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戲論是什麼意思?
勝義菩提心·什麼是勝義菩提心?什麼是願菩提心?什麼是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二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種子。菩提心是成佛之要、解脫之本、證悟之實相。習修佛法,首先是皈依發心。問:發心是什麼?答:發心,是利益一切眾生,是欲求成佛解脫。但解脫非有一個我解脫,非有一個非我解脫,因為你本自解脫,只是你尚未證悟解脫。發心的“發”,是願,願一切眾生解脫輪迴之苦,成就菩提;發心的“心”,是一切善惡道法的所依,究竟說本覺心未達到見到位、證到位前是阿賴耶識八聚識的分別心。此心通過發心獲得希望成佛解脫的願望所依之處。發心的本體,是本體覺明、本“基”。二種菩提心中的願菩提心的“願”,是利益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迴、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樂的趣,即於菩提心生起意樂、歡喜,能從心中生起利益一切眾生而意識心生出歡喜,行菩提心是這種樂趣的行為。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所謂菩提即是“諸法如虛空般無相,本來光明清淨”。勝義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是無二一體的本覺心、本始“基”。諸佛證悟菩提心,是證悟本覺心與無二的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眾生未見到、未證到本覺心性前有分別意識的菩提心,有緣起的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因意樂一切眾生解脫利益、成佛而緣起,這種意樂僅是成佛之種子,還有眾生未解脫及成佛分別的相,故未達究竟。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本心無差別,都是成佛之基、道、果,不可認為世俗非勝義,菩提心自性圓滿,本來究竟,與覺性無有差別,只是以眾生髮起菩提心之意樂趣尚有世俗、勝義而假立的所謂分別。菩提心的發心分為四種:資糧道加行道的信解發心、一地菩薩至七地菩薩殊勝清淨意樂發心、三清淨地之異熟發心、佛地之斷障發心。也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種發心。觀修六度也有六種發心,觀修十度有十種發心。善天言:“如是當以內在真實禪定觀修十種菩提心。”按地道分,共有二十二種比喻發心。《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日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曰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共二十二種”。按次第而說,《現觀莊嚴論》雲:“欲樂、意樂、殊勝意樂、加行、佈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智慧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資、隨菩提分法、大悲與勝觀、總持與辯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什麼是阿彌陀佛心咒
這是阿彌陀佛讓眾生往生淨土的心咒。也叫彌陀心印,平常念可以消除災禍、消除疾病,命終往生淨土,而且保證上品上生極樂世界。 在阿彌陀佛心咒:“嗡阿彌喋哇啥”中“嗡”是皈依的意思,與“南無”的梵語意義相同;“阿彌喋哇”意為無量光,與漢語“阿彌陀佛”一樣;“舍”意為融入、合一。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又稱彌陀,梵語Amitabha,意譯無量,因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身相一面二臂。“一面”代表了阿彌陀佛遠離戲論的法身功德;“二臂”代表佛方便與智慧的功德;“定印”代表了方便與智慧融為一體的功德;“甘露鉢”代表了能滿足一切眾生甘露一般的深廣教法;“兩隻不變跏趺坐”代表阿彌陀佛不變動地安住於輪迴涅 無二的平等性;“三種法衣”是祖衣、七衣、五衣,作為阿彌陀佛美妙身相的莊嚴。 阿彌陀佛往生心咒 唵wèng 唄bèi瑪mǎ 達dá列liè 吽hōng 唄瑪—就是蓮花,達列—就是救度,阿彌陀佛用蓮花救度一切眾生,所以常念這個咒能消除一切業障,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能超度死亡的眾生與人,得生淨土。 阿彌陀佛大樂心咒 唵阿彌爹瓦 阿依斯德 吽舍 三十萬遍得悉地,佛現攝於無緣中,其後迴向發心願,消除現世非時亡,來世極樂深捷徑,是故具緣當修持。
慈誠羅珠堪布:什麼叫做菩提心
慈誠羅珠堪布:
究竟具有什麼條件,才算是菩提心呢?
第一個,要有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所謂“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個眾生不但今生能獲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間的所有輪迴當中,都能獲得永久的幸福快樂。這不是口頭上的宣言,而是發自骨子裡面的真情實感;所謂“悲心”,就是從心靈深處真誠地希望每一個眾生在乃至菩提間的所有生命輪迴當中,不遭遇任何痛苦,遠離一切痛苦。慈悲心的對象,不僅僅是自己的親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敵;不是指一個村落、一個國家,或者僅僅是人類,而是包括六道眾生在內的所有生命。如果對他們都能一視同仁,做到像平時我們祝願自己能永遠幸福快樂、永不遭遇痛苦那樣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第二個條件,就是要為了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是慈心與悲心,在此基礎上,才能真實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波羅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羅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為什麼密宗裡的密法不能隨便傳
為什麼密宗裡面密法不能隨便傳,而必須先修很長時間加行,然後還要獲得灌頂,之後才能傳授,其原因也在這裡。而且,密宗講的空性更甚深,其空性還帶有光明,是兩者不可分割的境界。這種境界,一般的世間人一聽就接受不了,所以並不是密宗有過失,才不給別人傳,也不是密宗特別吝嗇,害怕很多人都知道乃至開悟,才在極少數人的內部學習。這是因為大多數的眾生實執太重,連顯宗的中觀空性都不能接受,所以必須保密。對初學者等人來講,顯宗的空性也很難生信,因為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一切都遠離戲論,所以必須訓練很長時間。其實,這就像各個國家最機密的組織或工作,必須經過很長時間訓練才有資格趨入一樣。
但現在很多人剛來學院就說:“什麼顯宗的基礎都不用打,加行也不用修,我特別希望最甚深的密法,您能不能給我傳一個最密、最高、最深、最頂、最好、最尖、最棒、最了不起的法?”可能他認為自己最聰明、最有智慧、最能幹、最了不起,是根機最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所以法與根機相適應很重要。對一般人來講,首先要觀察、成熟自己的相續,這樣所獲得的教言才有意義,否則佛陀也不會在眾生前示現難以證悟。
可是現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位上師或一個法門後,就想馬上開悟,這恐怕有點困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印藏諸大成就者,長久精勤所證義,奇哉愚者於瞬間,說是證悟起懷疑。”意思是說,印藏獲得大成就的諸位大德,在長期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皆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才得到了竅訣,精進實修時,也是經歷了無數磨難才獲得了證悟;可是現在有些愚者,也不用修加行,也不用積累資糧,也不用長期聞思,在短暫的時間中就說自己已經證悟了智者們的所證義,比如路過時遇到一位上師,上師傳授教言後就當下開悟。但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開悟很讓人懷疑,因為並沒有這麼簡單。所以,如果自己沒有開悟,先不要忙著說大話。
我遇到很多人說:我今天看看書就開悟了,我有神通,我什麼什麼境界頓然出現……但到底是不是這樣很讓人懷疑,即使你有神通神變等也要保密。像密宗大成就者大蘇和小蘇,他們很多功德都很保密。一般來講,沒有特殊必要,不會在眾生前顯露功德,所以並不會今天看到什麼就馬上說出來,因此大家要儘量保守自己的祕密。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境相,若沒有特別的緣起,如度化他人等,也不要說。拿上師如意寶來講,不管他在伏藏方面,還是在現見本尊、空行、護法方面,都有很多超勝的境界,但是他老人家一輩子當中,沒有特殊情況都是密而不露的。
什麼是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二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種子。菩提心是成佛之要、解脫之本、證悟之實相。習修佛法,首先是皈依發心。問:發心是什麼?答:發心,是利益一切眾生,是欲求成佛解脫。但解脫非有一個我解脫,非有一個非我解脫,因為你本自解脫,只是你尚未證悟解脫。發心的“發”,是願,願一切眾生解脫輪迴之苦,成就菩提;發心的“心”,是一切善惡道法的所依,究竟說本覺心未達到見到位、證到位前是阿賴耶識八聚識的分別心。此心通過發心獲得希望成佛解脫的願望所依之處。發心的本體,是本體覺明、本“基”。二種菩提心中的願菩提心的“願”,是利益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迴、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樂的趣,即於菩提心生起意樂、歡喜,能從心中生起利益一切眾生而意識心生出歡喜,行菩提心是這種樂趣的行為。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所謂菩提即是“諸法如虛空般無相,本來光明清淨”。勝義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是無二一體的本覺心、本始“基”。諸佛證悟菩提心,是證悟本覺心與無二的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眾生未見到、未證到本覺心性前有分別意識的菩提心,有緣起的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因意樂一切眾生解脫利益、成佛而緣起,這種意樂僅是成佛之種子,還有眾生未解脫及成佛分別的相,故未達究竟。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本心無差別,都是成佛之基、道、果,不可認為世俗非勝義,菩提心自性圓滿,本來究竟,與覺性無有差別,只是以眾生髮起菩提心之意樂趣尚有世俗、勝義而假立的所謂分別。菩提心的發心分為四種:資糧道加行道的信解發心、一地菩薩至七地菩薩殊勝清淨意樂發心、三清淨地之異熟發心、佛地之斷障發心。也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種發心。觀修六度也有六種發心,觀修十度有十種發心。善天言:“如是當以內在真實禪定觀修十種菩提心。”按地道分,共有二十二種比喻發心。《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日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曰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共二十二種”。按次第而說,《現觀莊嚴論》雲:“欲樂、意樂、殊勝意樂、加行、佈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智慧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資、隨菩提分法、大悲與勝觀、總持與辯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佛教所指的彼岸是什麼意思?
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求法,與印度的諸位辯師辯論,有一個人問:“既然證道的人,能證、所證都已經沒有了,那麼怎麼確認自己證道呢?”奘師回答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此岸為生滅,彼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覺悟是如何?“常”“樂”“我”“淨”。這些話語萬論千經都有敘述,但理解起來已經費勁,親證起來更覺困難。境界再高的人,很多都對“涅槃”不去討論,因為怕自己說不完整,或者聽的人理解不完整。奘師的話告訴我們,經論裡說的再多,沒有親證的話,沒人能完整地告訴你。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成佛以後他去了哪裡?不還在印度麼?如果要問他八十歲涅槃以後去了哪裡?那麼,能說出來去哪裡就不叫作涅槃。
南公懷瑾老師在講《金剛經》時說,所謂跳出三界外,但是佛並沒有說還有個第四界。
涅槃 是什麼意思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揹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迴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涅磐”。
問個佛學專業問題:人性與佛性有什麼關係?
本是一物。但佛性純淨純善,澄清圓明,人性染汙待清,清淨得徹底了就還歸於本原: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