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含義及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才和德的含義內容以及辯證關係

才:聰明、明察、堅強、果毅。

德:正直、公道、平和。

德是才的統帥;才是德的輔助。

無才無德是謂愚人;有德無才是謂君子;有才無德是謂小人;德才兼備方為“聖人”。

為什麼現在的腐敗這麼厲害?答案很簡單,就是好多領導幹部都有一定的學歷,都有一定的才能,但他們的道德修養卻很是糟糕。

首選德才兼備,次之君子,實在沒人選個愚人也決不能選小人。

遺憾的是沒有公平的選舉,而是某人的指定。

有了公平的選舉,有力的監督自然會有的。

德與才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又統一綜合反映在一個人的身上。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德有一個修身養性,不斷提煉昇華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磨練、學習、提升,逐漸完備的過程;德有一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和自我修煉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吸取,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一點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德才兼備,文武兼修,在不斷增長才乾的同時,也不斷修煉自己,品行,能力堪為楷模;有的人有德少才,需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的人有才欠德,需要一個逐步引導,加強修養,追求人格完善的過程;有的人無才無德或者缺才少德,自己沒要求,社會不接納,那麼等待其的只是一個被淘汰的過程。企業對上述四種類型的人的使用經常也有四種態度:

其一,德才兼備,破格使用

其二,有德少才,培養使用

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

其四,無才無德,堅決不用

日常企業幹部隊伍中,最多見的是兩種情況。對第二種情況的幹部,往往由主客觀兩種條件來改變,以增加其才幹。一是自身的努力,二是組織的培養。通過學習與鍛鍊來改變其能力不強的狀況,同時一級組織下達的任務應有佈置,有檢查,有要求,有反饋,有綜合評價。對第三種情況的幹部,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控制使用。如由於體制原因或區域原因,則應控制授權,有效監督,通過制度建設與程序設計防止其濫用職權,中飽私囊,防止瀆職、腐敗甚至犯罪情況的發生。對其致命的人性弱點,如貪慾過度,則防止其涉及財務、採購、銷售等部門及相應工作,儘可能安排技術、生產方面的職務;如好權過度,則應防止無限授權,形成一方諸侯,避免尾大不弔的情況發生,從而給企業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經濟損失與人心渙散。在這方面,國企的窮廟富方丈,國資流失,民企的內部關聯交易,“老鼠倉”等種種營私舞弊的職權尋租現象,都是這類幹部所作所為的真實寫照。一些項目經理利用職權與下屬班組打牌。搓工作麻將,個別分公司經理在負責工程項目的同時,自行設立材料公司,自定材料價格,採購質次價高,驗收以少頂多,他同時兼有供應商和承建商兩種身份,合同中甲方乙方兩種資格,都是企業內部不規範,管理不到位的具體表現,其結果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額都是驚人的。以至有關方面的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用人不當監督缺位,個別分公司經理,整天想的不是給企業給老闆掙錢,而是如何從企業從老闆身上掙錢,姑息養奸,後患無窮。

追問:

有關於才的定義和內容嗎?

回答:

才————是將知識活化和運用的能力,核心是正確的思維方法,才是人才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  <龐久芳> )

基本解釋:

能力:~能。口~。這人很有~幹。

指某類人(含貶義):奴~。蠢~。

方,始(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橫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莖(嫩芽)剛剛出土,其枝葉尚未出土的樣子。本義:草木初生)

才,草木之初也。——《說文》

有才能;有本領 [talented]

試使鬥而才。——《聊齋志異·促織》

內容: 一個個體的能力......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係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繫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係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道德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起源問題非常複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係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係,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係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係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範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係。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裡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準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道德也許並非後天訓練養成,而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禮。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C)也許就是道德觀念形成的物質基礎。它使人對他人受到傷害厭惡。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病變的病人會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恥感。

道德人物

劉紹安,男,生於1923年2月,漢族,中共黨員,部隊離休幹部,現住江蘇省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生死之約”,無怨無悔照顧犧牲戰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繹“一諾千金”的情義和誠信。

1951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上,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和來自江蘇泰興的副排長張志久兩人在戰壕里約定:“萬一我們中有一人死了......

德的含義是什麼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  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更緊要的,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即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繫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大戴禮記·主言》)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凶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根據《詩經》之中的這些說法可斷定,“女禍論”的觀念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從這一意義上說,為提防、阻止女性變得聰慧,不讓她們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問題了,因其直接與江山社稷的穩固聯繫在了一起。為不讓“哲婦傾城”,就必須使女性不成為“哲婦”,最關鍵的就是把她們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使之成天忙碌於家庭事務,不知亦不問世事。根據記載,漢代女子到了十歲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閨房,學習執麻、治絲、織紉、制糟醬酒漿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練就從事家務勞動所需的基本技術。之後,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見,這一時代的女子也並非是什麼都沒學,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使女性“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即只讓她們學習掌握家務勞動的技術,而不讓其參與到社會教育體制之中去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特別是關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識。  根據東漢班昭所著《女誡》的記載,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緊練習家事技術外,還要進行所謂“女教”,以達到規範女性言行舉止的目的。“女教”的內容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個方面,是封建禮教對女性要求的具體化。所以,“女教”絕非等同於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興女學”,“女教”的目的與“興女學”正好相反,它不是為了推進婦女解放,而是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繩索拉得更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這樣的否定形式來進行闡述的:“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婦言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顏色美麗”、“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顯然,這些規訓要求女性本來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裝自己做不到,更無須儘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四個“不必”、特別是“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不僅再度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相互印證,還非常明確要求女子必儘量“裝懵扮傻”——即使聰明過人,心裡明鏡似的,也要表現出木訥、遲鈍、無知、孱弱的樣子,自我壓抑,自輕自賤,保持低於、次於男性的姿態,切不可將自己的聰明伶俐顯露出來。班昭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彪的女兒,其哥班固也同為著名的史學家。班昭雖為女流,卻得益於家學淵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馬融之輩向她問業,被《中國婦女史》的作者陳東原譽為“好一個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為學問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學問其實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實十分聰慧。然而,無奈受制於封建禮教倫常,班昭不但遵從三綱五常,還應邀進後宮給嬪妃們講解婦德,並運用自己的文思,將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系統化,編撰而成《女誡》。此書與《烈女傳》、《女訓》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時代進行“女......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社會公德的含義?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範。..

職業道德的含義和主要內容?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準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裡糊塗矇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裡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裡,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干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準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慾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慾,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相關問題答案
德的含義及內容?
依法治國的含義和內容?
供給側改革含義及內容?
家庭美德的含義和特點?
行政道德的含義?
個人品德包含哪些內容?
酒店的含義及經營模式?
市場均衡的含義及原因?
社會道德的含義?
統計學的含義及關係?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