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一帶一路戰略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8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有哪些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幷包的精神。

世界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有近60個國家參與支持。已經有50多個國家明確表示願意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這意味著,在歐亞大陸上至少有一半的國家已經明確表示願意參與,願意參與的國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也就是說,中國推動的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潛臺詞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過日子。中國的這種態度,在2014年5月的亞信峰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明確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國作為亞信主席國期間,推動建立“亞洲人的亞洲”,要將亞信平臺變成解決亞洲安全問題的總平臺。

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戰略轉變。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於這一宏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眾所周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1979年開始,我們先後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儘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早期,以歐、美、日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有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就恰好成為他們最大的投資樂園。所以,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WTO這一被大多數成員國一致遵守國家經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衝破了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但是,國際經貿機制又在發生深刻變化並有新的動向。“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繫的。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是處......

簡述一帶一路的含義及其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一帶一路的內涵是什麼?其戰略意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是一個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包容性強的巨大發展平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組對應平衡關係中來理解和把握。

一是古今傳承。絲綢之路始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我國從漢、唐、宋時期通過陸路和海上把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國外,同時從國外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繫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今天重新提出“絲綢之路”,不是期望恢復古老絲路往日的輝煌,其現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絲路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標誌,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從古到今要延續歷史的精神,傳承並提升古代文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面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戰略棋局。

二是內外開放。“一帶一路”既涉及國內區域又涉及國外區域,是國內沿線區域與國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現代運輸方式和信息網絡連接起來的相互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是戰略的核心。我國當代對外開放從空間上看很不平衡,沿海地區起步早,開放程度高,而內陸和沿邊地區相對較晚,開放程度較低。絲路經濟帶要有包括內陸地區和沿邊地區的國內大部分區域參與,擴大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全方位的開放經濟體系。

三是海陸統籌。“一帶一路”既涉及陸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陸路通過鐵路、公路聯通中國到中亞、東南亞、西亞到歐洲,形成若干條陸上大通道、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新航線,也就是現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陸海連接雙向平衡。“一帶一路”將打破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循環和地緣空間格局。

四是東西互濟。絲路經濟帶貫穿東西,聯通南北,但主線是東西兩個方向。從我國來看,過去30多年主要是依託東部地區通過海上貿易的東向開放,絲路經濟帶則更多是考慮通過連接亞歐的陸路大通道,加大西向開放的力度。我國西部地區由過去開放的末梢變為開放的前沿,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相對均衡化,也必將促進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當然也考慮到南北向與國際的貨物運輸、貿易往來,除了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有北方對接“草原絲綢之路”聯通東北亞的蒙古、俄羅斯等陸路通道,開闢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新局面。

五是虛實結合。“一帶一路”是一個長遠的國家戰略,一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由於它的邊界不是完全確定的,它所涵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目標也不會是完全清晰的,因而使得這一戰略顯得有些“虛”。但是,從提出初期的基本構想到現在推進的過程看,這一戰略正由“虛”變得越來越“實”。比如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大通道建設,陸上和海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和礦產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產品和投資“走出去”、油氣管道在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建立,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成果,“一帶一路”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已經變成實實在在可以落實的工作。

六是中外共贏。“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倡議,顯然對我國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有利於我國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尤其是保障我國的能源資源安全、化解富餘產能和經濟轉型升級,而且還有利於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但必須看到,“一帶一路”又是一箇中國與相關國家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戰略,一方面是中國的發展會對絲路沿線國家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如帶動這些國家的優勢資源開發、滿足這些國家對中國工業品和生產技術的需求;同時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

一帶一路對中國和世界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兩條“絲綢之路”古已有之。

自從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以後,就有了一條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877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世界三種主要文化交流的橋樑。

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在漢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與南海諸國就已有接觸,而有遺蹟實物出土表明中外海路交流或更早於漢代。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後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出口逐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由於輸入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可稱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約定俗成的統稱,到明朝實行海禁之後,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衰落。這兩條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連接東西方的陸上、海上交通貿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2013年10月,在出訪東盟國家時,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2014年的重點工作。

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作為我國重大戰略的逐步規劃、啟動、推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相關國家、地區的興趣,成為2014年熱議的話題。這樣一個“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覆蓋了40多個國家,總人口44億,約佔全球的63%;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9%,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從“一帶一路”途經路線和輻射範圍看,向北與俄羅斯的交通線及管道連接,東邊連接東亞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中亞連接西歐,向西南通過印度洋連接到北非,把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的廣大地區聯繫在一起。另外,由於“一帶一路”主要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已有的雙邊、多邊機制,不另起爐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領域,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一旦形成示範效應和聚集規模效應,還可能吸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參加。

“一帶一路”是一個站在全球高度、盤活區域內各種資源、推進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戰略安排,到底應該如何把握“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發展戰略,理解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

一帶一路戰略內涵是什麼 一帶一路有哪些意義

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是一個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包容性強的巨大發展平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組對應平衡關係中來理解和把握。

一是古今傳承。絲綢之路始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我國從漢、唐、宋時期通過陸路和海上把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國外,同時從國外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繫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今天重新提出“絲綢之路”,不是期望恢復古老絲路往日的輝煌,其現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絲路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標誌,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

二是內外開放。“一帶一路”既涉及國內區域又涉及國外區域,是國內沿線區域與國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現代運輸方式和信息網絡連接起來的相互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是戰略的核心。我國當代對外開放從空間上看很不平衡,沿海地區起步早,開放程度高,而內陸和沿邊地區相對較晚,開放程度較低。絲路經濟帶要有包括內陸地區和沿邊地區的國內大部分區域參與,擴大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全方位的開放經濟體系。

三是海陸統籌。“一帶一路”既涉及陸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陸路通過鐵路、公路聯通中國到中亞、東南亞、西亞到歐洲,形成若干條陸上大通道、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新航線,也就是現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陸海連接雙向平衡。“一帶一路”將打破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循環和地緣空間格局。

四是東西互濟。絲路經濟帶貫穿東西,聯通南北,但主線是東西兩個方向。從我國來看,過去30多年主要是依託東部地區通過海上貿易的東向開放,絲路經濟帶則更多是考慮通過連接亞歐的陸路大通道,加大西向開放的力度。我國西部地區由過去開放的末梢變為開放的前沿,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相對均衡化,也必將促進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五是虛實結合。“一帶一路”是一個長遠的國家戰略,一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由於它的邊界不是完全確定的,它所涵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目標也不會是完全清晰的,因而使得這一戰略顯得有些“虛”。但是,從提出初期的基本構想到現在推進的過程看,這一戰略正由“虛”變得越來越“實”。比如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大通道建設,陸上和海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和礦產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產品和投資“走出去”、油氣管道在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建立,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成果,“一帶一路”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已經變成實實在在可以落實的工作。

六是中外共贏。“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倡議,顯然對我國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有利於我國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尤其是保障我國的能源資源安全、化解富餘產能和經濟轉型升級,而且還有利於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

意義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其困難表現在,各國期待高,自己準備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欠發達,人文環境複雜,

宗教

、民族矛盾多,國家之間邊界爭端、水資源爭端短期內難以解決等。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在國內,在於“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和政府的支持。

要想長久的把困難解決好,必須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溝通是保障,要協調;道路聯通是條件,要滿足;貿易暢通是目標,要互利;貨幣流通是途徑,要跟進;民心相通是關鍵,要先行。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一帶一路對於中國當前的發展以及在國際關係中的意義

大大2013年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有關部門近期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全面闡釋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理念、目標任務以及機制行動。但是,受當前國際上覆雜政治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仍然心存疑慮,一些誤讀甚至曲解還有待逐步消除。我們認為,應高度重視各方的關切和疑慮,通過深化交流合作、溝通協調,促進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尤其是,要以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基礎,促進各方對“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包容、互利和共營”核心內涵的認同,並形成共識。

第一,開放。這是古絲綢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建設,對世界上所有國家或經濟體、國際組織、區域合作機制和民間機構開放,在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上,不搞封閉小圈子、不具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動各參與方努力提高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在相互開放中培育可持續增長的市場和發展的新動力。

第二,包容。這是區別於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的典型特徵。一方面,它意味著“一帶一路”參與方的多元化,即有別於其他合作機制,不針對第三方,也沒有門檻要求,所有有意願參與的國家或地區皆可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意味著合作方式的多樣化,沒有嚴格統一的參與規則,各方圍繞擴大經貿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需要,可採用雙邊或多邊、本區域或跨區域、金融或貿易等多樣化、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方式。在具體項目建設中,可廣泛吸納沿線各國當地企業、西方國家企業以及相關國際機構合作開發,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具有兼容幷蓄的優勢,不僅不會主動挑戰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反而能與現有各類機制實現良好對接。

第三,互利。這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動力。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項區域合作構想,只有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才具有持久活力和廣闊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現和延續的動力。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參與方之間,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擴張,更不能打著開放、自由貿易的幌子,搞以鄰為壑的重商主義、產品傾銷。要立足於各參與方優勢互補,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第四,共營。這是保障“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歷史上看,古絲綢之路雖是由漢朝政府打通並拓展,卻是以民間商旅互通有無為主,並不是由某一國政府主導的,因此,古絲綢之路精神本身蘊含共同營建、共同受益的內涵特徵。“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其雖然由中國倡議並積極推進,但實質上是惠及各參與方的共商共營共建共享項目,不是援助計劃,更不是所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無論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等互聯互通的具體機制化安排,還是實現方式、合作內容、階段目標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議、共同參與,共同營建,共同受益,使之成為“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意義重大

剛剛發佈的“願景與行動”,深刻反映了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發揚,體現了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需要,是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具體實踐。“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目的,......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縮寫:OBAOR或OBOR,漢語全拼:yidaiyilu),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中國全面闡述了亞洲合作政策,並特別強調要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規劃,被認為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戰略載體。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它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繼承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東亞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一帶一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一帶一路”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現有合作的延續和升級。有關各方可以把現有的、計劃中的合作項目串接起來,形成一攬子合作,爭取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整合效應。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範圍也是開放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可融入合作。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很多項目,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無,“一帶一路”交流合作範疇要大得多,優先領域和早期收穫項目可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可以是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產業合作,當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員往來。各類合作項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把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目標是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在共建“一路一帶”過程中,中國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向發展中國家和友好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不斷增大對周邊的投入,積極推進周邊互聯互通,探索搭建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要通過“一帶一路”等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而是各國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的利益獨享地帶,而是各國的利益共享地帶。“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前期研究都是開放的,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的理念、構想和規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設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的選擇有哪些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繫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準、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絡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臺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瞭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僅佔其中的13%。主......

相關問題答案
國際一帶一路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
國際商事合同法的意義?
四個全面的戰略意義?
雄安新區戰略意義?
雄安新區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
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意義?
一帶一路包括哪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