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一家公司如何估值?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麼估出來的?誰來估?

它與物理或數學所追求的絕對不同,價值是沒有絕對量化標準的

我們可以用上帝創造的法則去作為檢驗科學模型的標準

但檢驗“價值”的標準,是人為的“市場”,是人類創造的法則,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學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覺得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上面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估值這件事本質上的悖論

但說到市場實踐,我們分早期公司與成熟公司成熟公司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種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說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貼現現金流法(DCF)。但其實每一種方法的人為可控性都極大。

Comps:就是在市場上選幾家已上市的,業務模式類型相似的公司,然後分析它們的各種財務指標,並用此來貼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財務指標除了我們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還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但這裡面的人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選取哪種指標來估值。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況下,我可以回頭選擇EV/EBITDA。在很多沒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聯網公司,我可以去選擇活躍用戶數,payperclick等等。而且,請相信banker自說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學化”過程的能力

第二,市場上有很多可選公司,我究竟選哪幾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夠達到我希望的估值範圍

第三,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每個公司的財務結構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為這種結構的不同,對於被估值公司作出相應的“調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據以前發生過的同類型可比公司被收購時給出的估值來定價。也是考慮收購交易發生時的財務指標,如P/E,EV/EBITDA等。但因為收購時,一般會給出溢價,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給公司估值一般會偏高。可比交易一般M&A裡面用得比較多,IPO用得很少

DCF:這個作一個對公司未來幾年盈利的預估模型。當然,要做預估,自然需要各種假設,比如每年銷售增長到底是3%還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還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個一切以假設條件作為基礎的模型中,可人為操作的貓膩實在是數不勝數,於是,這種模型的不穩定性連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時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實際中用它,或者以它來做判斷的時候其實很少。

當然,根據行業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產公司,尤其是REIT,就會經常用到NAV。而傳統行業的公司,用P/E較多。如果我要作一個LBO,可能DCF會是我更看重的指標。如果作破產重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損益表上下工夫,與上述方法關係就不大了。

總而言之,很多人在為一個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經有一個大概的估價範圍了,其它的所謂計算,不過是一個“逆推”,而非“發現”的過程。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過是用來貼合最初那個估價範圍的工具而已,並非“科學”。

EmanuelDerman在MyLifeasaQuant裡面引用了一句歌德的話可以很好的總結我對於“估值”這件事的看法

“我們不應該幼稚到把自然本身看作一門藝術,但是我們對於自然知識的“描述”卻應該是一門藝術。“

如何理解企業併購價值評估

在公司購併過程中,公司價值的確定是很關鍵的,它是併購價格的基礎。目標公司價值按收購公司的目的,由低到高可劃分為:淨資產價值、持續經營價值、協同作用價值、戰略價值。公司價值評估就是綜合運用經濟、財會、法律及稅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大量調查、評審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公司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詳細的科學分析和評估。收購公司應根據目標公司的現狀及收購的目的,以一定的科學方法和經驗驗證的法則作為依據,選定目標公司某一層次的價值予以評估。

一、淨資產價值評估方法

淨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主要有賬面價值法、重置成本法和現行市價法,這裡只介紹前兩種方法。

1.賬面價值法。公司每一會計年度的資產負債表最能集中反映公司在某一時點的價值狀況,它揭示出企業所掌握的資源,所負擔的債務及所有者在企業中擁有的權益。公司資產負債的淨值即為公司的賬面價值。但是若要評估目標公司的真正價值,還必須對資產負債表的各個項目作出必要的調整。例如對資產項目的調整,應注意公司應收賬款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公司外貿業務的匯兌損失,公司有價證券的市值是否低於賬面價值,固定資產的折舊方式是否合理,尤其是在無形資產方面,有關專利權、商標權和商譽的評估彈性很大。對負債項目的調整,應審查是否有未入賬的負債,如職工退休金、預提費用等,應注意是否有擔保事項或有負債及尚未核定的稅金等。在對目標公司的資產負債評估後,併購雙方即可針對這些項目逐項協商,得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公司價值。

2.現行市價法。現行市價法又叫市場法,它是通過市場調查,選擇一個或幾個評估對象類似的公司作為參照物或價格標準,分析比較參照物的交易條件,進行對比調整,據以確定被評估公司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現行市價法的理論依據是市場替代原理。在資產交易中,任何購買者都會選擇效用大而價格低的資產。現行市價法的評估過程中,首先明確評估對象和評估指標,然後收集參照物的信息資料,通過分析資料信息確定參照物,最後是比較參照物和評估對象的差異及差異所反映的價格差額,經過調整得出評估對象的價值。應用現行市價法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個充分發育的、交易活躍的市場。只有存在這樣一個市場,才能從市場上選擇充分的參照物進行對比、分析、作價。中國目前正在加強資本市場建設,隨著資 本市場的不斷髮展,現行市價法在價值評估中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二、持續經營價值評估法

1.收益現值法。它是將公司未來預期的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為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並以此確定公司價值的評估方法。收益現值法的原理就是,收購者之所以收購目標公司,是考慮到目標公司能為自己帶來收益,如果公司的收益大,收購價格就會高。所以根據公司所能帶來收益的高低來確定公司價值是科學合理的方法。這種方法涉及到目標公司預期壽命年限的評估。預期壽命年限是指從評估基準日到公司喪失獲利能力的年限。公司都有壽命週期,在用收益現值法評估公司價值時,必須首先判斷公司的經濟壽命。如果估計經濟壽命過長就會高估公司價值,反之會低估公司價值。在西方國家,一般情況下預期壽命年限定為5年到10年。

2.市盈率法。市盈率法就是根據目標公司的收益和市盈率確定其價值的方法。應用市盈率法評估公司價值的過程如下。

(1)檢查調整目標公司近期的利潤業績。如在檢查公司最近的損益表時,應考慮這些賬目所遵循的會計政策是否前後一致及是否符合國家規定,必要時,要調整公司已公佈的利潤。

(2)選擇計算公司估價收益指標。採用公司近三年稅後利潤的平均值作為估價收益指較為合適。實際中,對公司的估價還應更多注重其被併購後的收益狀況。如當收購公司在管理方面有較強的優勢時,目標公司被......

為一家公司做估值時,一般常用什麼方法和模型

公司估值可分為兩種大的approach:相對估值(Relative Valuation)和絕對估值(Absolute Valuation)。

相對估值就是跟別的公司比,主要有兩種方法:

-可比公司分析(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投行裡簡稱“Trading Comps”)

-先例交易分析(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投行裡簡稱“Deal Comps”)

前者拿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做參照,後者以過往的併購案例為座標。一家公司上市了每天就有買賣,就會有實時定價,所以把價格除以某個公司的盈利指標(比如銷售額、運營收入、淨利潤等)就可以得出一個“倍數”用來跟其他同行業公司對比看哪個便宜哪個貴(P/E, P/B, P/S, EV/EBITDA 都是這個邏輯)。可比公司分析適用於公司要上市了,看看同行業都什麼倍數,或者併購的時候也作為參考看是否需要給很多溢價(比如有人透露風聲A要被收購結果P/E飆到50倍但其他同業都只有20倍,這個時候就不用考慮在50倍P/E的基礎上給什麼溢價,因為都已priced in)。

而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的股票是沒有市場每天去定價的,所以只有在有交易的時候(比如股權融資、出售老股等)會有新一輪定價,除非之前就參與了上一輪交易,否則外界只有靠挖公司官網、年報、新聞等渠道去找上一輪交易的定價。先例交易分析是併購裡比較常用的估值方法。所謂併購,其實就是出售老股,現有股東把所持有股份賣給想要進來的新股東。

另外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就是控制權溢價(Control Premium),用人話說就是控股一家企業(50%+持股)所需要付出的溢價,因為控股了就可以指派董事、替換管理層、裁員、賣掉不賺錢的部門,等等。這些決策權相比買一家公司的股票等著升值和分紅來說要更值錢。而可比公司分析看的是公司上市交易水平,是不包含控制權溢價的,所以做一樁獲得控制權的併購(直接買50%+或者把現有持股比例提升至50%+)都是要看歷史上可比公司的先例控股交易。

接下來簡單講講絕對估值。絕對估值有兩種常用方法:

-現金流折現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Analysis,簡稱“DCF”)

-杠杆收購分析(Leveraged Buy-Out Analysis,簡稱“LBO”)

絕對估值比較複雜,因為需要搭建模型,有很多預測的細節,簡單的預測只需要一張粗略的利潤表,複雜的模型三張報表都需要搭建出來、銷售需要細分化預測(分產品線、高中低端、一二三線地區+國際銷售、擴張計劃等)、借債償付單獨預測(現金流還完利息剩多少、什麼情況下還本金、夠不夠錢正常運營、是否需要短期借債等),裡面的各類假設可以鑽研很久。

總而言之,DCF是將估值對象的未來現金流折現,但由於主觀因素對假設影響較大,很多時候主要作為參考(算出來的是每股股價);LBO則主要關注估值公司未來產生的回報,常用於私募基金投資(算出來的是IRR回報率)。

和相對估值不同,絕對估值只關注公司本身,預測它未來的現金流,然後再回過來折算它現在的價值。用這個思路得到的估值較能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之所叫“內在價值”,因為它是以公司未來發展為基礎進行分析的結果,並不受市場情緒波動的影響。但由於模型需要諸多假設,所以DCF比較適用於未來可預測的公司,比如一個煤礦,勘探出來原材料體量,開採成本可預測,再對煤炭價格進行預測,基本可以推算出這個礦未來能賺多少錢,今天折算成......

收購一家公司有哪些詳細流程

一下信息由中億創聯提供:

1、買方首先考慮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不能放棄的理由,建立需求。有了收購需求之後會去市場上尋找合適的標的,這個一般是通過賣方投行的teaser來找,賣方會挑意願出價最高的買家,買家也會挑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標的。

2、買方要是對teaser滿意可以就可以籤保密協議以獲得更加詳細的memo(CIM),最晚這個時候就要僱第三方機構了,當然也可以一開始就僱投行去幫你找。

3、看完項目資料之後買方要出一個初步意向(IOI),主要內容是大致的出價、交易結構、資金來源、初步條件和盡調範圍。交易結構要符合對方國家法律的基本要求,並且會直接關係到併購後的稅收,這個時候要做根據各地的稅收協定來做一個籌劃。

4、如果出價在可談範圍,買方會直接接觸到標的公司,這個時候可以當面聊聊出售意願、公司管理等等比較軟的東西,建立信任。

5、進場調查。賣方會按照之前的要求提供公司資料給買方和聘請的律所、投行/財務諮詢等第三方機構,讓他們從法務、財務和業務/技術方面做盡職調查。

這個階段也要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有一個瞭解和心理準備,有針對性考慮對應措施。對法律、環境、政治、社區、生產安全、環保、匯率甚至天氣地質災害等風險因素的應對措施,估算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

給標的估值,資產比較單純的話一般就用EV/EBITDA加上敏感性分析,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起草 SPA,來回扯皮加修改。

6、審批:

商務部/地方商委核准:發一個境外投資證書;

發改委:出核准函;

外管局:辦資本項目外匯核准;

標的所在國的各種審批:外商投資審查、反壟斷等等

以上是必須做的行政審批,下面是商業可選:

中信保,中信保的國別政治險是一般會上的,保標的的國家風險。

銀行,銀行資金可以提供槓桿,利息還可以做稅收擋板,目前境內貸款比例不能超過50%,如果和境外組成銀團或者用境外分支機構發起是可以超過50%的。

7、完成交易,這個一般會涉及通過銀行或者律所託管資金,按交易進度付款。之後一般會安排spv和標的合併,把債務沉下去。

8、整合公司,包括業務怎樣繼續開展,上下游渠道的建設,以怎樣的人力系統來管理新公司。這一步看起來應該是想好了要過日子的階段,其實呢,很多公司沒有那麼成熟,我遇到最奇葩一個在法國買完一個農業項目結果那邊工會就組織罷工,就那麼一直耍著每年在合併報表裡面掛虧損,不過這個也是屬於盡調做得嚴重不靠譜造成的。

一家企業併購重組怎麼估值?

大致程序和內容: 1、確定企業戰略或發展規劃 2、根據發展規劃,尋找目標企業 3、對目標企業進行“盡職調查” 盡職調查的主要內容: 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書、法人代碼證書等資格證明 歷史沿革,上級批准文件、行業批准或資質等手續 企業設立過程的驗資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資本文件 依法存續、經營範圍、經營方式、合規經營等法律文件 主要客戶、主要供應商、享受的各種優惠政策 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現金流和近三年經營成果 資產有無使用限制或法律障礙 土地使用權、房產等不動產 商標、專利、著作權、特許經營權等無形資產 擁有的主要生產經營設備 金額較大的應收、應付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及其法律效力 將要履行或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及潛在糾紛 對外擔保、訴訟、代償或追償債務 環保、知識產權、勞動安全、人身權等侵權債務 未了結或可預見的重大訴訟、仲裁或行政處罰案件 控股股東和主要股東未了結或可預見的重大訴訟、仲裁或行政處罰案件 稅務、環境保護、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等對行業或產品的要求 4、評估目標企業,制定收購方案 5、選擇收購方案 6、對目標企業審計、評估 7、與目標企業達成一致,簽訂收購協議 8、進場,實施收購方案,驗收、交割資產 9、企業整合,含管理層、資源、人力資源、組織機構、技術、生產、企業文化等

收購標的估值怎麼計算?為什麼說50倍pe不算貴?

你好( ^_^)/很高興為您解答。3P作為指標。首先,是PB(市淨率),即股價與每股資產淨值的比率;第二,是PE(市盈率),即股價與每股淨利潤的比率;第三,是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反映公司的成長速度。這三個指標,不管用於分析哪一個行業、哪一家公司都非常適用。當然,如果你分析的是金融股或地產股,那麼PB和PE相對上會更重要一些;如果你分析的是成長股,尤其是那些根本沒什麼資產可言的新經濟和新科技股,又或者股價已經漲了不少的股份,則應看重PEG多一點。

如何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收購價值是否和小於淨資產,另資產是否優良,行業前景等均需關注。

一個年收20億的公司怎麼估值就一千多個億,盈

挺好的,適合很重要,應找誰都可以做的,可以交流

公司如何估值

公司估值是指著眼於公司本身,對公司的內在價值進行評估。公司內在價值決定於公司的資產及其獲利能力。

進行公司估值的邏輯在於“價值決定價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估值方法(如市盈率估值法、市淨率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等);另一類是絕對估值方法(如股利折現模型估值、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估值等)。

1)相對估值方法

相對估值法簡單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淨率(PB)、EV/EBITDA倍數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淨率=每股價格/每股淨資產

EV/EBITDA=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其中:企業價值為公司股票總市值與有息債務價值之和減去現金及短期投資)

運用相對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數,用於比較不同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相對估值水平;不同行業公司的指標值並不能做直接比較,其差異可能會很大。相對估值法反映的是。通過行業內不同公司的比較,可以找出在市場上相對低估的公司。但這也並不絕對,如市場賦予公司較高的市盈率說明市場對公司的增長前景較為看好,願意給予行業內的優勢公司一定的溢價。因此採用相對估值指標對公司價值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與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 與絕對估值法相比,相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比較簡單,易於被普通投資者掌握,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對於公司價值的評價。但是,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市盈率、市淨率的變動幅度也比較大,有可能對公司的價值評估產生誤導。

2)絕對估值方法

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採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後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利折現模型最一般的形式如下:

其中,V代表股票的內在價值,D1代表第一年末可獲得的股利,D2代表第二年末可獲得的股利,以此類推……,k代表資本回報率/貼現率。

如果將Dt定義為代表自由現金流,股利折現模型就變成了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自由現金流是指公司稅後經營現金流扣除當年追加的投資金額後所剩餘的資金。

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能夠較為精確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的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

那價值投資者又該怎樣解決估值的難題呢?

也可以將公司估值的主要方法歸納起成三類:

現金流量折現(DCF,Discounted Cash Flow)

將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貼現到特定時點上以確定公司的內在價值

可比公司分析(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

利用同類公司的各種估值倍數對公司的價值進行推斷

可比交易分析(Comparable Transactions Analysis)

利用同類交易的各種估值倍數對公司的價值進行推斷

公司估值有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到一些定性的因素,傳統的財務分析只提供估值參考和確定公司估值的可能範圍。根據市場及公司情況,被廣泛應用的有以下幾種估值方法:

1.可比公司法

首先要挑選與非上市公司同行業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後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比如P/E(市盈率,價格/利潤)、P/S法(價格/銷售額)。

在國內的風險投資(VC)市場,P/E法是比較常見的估......

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麼估出來的,誰來估

它與物理或數學所追求的絕對不同,價值是沒有絕對量化標準的

我們可以用上帝創造的法則去作為檢驗科學模型的標準

但檢驗“價值”的標準,是人為的“市場”,是人類創造的法則,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學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覺得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上面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估值這件事本質上的悖論

但說到市場實踐,我們分早期公司與成熟公司成熟公司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種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說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貼現現金流法(DCF)。但其實每一種方法的人為可控性都極大。

Comps:就是在市場上選幾家已上市的,業務模式類型相似的公司,然後分析它們的各種財務指標,並用此來貼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財務指標除了我們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還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但這裡面的人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選取哪種指標來估值。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況下,我可以回頭選擇EV/EBITDA。在很多沒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聯網公司,我可以去選擇活躍用戶數,payperclick等等。而且,請相信banker自說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學化”過程的能力

第二,市場上有很多可選公司,我究竟選哪幾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夠達到我希望的估值範圍

第三,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每個公司的財務結構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為這種結構的不同,對於被估值公司作出相應的“調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據以前發生過的同類型可比公司被收購時給出的估值來定價。也是考慮收購交易發生時的財務指標,如P/E,EV/EBITDA等。但因為收購時,一般會給出溢價,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給公司估值一般會偏高。可比交易一般M&A裡面用得比較多,IPO用得很少

DCF:這個作一個對公司未來幾年盈利的預估模型。當然,要做預估,自然需要各種假設,比如每年銷售增長到底是3%還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還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個一切以假設條件作為基礎的模型中,可人為操作的貓膩實在是數不勝數,於是,這種模型的不穩定性連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時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實際中用它,或者以它來做判斷的時候其實很少。

當然,根據行業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產公司,尤其是REIT,就會經常用到NAV。而傳統行業的公司,用P/E較多。如果我要作一個LBO,可能DCF會是我更看重的指標。如果作破產重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損益表上下工夫,與上述方法關係就不大了。

總而言之,很多人在為一個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經有一個大概的估價範圍了,其它的所謂計算,不過是一個“逆推”,而非“發現”的過程。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過是用來貼合最初那個估價範圍的工具而已,並非“科學”。

EmanuelDerman在MyLifeasaQuant裡面引用了一句歌德的話可以很好的總結我對於“估值”這件事的看法

“我們不應該幼稚到把自然本身看作一門藝術,但是我們對於自然知識的“描述”卻應該是一門藝術。“

相關問題答案
收購一家公司如何估值?
收購一家公司怎麼做賬?
杭州搬家公司如何收費?
一人公司如何增加股東?
如何形容一家公司?
如何去了解一家公司?
如何經營好一家公司?
如何合資成立一家公司?
買方如何分析一家公司?
如何證明兩家公司是同一家公司 ?