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形成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01-01

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平原是地殼長期穩定、升降運動極其緩慢的情況下,經過外力剝蝕夷平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

沖積平原主要由河流沖積而成。它的特點是地面平坦,面積廣大,多分佈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兩岸地區。

侵蝕平原主要由海水、風、冰川等外力的不斷剝蝕、切割而成。這種平原地面起伏較大。

華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億三千多萬年以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那時北方地區曾發生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高聳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時,太行山再次擡升,東部地區繼續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東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狀沖積平原,由於黃河、海河、灤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挾帶大量泥沙,自西而東沖刷和堆積到東部低窪地區,使古沖積扇面積不斷向東延伸擴大,最後終於形成了坦蕩遼闊的華北平原。

佛羅里達半島平原形成原因

佛羅里達半島是美國東南海岸突出的大半島,大致相當於佛羅里達州的範圍。它東瀕大西洋,西臨墨西哥灣,南隔佛羅里達群島與古巴相望。北與佐治亞州、阿拉巴馬州接壤,面積15.17萬平方千米,是美國最大的半島。為第三紀石灰岩構成的上升臺地,地勢低緩,平均海拔低於35米。岩溶地貌發育,遍佈3萬多個大而淺的溶蝕窪地形成的湖泊。其中,奧基喬比湖面積1810平方千米,像一隻從陸地上伸出的巨掌。全部湖面屬於美國的第三大淡水湖,但水深不超過4.5米。

歐洲西部平原形成的原因

歐洲西部地區。狹義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廣義是自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半島到意大利。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高原;山地面積較小,主要分佈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

⒈平原為主 ;歐洲西部地勢低平,平原比例大,重要平原有波德平原、西歐平原;北部和南部山地分佈廣,北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有阿爾卑斯山脈。勃朗峰4810米,是歐洲西部最高峰。

⒉冰川作用明顯

北部:受冰川作用,多峽灣、冰磧湖、海岸線曲折。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為典型。

南部:受冰川刨蝕,多U形谷、角峰、冰斗、冰磧湖,冰磧物的堆積形成波狀丘陵。以阿爾卑斯山地區最典型。

亞馬孫平原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亞馬孫平原大部分在赤道兩旁,終年高溫,屬赤道低氣壓帶,多對流雨。

亞馬孫平原南面是東南信風帶,北面是東北信風帶。地形上,大部分是平原,以南、以北各為較低的巴西高原和圭亞那高原, 西面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平原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岸有暖流經過。由東北、東南海上吹來的溼熱氣流匯聚內陸,並受西部高山擡升,終年降水豐沛。

成都平原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和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又稱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臺地分佈,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6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構成盆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適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於發展自流灌溉。遠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廣大農田,成為四川省種植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都江堰灌溉範圍比50年代初期大為擴大,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農田水利十分發達,耕地集中連片,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土地利用率高達60%以上,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別約佔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窪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溼。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   四川盆地是怎樣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麼特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範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

相關問題答案
平原形成的原因?
皮膚粗糙形成的原因?
山上霧形成的原因?
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形成的原因?
堰塞湖形成的原因?
太行山峽谷形成的原因?
霧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沙漠形成的原因?
輸卵管積水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