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是什麼意思?
春社是什麼意思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春社”的意思是什麼?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然此後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變,其祭祀為國家祀典,在社稷壇舉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祈求豐年,裡中有飲酒、分肉、賽會、婦女停針線之俗。《禮記.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蠟,天子之祭也。”唐張籍《吳楚歌詞》:“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唐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元方太古《社日出遊》詩:“村村社鼓隔溪聞,賽祀歸來客半醺。” 潮汕地區春社社祭活動很隆重,汕頭市潮南區金甌鄉社祭從正月十八日開始到二十一日連續四天,祭拜土地公公,豐盛的祭品,潮州大鑼鼓、花燈等遊行隊伍,放煙花,祈求新年五穀豐登。 春社飲食 “社”是土地之神。《左傳·昭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在原始社會的農耕時代,人們對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舉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祭禮社神的日子叫“社日”。一年兩次。春天舉行時叫“春社”,秋天舉行時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春社多在春分後的戊日進行。春社這一天,人們聚集在社廟,擺上豐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飯、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畢後,把食物給大家分享。 社酒,社祭用的酒,相傳飲社酒可以治療耳聾,所以大家都不醉不歸。 社肉,社祭時用的肉,也稱為“福肉”。祭神完畢後,分割給參加社祭的每一戶人家。《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了陳平在鄉里主持過分社內的工作,分肉十分公道,受到鄉親們稱讚,能夠分到社肉,人們認為是受到神的恩賜。所以陸游在《社肉》一詩中寫到:“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他把肉帶回家,分給子孫們,讓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飯,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飯。先做好米飯,再把豬肉、羊肉、腰子、肺、肚、鴨餅、瓜、姜等切成薄片、調和五味,鋪在米飯之上。用葫蘆盛好,相互贈送。 在山西陽曲一帶春社這天吃麵條,稱為社面;而山西潞安一帶則吃米麵糕,稱為社糕;福建建陽在春社早上,鄉里作粥分散給家家戶戶,謂之社粥。 人們在享受豐盛味美的食物時,念念不忘土地之神的恩德。
希望採納
《社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社日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譯文]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社日說的是什麼時間
農曆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也就是春社日。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並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擡頭”節)。
我國曆史上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其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土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愛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們的祭祀對象,稱作"社";而重點祭祀的那個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從示從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麼,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靈,後來逐漸人格化,叫社會,俗稱土地爺,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稱土地奶奶)。有時,土地神與穀神合祀,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來看,春社的活動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後,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記蘇州此俗說: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傢俱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後來則間或有四時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錄》等書稱: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大體在春分或秋分前後。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則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傢俱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卜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宋梅堯臣有《春社》詩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並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擡頭”節)。
2017年的春社日是哪一天?
春社日是立春節後的第五個戊日,是3月22日,各地風俗不一樣,採用的曰子不一樣,有二月初一的(陽曆2月26日)、二月初二、二月初八等,建議你按照當地風俗選擇日子吧
社日是什麼意思
社日釋義:
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間或有四時致祭者。
[拼音] [shè rì]
2016年的春社和秋社是哪天
春社日在公曆的3月17日,農曆的二月初九
秋社日在公曆的9月23日,農曆的八月廿二
2015年的春社是哪一天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每一天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干地支日(老黃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2015年的立春是公曆2月4號,查萬年曆得出那天是辛亥日。
而春社日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也稱“六戊”。
所以,2015.2.4後的第一個戊日是2.11戊午日,第二個是2.21戊辰日,第三個是3.3戊寅日,第四個是3.13戊子日,第五個是3.23戊戌日,所以2015.3.23是2015年乙未年的春社日節。
2017年春社日是哪天?
春社是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而後來則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但目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僅有部分地區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習俗,並稱此日為土地誕、福德誕等,但與傳統的春社不盡相同。在中國大陸北方部分地區的二月二龍擡頭節中,亦有部分漢族民俗沿襲自春社。關於春社的興衰過程,有學者將其歸結為“起源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及清”。
社日是指什麼?
農曆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也就是春社日。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並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擡頭”節)。
我國曆史上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其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土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愛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們的祭祀對象,稱作"社";而重點祭祀的那個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從示從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麼,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靈,後來逐漸人格化,叫社會,俗稱土地爺,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稱土地奶奶)。有時,土地神與穀神合祀,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來看,春社的活動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後,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記蘇州此俗說: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傢俱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後來則間或有四時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錄》等書稱: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大體在春分或秋分前後。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則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傢俱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卜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宋梅堯臣有《春社》詩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並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擡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