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在古代叫什麼?
界首屬於哪個市 是屬於阜陽還是亳州呢
。。。。。亳州。。。。都是阜陽劃出去的。。。因為太窮了。。人口太多。。所以劃為地級市了。。。具體實力還是跟阜陽有距離的。。。就相當於阜陽與合肥的差距。。。
界首鎮的歷史文化
界首,古稱津湖、盂陵、甓湖,物產豐富、風光秀麗,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是高郵北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高郵三大鎮之一,是大運河畔一顆耀眼的明珠。界首鎮歷史文化悠久。界首鎮曾為吳、楚交界,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運河沿線的重要碼頭,早在元初,界首就設立了驛站。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在他那首《過界首驛》中雲:“平湖過雨天開鏡,落日放船人打漁。野老柳蔭沽黍酒,行人馬上得家書”。界首鎮自古就是文人雅士、鉅商富賈聚集之處。乾隆皇帝曾在此駐蹕。全鎮有文物點多達14處,在揚州市獨樹一幟。界首鎮的南大街、北大街、太平街等街巷多為明清建築。石橋街均為石板鋪就,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界首的護國寺,現存兩幢殿堂和數間僧療,是高郵市為數不多尚存的古寺廟。這幾年經過擴建,香火較旺。界首的文化底蘊比較深厚,早在1924年,界首就興辦了省立第五師範學校界首分校,後改為江蘇省立界首鄉村師範。從這裡既走出了飽受爭議的一代梟雄吳三桂,也誕生了令家鄉人引以為豪的“兩彈元勳”陳茂林、著名翻譯家陸永昌、著名農業專家陳家駒、工程院院士謝友柏等志士仁人。 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界首文化教育古代界首有永興寺、護國寺、城隍廟、東嶽觀等二十八座寺廟和石橋、牌坊等眾多古蹟。梁山打虎英雄武松,在界首數月,捐款修繕北宋永興寺,鋪設石橋街。元代界首驛,設有驛丞,馬伕等上百名,房屋90多間,其規模與盂城驛相仿。唐宋元明清,多少文人墨客流連界首,謝靈運、楊萬里、薩都剌、張萬陶等著名詩人留下了許多呤詠界首的瑰麗詩篇。清朝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駐蹕界首,瞭解民情,察看水利。乾隆南巡經界首三品界首茶幹已傳為佳話。界首茶幹多年作為皇室貢品,在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上榮獲銀獎。 省立界首鄉村師範,創辦於1924年,與現在的南京曉莊學院同期創辦(原為曉莊師範),是我國最早的鄉村師範。學校生源來自蘇魯皖,招生是百裡挑一;各種設施齊備,小橋流水,環境優美,是園林式的學校。早期教員中有湖南農民運動組織者參加者中共地下黨員蕭長邁(毛澤東親戚)、姚舜生、秦達真等,因此誕生了高郵最早的中共黨支部。進步師生追求真理,同反動勢力和不法奸商作堅決鬥爭。該校教學理論聯繫實際,管理制度嚴謹,培養的學生素質高,受到中國教育界的好評。第一任校長黃質夫回憶稱“校譽冠江蘇”。界首的文化教育是高郵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郵歷史宏篇中閃亮的一章,界首深厚的文脈是高郵深厚文脈的有力體現,是高郵的驕傲,必將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上層建築推動經濟基礎,建國六十年來,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中,界首的小城鎮建設飛速發展,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經濟增幅躍上新臺階,高效農業在大步向前。在黨中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指引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堅信高郵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門會更加關心愛護界首的文化教育事業,界首的人民大眾會更加珍惜保護文化教育資源,為加快經濟建設,邁向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而闊步前進!
界首市各鄉鎮古會時間
只知道光武是十月十五,小黃是三月二十八
安 徽太和在古代是什麼地方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安徽省界首市有什麼名勝古蹟嗎?
基本上沒有,呵呵. 不過界首市有個光武鎮有個劉秀廟算上一個吧!
古代的濟南長清叫什麼?
長清區境,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秦代,於境內盧邑設盧縣,屬濟北郡。西漢時為泰山郡盧縣、茌縣和平原郡祝阿縣地。三國魏時為兗州濟北國盧縣、泰山郡山茌縣和青州濟南國祝阿縣地。西晉時區境屬濟北國盧縣,縣經東北部屬青州濟南郡祝阿縣地,東部為兗州泰山郡山茌縣地。東晉時為太原縣地。南朝宋時區境屬濟北郡;北朝魏時為齊州東太原縣、盧縣和山茌縣地。 585年,廢太原縣於升城置長清鎮。594年,以長清鎮置長清縣。至此始有長清縣名,縣以境內齊長城和清水命名。此時長清縣屬濟北郡,縣境東北部為歷城縣和祝阿縣地。唐代,長清縣初屬河南道濟州。643年,廢濟州,長清屬河南道齊州。北宋時以路轄府, 長清屬京東東路齊州濟南府。 縣內界首鎮屬京東西路鄆州。996年,長清縣城由升城遷至刺榆店、即今日長清老城區。 金代,長清屬山東東路濟南府。縣廣裡鎮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代,長清屬中書省泰安州。 明代,長清屬山東省濟南府。1428年。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 1 724年,長清屬泰安州。1734年,復屬濟南府。 1912年,長清屬岱北道,後改屬濟南道。1928年廢道置省,長清屬山東省政府。1939年長清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因尚未成立專署,長清縣受魯西北第四地委領導,後屬泰西專署。 1941年9月,長清縣分為長清、峰山兩縣,均隸屬於泰西專署。1946年,改峰山縣為長清縣, 改長清縣為河西縣,仍隸屬泰西專署。 1950年5月,長清縣與河西縣合併統稱長清縣,隸屬泰安專署。1956年將長清縣所轄的黃河西4個區劃歸齊河縣。1958年12月, 泰安地區併入濟南市,長清同泰安地區一起併入濟南市。1959年撤銷長清縣。1961年5月恢復泰安地區,同時恢復長清縣,仍數泰安地區。1978年11月,長清縣復劃歸濟南市,成為濟南市的郊區縣之一。 2001年6月26日,長清撤縣劃區,稱濟南市長清區,結束了1400多年縣建制的歷史。
界首有古玩店嗎
小店有幾家,在崇文那一條街的附近我記得以前見到過一家,另外裕民橋哪裡也有
長清區在古代是哪國
長清區境,春秋戰國時屬齊國。
秦代,於境內盧邑設盧縣,屬濟北郡。
西漢時為泰山郡盧縣、茌縣和平原郡祝阿縣地。
三國魏時為兗州濟北國盧縣、泰山郡山茌縣和青州濟南國祝阿縣地
西晉時 區境屬濟北國盧縣,縣經東北部屬青州濟南郡祝阿縣地,東部為兗州泰山郡山茌縣地
東晉時為太原縣地。
南朝宋時區境屬濟北郡;
北朝魏時為齊州東太原縣、盧縣和山茌縣地
585年,廢太原縣於升城置長清鎮。594年,以長清鎮置長清縣。至此始有長清縣名,縣以境內齊長城和清水命名。此時長清縣屬濟北郡,縣境東北部為歷城縣和祝阿縣地。
唐代,長清縣初屬河南道濟州。643年,廢濟州,長清屬河南道齊州。
北宋時以路轄府, 長清屬京東東路齊州濟南府。縣內界首鎮屬京東西路鄆州。996年,長清縣城由升城遷至刺榆店、即今日長清老城區。
金代,長清屬山東東路濟南府。縣廣裡鎮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代,長清屬中書省泰安州。
明代,長清屬山東省濟南府。1428年。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1724年,長清屬泰安州。1734年,復屬濟南府.明代洪武年間,縣內居民多元末土著,行政區劃設置裡甲。永樂年間,徙直隸、川陝等地居民來長清縣定居後,行政區劃實行倉裡制。
清代沿襲明制,至道光年間,全縣劃為4倉44裡,轄1018個村莊。民國成立後,1921年劃全縣為10個區71裡,轄912個村莊。民國20年(1931年)取消裡制,舊區名稱改為第一至第十區,區內村莊劃分為鄉鎮閭鄰,共有31鎮、184鄉、3618閭、17377鄰。
民國23年(1934年),全縣劃為10個區、184個鄉、31個鎮。1939年6月,成立長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後,轄12個區。
1941年,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劃長清為峰山、長清兩縣。黃河以東的峰山縣,劃為峰山第一至第八區,耀南區(1940年6月成立,1941年12月撤消)和第十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改峰山縣為長清縣,改長清縣為河西縣,長清縣的區域範圍與原峰山縣相同。
光武鎮不是光武帝的老家嗎,那為什麼呢,年號命名?高分求詳解!!
劉秀與光武鎮的歷史 文 / 肖冰
——追溯歷史悠久的光武鎮系列 在界首採訪的報道“石人一出天下反”系列雖然已劃上了句號,但在界首卻成了街頭荼餘飯後人們的談資,已掀起了一股尋找追憶慷慨悲歌英雄劉福通的熱潮。劉福通的報道不僅得到了史學界的公認,也得到了當地市民的歡迎。在當地的電話亭報攤上,潁州晚報一時成了洛陽紙貴。攤主告訴記者,每個星期二登載的關於界首劉福通報道,當天上午就賣完了,有幾位老年人還留下一元錢預先購買。末了攤主笑笑說,他們主要是怕我不給留報紙,擔心賣完買不到。還有一位界首市民打來電話說,他與劉福通第三十六世後裔劉飛在一起相處十幾年,從來不知道他這位好友竟是劉福通的後裔。看了潁州晚報的報道才知道,他為擁有劉飛這樣的朋友很高興。
在我做完最後一期劉福通時,接到了在太和退休60多歲的劉言聞老人電話。他說自己是跟隨父親從界首搬出去的,當時年齡小對先祖的情況什麼都不知道。看了關於劉福通的報道,他也不知道與劉福通後裔是否同祖。他父親叫劉秉乾已去世多年,父親在世時一直沒有向他說過祖上的事,但卻給他留下一件龍鳳瓷壇,系明朝文物。這件文物當時父親什麼也沒說,不知道是祖傳的還是父親購買的。如果是祖傳的是不是劉福通擁立小明王韓林兒留下的文物,這些劉言聞老人都不清楚。為此,我與攝影記者商量讓給拍一張照片,得到了老人的同意。但由於我沒有在手機上儲存,僅把電話號碼告訴了攝影記者,後攝影記者不慎將電話號碼遺失便失去了聯繫,以至沒有拍成這件帶龍鳳圖案的瓷壇文物,時至今日還引為遺憾。
而更讓我感動的是在做劉福通系列報道時,得到了界首史學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界首地誌辦史雲桂、曹挺、劉華?馬文娟、趙冰等人不辭辛苦地奔波幫忙併贈送資料,讓我感激不盡。這些資料彌補了許多歷史的不足,尤其是關於七八十年代劉福通家史及出土文物的記載資料,多是已逝世的原界首縣副縣長丁香甫和原界首縣政協副主席郝心恆兩人所挖掘並進行整理的。
而界首縣政協副主席郝心恆整理編撰的《界首縣文物志》一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中就有他本人收集的關於劉福通籍貫傳說等寶貴資料。同時,還感謝界首市人民政府及界首市政協1996年聯合編撰的《紅巾軍領袖劉福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本匯聚了元史、明史專家研究的成果給我們帶來了關於劉福通的許多新觀點,對阜陽人劉福通重新給予了定位,這些客觀而新穎的史料令我耳目一新,也是我寫劉福通所要表達的宗旨。
在“石人一出天下反”系列還沒有結束之際,又接到了界首史學家電話,建議我寫一寫界首市的光武鎮。建議寫作的理由是界首10處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光武鎮有其四,其中一處新陽城遺址還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同時,光武鎮也是全國惟一一處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聞之也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初步翻閱關於界首市的縣誌資料,發現位於界首西北部的光武鎮境內確實明不虛傳。界首市許多歷史上的古蹟遺址幾乎都在其西北部的光武鎮及其附近相鄰的地帶,不僅是古蹟遺址豐富,而且這地方出土文物也佔界首市的四分之一。
2005年8月10日,我們一行來到了聞名遐邇的光武鎮。在一天的採訪中,得到了光武鎮領導的支持,並安排了一輛汽車給我們使用。同時鎮政府辦公室的徐良則全程陪同我們採訪,對各處遺存的古蹟遺址以蕩然無存的遺址傳說地也進行了初步考察。
歷史悠久的光武鎮
光武鎮歷史充斥著太多的金戈鐵馬,細細翻開,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回......
古時的四大名關是指現在的哪裡?
1.居庸關:
居庸關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為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舊稱軍都關。關隘兩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巒問花木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這裡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山海關: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的山海關區,為我國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它建於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樓題額“天下第一關”而又名“天下第一關”。城樓雄踞關上,巍然矗立,自古為交通要衝。
3.娘子關:
娘子關在山西省平定縣東部,初建於唐朝初年,現存關城為明代中期所築。關口有關門兩座,關內為居民區,它當山西、河北兩省要衝,地勢險要。
4.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徑關,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腰,與寧武關和偏關合稱三關。現存關城為明初所建,是長城要口之一,古人稱為“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祟第一關”。
5.平型關: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是長城要口之一,現存關城為明代中期所築。古道穿城而過,向來為晉北交通要道,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裡。
6.寧武關:
寧武關在山西省寧武縣,為內長城重要關隘。關城築於明代中期,是諸山彙集之要塞,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今關城已記。
7.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40公里的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關城依山面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8.武勝關:
武勝關在河南省信陽地區南部,古稱直轅,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信陽古名)三關”,為大別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築。
9.友誼關:
友誼關又稱為大南關、界首關、睦南關,位於廣西省憑祥市西南,始建於明代初期,後有增建,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10.嘉峪關:
嘉峪關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嘉峪山東南麓,為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關城始建於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關”之譽。現關城內外遺存部分多為清代所建。嘉峪關依山而築,居高憑險,自古為東西交通要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