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元年是什麼朝代?

General 更新 2024-11-26

太初元年是什麼年代

以“太初”為年號的不止一個朝代(國家):

1、太初(前104年-前101年)是漢武帝的第七個年號。漢朝使用太初這個年號一共四年。

2、太初(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是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前秦高帝苻登的年號,共計9年。

3、太初(388年六月—400年七月)是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的年號,共計12年餘。

4、太初(397年正月—399年十二月)是十六國時期南涼政權,南涼烈祖武王禿髮烏孤的年號,共計2年餘。

5、太初(453年二月—453年五月)是南朝宋皇帝劉劭的年號,共計三個月。

中國元年是什麼意思

1.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史記·孝武本紀》:“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2.指帝王改換年號的第一年。如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建元七年改換年號為元光,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史記·孝武本紀》:“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尚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清《睢陽尚書袁氏家譜》:“八世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泰昌元年,起尚寶司司丞。”

3.一個新政權的創立,如中華民國創立後,宣佈1912年為民國元年。

4.我的元年一般指人的本命年。

5.引申意義:指某個事物或時間開始發生的時間,例如:1978年是改革開放元年。

史記是什麼朝代的?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初名《太史公書》,亦稱《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子長,其父司馬談於漢武帝建元、元封年間為太史令,掌管文史星曆,管理皇家圖書,曾有志編寫古今通史,但未能如願,去世前囑咐司馬遷繼承其遺志。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任父職,在太初元年(前104)參加制定《太初曆》後,開始撰寫《史記》。經十餘年努力,終於成書。

該書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訖於漢武帝,歷時三千餘年。所述史事,詳於戰國、秦、漢。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三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該書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係,作者在書中批判了前嘩的“神意天命論”,而代之以“帝王中心論”。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研究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復始的固定公式。這種認識並不科學,不過當時人們也只能達到這種認識水平。

我國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春節始於哪個朝代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1]。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2]。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過年的習俗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中國新年的來歷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並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曆》為藍本,以夏曆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曆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曆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此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採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閒之際,它是後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盪後,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太初曆》推行後,曆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遊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祕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遊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遊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遊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遊城隍廟……各地遊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曆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中華過年習俗還輻射到周邊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國家,他們與我們以相似的方式慶祝新年。...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排列

中國古代的朝代被稱為中國三古,這中國三古是指:上古皇朝,中古帝朝,下古王朝!

一、中國上古六皇朝(約400萬年前-約1萬5000年前):盤古朝、天皇朝、地皇朝、人皇朝、大巢朝、燧明朝。

1、盤古朝:君主盤古氏般瓠,立都混沌城(盤古氏令混沌氏尋城),遠古時期約400萬年前-約300萬年前,紀元為開天闢地元年。見古史記載有三萬二百六十七萬年前天地沒有形成,直至約400萬年前才有天地之說。盤古朝的人民擁有能辨識天地的能力,開創了天地陰陽文化,盤古朝時期自然形成了適合人類生活的江河、森林、山川平原、草原,人類自由繁殖。此朝人類已別獸類,具有初微的立體辨識能力,以群體勞動為生存條件,並誕生了信仰。(神話中的盤古族時代,混沌與盤古的由來)

2、天皇朝:君主天皇氏望獲,立都天都城(太乙氏為天皇造城),遠古時期約300萬年前-約170萬年前,紀元為天靈元年,天皇朝分有十三子朝。發明了數字、天干、地支,開創了土運、金運、水運、木運、火運的五行文化,使人們有了最早的年曆。天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婚姻為血緣群婚,用天然火。此朝人類後世稱為可以熟練使用工具勞動的能人。(神話中的金族時代,天人金貴的由來)

3、地皇朝:君主地皇氏嶽鑑,立都龍門城(地鏗氏造城),遠古時期約170萬年前-約70萬年前,紀元為地皇元年,地皇朝分有十一子朝。人皇朝古史記載地皇朝貢獻有三,一定三辰,二分晝夜,三有歲月,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一月為冬至,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時,一夜十二時。白天與黑夜,從此對半分。又分春與夏,再分秋與冬,一年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長與短,年月與節令,都出自地皇朝時期,使人們有了最初的時間概念。地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以群居洞穴血緣群婚,隨意交合而赤裸身體,獵取動物、採集野果野菜為生。此朝人類為直立人,具有初步的智能和成熟的語言。(神話中的土族時代,幽冥后土的由來)

4、人皇朝:君主人皇氏愷胡洮,立都九皇城(良渚城),遠古時期約70萬年前-約20萬年前,紀元為九皇元年,人皇朝分有九大子朝,是一個城鎮時代。古史記載人皇朝依據暘谷為中心來以九條河流劃分了九大行政區域,這是九州最早的由來,人皇朝還誕生了以《九頭紀》為首的最早的非文字史書。人皇朝第一次誕生了以樹皮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人皇朝時代天災橫行,地裂山崩,洪水氾濫,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分佈的居住區周圍有河流、沼澤、森林、草原、沙漠等,以幾十個人群居為一戶,狩獵、捕魚、採集為生活方式。此朝人類為直立人的延續,具有更進步的智能。(神話中的水族時代,神州生水的由來)

5、大巢朝:君主有巢氏巢居,前期立都蒼梧城,後期立都石樓城,遠古時期約20萬年-約5萬年前,紀元為巢皇元年,因氣候變異受禽獸攻擊,從九嶷山以南的蒼梧開始北遷,到達黃土高原山坡處後實行打洞、用石頭、樹枝擋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大巢朝初期始將會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推舉為皇,以洞穴群居為一戶。大巢朝為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大巢朝為母系社會時期,男子以打獵和捕魚為主,女子以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為主,禁止同族同輩男女通婚,群婚。大巢朝第一次誕生了以獸皮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此朝人類為早期智人,具有成熟的智能。(神話中的木族時代,蒼梧巢居的由來)

6、燧明朝:君主燧人氏燧允婼,立都燧明城(燧人氏築城),遠古時期約5萬年前-約1萬5000年前,紀元為燧皇元年,約1萬5000年前燧明朝分裂出弇茲朝後仍然存在。古史稱燧明朝的人民知天文,識地理,為離禽命名,立傳教之臺,興交易之道等。燧明朝時期為舊石器時期晚期,燧明朝有十大發明(後期包含弇茲朝):一是木......

京兆尹府在什麼朝代時出現

你好,西漢。

秦以內史掌治京師,漢武帝時分置左右內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其轄區,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職掌相當於郡太守,但參與朝議。治所在長安。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郡,官名改稱太守。西魏、周、隋仍稱郡,改太守為尹。

唐開元初改雍州為京兆尹,並增設少尹,以理府事。後世不置,但習慣上稱呼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為京兆尹。

唐代初期並沒有設立京兆府。京師所在地的行政機構是雍州府,以高資格的親王擔任雍州牧,唐太宗、中宗、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擔任過這一職務。實際上這些親王主要是掛個名,總大綱而已,真正主管雍州事物的是州府長史。

唐開元元年,玄宗李隆基設立京兆府,第一任京兆尹是孟溫禮。

唐時京兆府辦公地點在長安城西部的光德坊東南隅,京兆尹一般情況下為從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兩名,還有功曹參軍、司錄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司兵參軍、司倉參軍、司士參軍等相當於現今局一級的官員。京兆府下轄二十三個縣,分別為萬年、長安、禮泉、戶縣、藍田、咸陽、三原、雲陽、涇陽、櫟陽、高陵、渭陽、昭應(臨潼)、金城(興平)、富平、武功、宜壽(周至)、好畤、美原、同官(銅川)、奉天(幹縣)、華原(耀縣)、奉先(蒲城)。

其中,萬年、長安縣為赤縣,其餘二十一縣為幾縣。同全國的行政區域一樣,京兆府的轄縣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變化。比如唐代宗大曆年間就曾分別將好畤、周至、興平、武功劃出。

唐朝中期以前,京兆尹住在自己的私宅裡,每天走班。大中年間,唐宣宗特批錢兩萬貫令京兆尹韋澳在京兆府辦公院內營造官邸。韋澳指派長安縣尉李信主持建設工程,兩萬貫錢建成一座尊貴府邸後,還有餘額上繳,在連續兩次官員政績考核中,韋澳都給李信打了上之下的高分。既然史料中刻意記載下餘額上繳一事,可見當時的工程造價也是有相當大的水分的。

唐朝的京兆尹同漢代一樣為官不易。關於唐時京兆尹的更換頻率,白居易在其《贈友五首》之四一詩中寫到:“京師四方則。王化之本根。長吏久於政,然後風教敦。如何尹京者,遷次不逡巡。請君屈指數,十年十五人。”詩中沒有明指是哪十年,但從此詩的風格來看應是白居易前期的作品。白居易詩風的轉折點在元和十年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後,僅從手頭能夠查到的資料看,從元和元年至元和十年八月,擔任京兆尹的就有十四人次,“十年十五人”當不是虛指。

早在神龍年間,御史中丞盧懷慎就曾經直言官員更換頻繁所造成的弊端,他認為“人之知吏之不久則不從其吏,吏知選之不遙有不盡其能,偷安苟且,脂韋而已。”脂韋的意思是圓滑、阿諂。白居易詩中“長吏久於政,然後風教敦”也是表明官員應該有穩定的任期。

唐寶曆二年,在唐敬宗李湛的堅持下,時在外地任職的裴度重返京師。十七歲的李湛雖然愛玩,但從其處理李紳和裴度二人的事上看,此君頗有己見。

在裴度舉辦的一次家宴上,京兆尹劉棲楚在裴度耳邊說悄悄話,侍御史崔鹹因而罰裴度吃酒一杯,理由是“丞相不應許所由官咕囁耳語”。

所由官一般是指操辦具體事務的基層官吏和差役,京兆尹雖然官??役。

唐代有相繼再任京兆尹的,如劉晏、李峴、黎幹、李鄘、第五琦、柳公綽、郗士美等。有父子先後擔任京兆尹的,如柳公綽、柳中郢。有兄弟任京兆尹的,如李仲通(鮮于仲通)、李叔明(鮮于叔明)。有叔侄任京兆尹的,如韓迥、韓皋。

還有一個叫王甫的禁軍將領自己任命自己為京兆尹,最後被郭子儀殺了。

而玄、肅宗時期的崔光遠則創造了另一項紀錄,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三任京兆尹。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溫派人殺死了刑部尚書兼京兆尹鄭元規,十多天後,又威逼唐昭宗遷往洛陽。長安城中的百姓也被迫按坊移......

最早甲子年是那個朝代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 :

中國歷史上使用甲子(干支)用於紀年,始於漢代。秦漢之前和漢初,人們使用歲星紀年,所謂歲在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遊兆執徐之類的,其焉逢、端蒙、遊兆等為歲陽,攝提格、單閼、執徐等為歲陰,在漢武帝改歷,實行太初曆時,仍使用的太歲紀年,因此有“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1]從漢武帝后,已開始有使用甲子來紀歲,但這一時期存在歲星與甲子轉換的混亂,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沒加,比如直接用歲陽、歲陰將太初元年轉換為甲子紀年,則為甲寅。但此時期存在將太初元年的甲子紀年標為丙子的,也有標為丁丑的等。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頒佈新曆,用《四分曆》,固定下來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漢興元年,歲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干支)紀年方式,廢止歲星紀年。[2]而官方正式確定下來的採用甲子(干支)紀年的這一年的干支為乙酉歲,所以其遇到的第一個甲子年則在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

由此可知:中國歷史上官方正式確認的,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

滿清末年,一些革命黨人,提出黃帝紀年概念,於是推導出幾個黃帝紀年的起點,其中一個是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剛好是甲子年。因此也就有了甲子第一年與黃帝紀年有著密切關係的問題。因此有的人在2009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曆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方案,公元前2997年的方案。因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就是公元前2697年或者公元前2997年。

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是甲子年,這是確定的。可以認為:公元前2697年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那麼:

公元前2697年——前2638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637年——前2578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577年——公元前5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甲子輪迴————第44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57年——公元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5個甲子輪迴。

公元4年——公元6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6個甲子輪迴。

公元64年——公元1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7個甲子輪迴。

公元124年——公元19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8個甲子輪迴————第77個甲子輪迴。

公元1924年——公元198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78個甲子輪迴。

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是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

公元2044年——公元2103年是中國第80個甲子輪迴。

目前,我們現在(公元2011年)正處在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之中。

其實這個方案,與甲子紀年比較吻合,但也要看到爭議也比較大,特別是黃帝的真實年代正在考古,一旦考古出來與這年代差別較大,不利於使用。

中國是哪個朝代最早征服新疆的

中國是漢代最早征服新疆的。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繫,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

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秩比二千石”,相當於內地的“郡都尉”。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其主要職責在於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

相關問題答案
太初元年是什麼朝代?
盧溝橋哪年是什麼朝代?
二千多年前是什麼朝代?
元后面是什麼朝代?
新元年是什麼意思?
元朝後面是什麼朝代?
公元前最早是什麼朝代?
三千年前是什麼朝代?
一千年前是什麼朝代?
公元五世紀是什麼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