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什麼意思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廣泛聽取多種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有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
有通“又”,連接整數和零數。本身無意義,屬於結構助詞。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為: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譯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也可以理解為
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而是什麼意思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而是什麼意思
是一個連接詞。起到順承作用。可譯為“就”或者“即”。我十五歲的時候就(即)立志求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詞綴> 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于飛。” 詞綴>
原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翻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的解釋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