提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提出問題。設問法: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以啟發引導採訪對象,談出其某方面的真實感受,並使採訪向深層發展。還有反問法、追問法、潛問法等等。(三)提問要儘量具體。只有具體的發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意義的回答。(四)提問應該具有引導性。去年大慶市讓胡路改造工程剛剛結束,我們採訪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採訪出租車司機時,對話是這樣的:“師傅,您經常跑這條路嗎?”“是的。”“這條路以前是個什麼樣?”“以前啊不能提,到處是坑,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以前我根本不想跑這條路。現在路修好了,在這條路上跑心情也舒暢多了。”把司機的真實感受直接傳達給觀眾,增強了新聞的可信性。(五)提問要有深度、有意義。主持人還應善於揣度採訪對象的心理,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更多更重要的新聞脈絡,及時掌握提問的方向,深入發掘新聞價值。(六)注意傾聽、及時反饋。主持人要聚精會神地傾聽。根據對方談話的內容、神態、語調、口氣等,作出各種合乎情理的反饋。這種反饋,或點頭示意,或眼神表情,都會給對方以積極影響,形成一個融洽的談話氣氛,使談話層層深入。 三、要重視現場採訪中的屏幕形象 (一)鏡頭前要有適當的表現欲。主持人在鏡頭前對新聞事件本身要有一種能動的反映,還要善於控制情緒,根據新聞的不同體裁,該高昂時高昂,該平緩時平緩。要使用口語和個性化的語言,以展現個性魅力。(二)要善於總結經驗。歷經不同的新聞事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採訪對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主持人要善於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為更好地樹立出鏡形象豐富自己。(三)加強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包括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審美情趣、表達能力、思維方法、對問題的洞察力等,主持人的言行舉止要符合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規範。
做採訪需要注意什麼?
記者在每次採訪之前,一定要有準備,準備得越充分,採訪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應當弄清楚採訪對象的事蹟特點是什麼,你報道的重點又是什麼。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況,也就是有關採訪對象的材料。 再次,你可以瞭解一下采訪對象的性格愛好,找出一些他(她)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採訪的時候,他(她)會覺得你很理解他(她),就願意同你說心裡話,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試試看。做好了採訪前的準備,就會有許多話問採訪對象的。沒有話問,那就是沒有做好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任何一個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這一點,你很難採訪到最有價值的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都在採訪對象的心靈大門之內,他鎖著呢,鑰匙在他手裡,是打開還是鎖閉,要由他來決定,而他的決定往往是根據記者的態度做出的。
新聞採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技巧
新聞採訪提問“五要”
新聞採訪是記者為收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當前媒體記者越來越重視與採訪對象的交流與溝通,講求採訪人性化,注重創造和諧自在的交談氣氛,從而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提問是記者採訪中最主要的獲取信息的方式。記者的提問,決定其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能否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橋樑,打開採訪對象的心扉。
那麼記者在採訪提問時應做到哪幾點才能與採訪對象進行良好交流?筆者在學習新聞前輩的經驗時,結合自己的一些體會,認為可以將之歸納為“五要”。在此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要準備充分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準備。訪前準備是採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採訪”。有人把採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鬥”,這意指採訪是記者與採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鬥”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準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採訪時說:“那次採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採訪與她訪前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係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準備好三十至四十個“紮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採訪前根本不做任何準備,不對採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採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採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乾癟無味。
二、要問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採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採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採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週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要有針對性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採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採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採訪,想了解官兵關係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係?”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
採訪應該問什麼問題,做什麼準備?
首先在採訪初要表明採訪的目的 請他談談對校園建設以及教育發展的觀點 問問資深教授的經歷 從教生涯有什麼特殊記憶 以及對教育事業感想和期盼 最直接簡明的告訴攻 你去做採訪也是給你創造機會 對待這種教授 就要諱莫如深 投其所好 給他戴高帽 保持流利的言語表達 是個機會 好好把握 可以鍛鍊自己
訪談法的注意事項
為了接近被訪談者,使訪談順利進行,應該注意:1、穿著乾淨整潔,稱呼恰如其分;2、自我介紹簡潔明瞭,不卑不亢;3、發出邀請時應熱情,語氣應該肯定和正面;4、以適當方式消除被訪者的緊張、戒備心理,有時應主動出示身份證等文件。 1、應有耐心;2、不要輕易放棄;3、搞清拒絕的原因,做相應的對策。 1、使受訪人有輕鬆愉快的心情(訪員當然也應如此);2、創設恰當的談話情境;3、不使受訪人感到有社會壓力;4、應具備正確的預備知識;5、應具備細緻的洞察力、耐心和責任感;6、不對受訪人進行暗示和誘導;7、對相同的事情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問;8、能如實準確地記錄訪談資料,不曲解受訪人的回答。 由於訪員技術水平低而使訪談的內容和結果不實,這稱為訪員偏差。產生訪員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1、訪員對受訪人有偏見;2、訪員想要受訪人作出某種回答而產生的期望效應;3、訪員進行暗示或誘導性提問。由訪員偏差所得到的資料,已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價值。
接受採訪要注意哪些問題?
尊重記者的提問。對方打斷或者問題調整方向,最好就不要再繼續沿著一個問題滔滔不絕。事後審稿挑硬傷性錯誤。語氣詞、連接詞、段落順序這種跟文風相關的東西就不要改了。越位。
採訪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有以下幾點:
1、首先,必須準備相關的資料。
2、
其次,我們新聞採訪準備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圍繞報道內容準備有關情況。
3、再次,必要的知識準備是做好採訪工作的又一重要環節。
新聞採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什麼是採訪角度?
這個又不知道是要對付考試的簡答題還是隻為了解。我幾年前回答過這樣的問題。
一:新聞採訪注意事項:1.之前做好充足準備,做好策劃和提問題綱。
2.採訪時間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
3.採訪時提問不要過大過空,防止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
4.採訪過程中,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用內行話提問;對迴避採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眾想知道的問題;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供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
其餘看個人發揮了
二:採訪角度,我不知道你是具體指。我按照新聞角度中選材角度,選題角度,採訪角度,表現角度中的採訪角度跟你解釋下:
採訪角度是對新聞主體事物現狀、歷史和內在聯繫的瞭解和把握,把各種社會聯繫包括在它的內容中,考慮一個時期的主旋律精神、某種傾向性問題的瞭解、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把握主要考慮受眾價值,即受眾的關注度)等,,通過對其諸因素關係的比較掂量,選擇出最有利的採訪角度。
採訪人物時要注意那些、、、????
一、確定採訪主題
一般報社在派記者進行採訪之前實際上已經確定好了採訪主題,而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圍繞主題進行相關背景調查,快速翻閱資料,做到心中有底。
我記得自己在進行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創新之路這個採訪主題時整整看了一個下午關於文化創新方面的報道。我始終認為,記者要採訪首先要比被採訪者在這方面還懂得要多,雖然你不可能是專家,但你可以藉著快速充電成為半個專家,不然去採訪,可能人就丟大了。
二、熟悉被採訪人資料
舉例來說,你採訪的是某個事件的某個人,那麼你需要了解圍繞這個人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做個一個全面調查,比如有著自己的經歷、讀過什麼樣的學校、有著怎樣的性格、辦事風格是什麼?最近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也許有些資料對記者來說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覺得這很難說,其實採訪的過程就跟上戰場一樣,也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深入瞭解採訪背景
如果採訪的是一個事件,那麼你同樣需要對事件先做一番調查。如何調查?你需要調閱大量的資料,你可以看電視上的事件回放、需要看其他媒體對它從各個角度進行的報道,媒體不一樣報道的角度也會有不同,同時,你要將各個媒體不同角度進行的採訪和報道做個總結,他們各表達出了什麼東西,有著怎樣的觀點,被採訪人又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從他的回答裡理解他的內心所想。把這個事件做到爛熟於心,而且需要將事件裡的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弄明白弄清楚,然後站近了看站遠了看,是不是還缺少一些東西?你是不是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採訪時要提問的地方。
四、整理線索
通過對被採訪人和採訪事件的瞭解,整理出已經成型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以及還未成型的觀點,尋找本次採訪線索,也即突破口。
五、設計問題
通過對人和事件的瞭解以及對線索的整理,進行問題的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問題的設計是需要環環緊扣的,它們之間並不是分散的關係,採訪就是一條流水線,記者需要做的是沿著這條流水線向下走。什麼稱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盡力想辦法讓事件的參與人告訴人們事件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本來想收到什麼樣的效果。讓讀者讀完之後也覺得還是有所收穫的,如果你的讀者看完之後覺得不知所云,好的證明你本次的採訪是失敗的,其實從源頭上已經失敗了,在於你的問題設計不合理。
六、羅列你的問題
將問題設計之後你就可以在紙上羅列你的問題了,羅列完之後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採訪提綱是否有什麼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採訪前的準備工作,關鍵在於採訪過程。在採訪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的採訪對象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沿著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麼辦?無所謂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記者需要把握的是採訪主題不發生偏移,同時還要注意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線索,可能你在採訪前期的準備時並沒有發現這條線索,別的報紙也沒有提及,而此時你的採訪對象說了出來,你就需要緊追不放,在完成新聞採訪主題的同時你還拿到了別人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新聞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在人的一生中充滿著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幸福與不幸等矛盾。如工作上失敗、生活的窮困、家庭的離散、身體的疾病傷殘等等。當今青年人所遇到的挫折如競爭失敗、戀愛失敗、家庭矛盾等。
對挫折我們不能消極地忍耐或迴避,而應直面正視人生挫折,積極尋求克服和戰勝挫折的有效途徑,撫平傷痕,向人生的成功目標奮鬥。古今中外一切傑出人物,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走向成功的。在失敗和不幸面前,他們無不是選擇了發憤圖強之路,一個個奮起與人生的逆境抗爭,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做生活的強者,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最終迎得命運的青睞。在......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
注意: 1、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2、注意語言美 3、提問時要估計對方周圍的人(注意採訪地點) 4、在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沒提下一個問題是,應該有所停頓,這會使對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準確或太平淡,對方會接著補充(我試過,這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有時候有些冷場~~呵呵) 5、事先擬多一些題目; 6、不要逼問誘問套問,比如不能問“公共食堂有幾大好處”,而應問“你覺得公共食堂辦的怎麼樣?” 7、不要喧賓奪主,自己講的過多;更不要和採訪對象無休止地爭論。 下邊複製了一個,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書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實習採訪時遵循的幾個東西, 採訪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採訪過程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也是一個思想交鋒和心靈碰撞的過程。高水平的採訪不僅能體現記者的水準,也能展現記者的個性魅力。採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提問是體現記者的報道意圖。因此提問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準確、鮮明、具體,才能把被採訪者的談話納入軌道,引入正題,既節省時間,又使採訪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首先,記者的提問應是受眾關心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使採訪吸引受眾、引起共鳴。從既定目標出發、從受眾出發,是記者提問的基本要求和依據。記者的提問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了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而交談的語言也應該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我們中的一些年輕記者,往往在報道的提問中偏離主題,或環左右而言他,就是離開了“受眾”這一主體。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記者在採訪和提問,以及後期編輯製作中一定要心裡裝著觀眾,時時想著觀眾,“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 其次,記者的提問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採訪對象靈活多變。為了完成報道主題,無論採訪前的準備、還是採訪中的提問都要圍繞主題做文章,但要根據採訪情況和對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隨機應變。這就要求記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技巧,避重就輕、迂迴作戰,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奪取勝利。特別是面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採訪對象,記者可以先順著他說,在交談的過程中,乘其不備,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情況或想法。例如,採訪礦難,被採訪者是主管部門或礦主,當事者肯定要強調自己是如何在事發後,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營救遇難者的,但是觀眾最想知道這次礦難死傷情況和經濟損失等,而這些問題恰好是當事者不願透露和極力迴避的問題。你可以在採訪中,先順著他問事發後採取了哪些積極的補救措施和救助辦法,等他思想放鬆了,滔滔不絕時,突然提問這次事故有多少人沒有救出來?採取補救措施和營救辦法大約花了多少錢?估計經濟損失多少等問題。 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表面到本質,層層遞進。從採訪的目的性出發及事物的邏輯性出發,記者提問的問題也要有邏輯性。既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問題鋪天蓋地,不著邊際。記者應該根據所作題材的主題,事先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然後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關係,排列好要提問的問題,即使在採訪交流過程中問題被打斷,只要記住邏輯關係就能提出下一個要問的問題,這樣才能瞭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條理清晰地瞭解新聞事實本身。而有許多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或主持人,往往在採訪提問中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完了一個問題就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該問什麼?或在採訪交談中被採訪對象牽著鼻子走,喪失了主動權,甚至完不成採訪任務。 第四、提問要具體、簡潔明瞭。要使提問具體、切中要害,就必須瞭解被採訪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對新聞事件不瞭解,提問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著邊際的僵局。如:已列入新聞界最臭的提問行列的:“請你談談感想”、“你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