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其實的意思?
“是”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裡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
文言文中,者 都有那些意思?
者 zhě
1. 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數詞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2. 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這」。
例:《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3. 助詞。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例:《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4. 助詞。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5. 助詞。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例:《禮記•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
6.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例:《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
7.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擬度。
例:《漢書•石奮傳》:「建奏事於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8.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曉示或祈使語氣。
例: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令欽漵奏來者。」
9. 助詞。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關係。
例:《孫子•虛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0. 助詞。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設關係。
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1. 連詞。相當於則。
例:《史記•李斯列傳》:「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12 。輕狂。
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辨訛》:「今以稱人之不老實者曰者。」
13. 假借,藉口。
例:《西遊記》第二六回:「他弄個光皮散兒好著,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14. 通「諸」。眾。
例:《墨子•號令》:「官吏豪傑與計堅守者十人。」
15. 通「諸」。相當於之。
例:《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